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学_第5章_炒法(1)
中药炮制学_第5章_炒法(1)
【炮制方法】 1.莱菔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 碎。 2 .炒莱菔子 文火 炒至鼓起,爆鸣 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浅黄色,有香气 逸出
【炮制作用】 生升熟降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 — 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保和 丸),降气化痰(三子养亲汤)。 ①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涌吐痰涎太过) ②利于粉碎和煎出,提高药物疗效。
水提取物 7.11 8.58 11.56 14.39
②
爆花率 60% 70% 80% 90% 100% 有效成分浸出率 11.69 12.36 13.11 13.80 14.39
注意事项: 1.药材需干燥 2.试温炒(炒焦或炒成僵子) 3.量不宜多 4.勤搅拌,炒好后迅速出锅。
【炮制作用】 生品-养心安神 如酸枣仁汤 炒酸枣仁-养心安神作用更强 如养心汤 ①使质地疏松,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生品 炒品 炒黑品 提取物 16.2 17.4 13.8 ②安神作用增强
【炮制研究】 生熟同治 ①生、炒作用并不相反。 ②炒枯则失效
裂叶牵牛
圆叶牵牛
白丑 黑丑
牵牛子(炒响) 【处方用名】 黑丑、白丑、二丑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雷公炮炙论》记载了酒蒸 法, 现在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等。
【炮制作用】 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 如控涎丹、白芥子散 炒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温中散寒,温 肺豁痰利气 如三子养亲汤 ①缓和辛温之性,免伤阴耗气。 ②利于粉碎和煎出,利于成分的煎出。 ③杀酶保苷,保留有效成分。 ④适合临床不同需要。
【炮制研究】 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 白芥子苷(芥子酶的分解) 白芥子油 (助消化、祛痰)
【炮制作用】 生品—消风止痒力强 炒后 — 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 痛。 ①降低毒性 ②于去刺
【炮制研究】 ①使苍耳子毒性蛋白变性,毒性下降 ②刺去除后有效成分含量增加,提高疗效。
莱菔
莱菔子
莱菔子(炒香、炒响) 【处方用名】 萝卜子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宋代有微炒、炒黄(《圣 惠方》)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等。
【炮制方法】 1 .牵牛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 碎。 2.炒牵牛子 文火 炒至膨胀鼓起,有 爆裂声,颜色加深,断面浅黄色。
【炮制作用】 生牵牛子-偏于逐水消肿,杀虫。 如舟车丸、牵牛散。 炒牵牛子—以消食导滞见长。 如一捻金 ①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②使质地疏松,易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③适合临床不同需要,扩大药用范围。
薏苡
薏苡、薏苡仁
薏苡仁 【处方用名】 苡仁、苡米 【来源】 干燥成熟种仁。 【历史沿革】 《雷公炮炙论》载糯米炒和盐 汤煮,至宋代有微炒黄(《圣惠方》) 炒法一直沿用至今。
【炮制方法】 1.薏苡仁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炒薏苡仁 中火 炒至表面黄色,略鼓 起,表面有突起。 3.麸炒薏苡仁 锅预热 撒入麦麸即刻烟 起 入薏苡仁,中火 拌炒至黄色,微 鼓起 每100kg薏苡仁,用麦麸15kg。
【炮制作用】 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 除痹止痛。。 炒或麸炒薏苡-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 脾止泻 如参苓白术散(《药典》)。
麦蓝菜
王不留行、炒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 【处方用名】 王不留、留行子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汉代有烧灰存性,勿令灰过。 至明代出现炒制(《外科正宗》)。
A.炒黄 (包括炒爆) (一)定义 (二)工艺 药物 ―― 锅内(用文火或中火) ―― 不断翻 动至所需程度,取出放冷。 (三)标准 黄而不焦 (1)药物断面呈黄色 (2)颜色加深 (3)发泡鼓起 (4)爆裂 ( 5)逸出固有气味
(四)注意事项: 防焦化。一般用文火,但有些用中火, 如苍耳子、水红花子、王不留行等。 (五)适宜药物 适用于果实种子类药材 (赤芍、槐花、九香虫、海螵蛸)
【炮制方法】 1.王不留行 去净杂质,洗净,干燥。 2.炒王不留行 中火预热 迅速拌炒至大 部分爆花
【炮制作用】 生品-长于消痈肿 如王不留行散 炒王不留行-质地松泡,长于活血通经,下 乳,通淋 如加穿山甲、路路通组成的通乳汤。 ①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②扩大用药范围
【炮制研究】
①
炒制程度 生品 不爆花 刚爆花 完全爆花
第九章 炒 法
一、 历史 《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嚣盐令黄”的记 载。 《集韵》中有“熬” 《金匮玉函经》中提出了炒制。 二、含义
三、分类 清炒法: 炒黄—牛蒡子 加辅料炒: 麸炒—枳壳 土炒—山药 蛤粉炒—阿胶 微炒、小炒
炒焦—山楂
炒炭—干姜
米炒—党参 砂炒—鸡内金 滑石粉炒—刺猬皮
五、操作方法 分为手工炒和机器炒。 1.手工操作 优点: 设备简单,适合小量生产。 锅位和作用 斜锅―便于炒制、便于出药 平锅―适合少量药材炒制、一锅多用
炮制研究:牵牛子中含有牵牛子苷及 生物碱等成分。 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加蠕动,泻下 炒后,牵牛子素含量下降,泻下
苍耳
苍耳子、炒苍耳
子
苍耳子 【来源】 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历史沿革】 苍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原名葈耳实。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
【炮制方法】 1.苍耳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苍耳子 中火 炒至焦黄色,刺焦。
2.机器炒制 (1)平锅式炒药机 适用于种子类药材的炒制 (2)滚筒式炒药机 不适合易粘的药物。 (3)电脑程控炒药机。 受热均匀、生产效率高。
六、注意事项: 1.火侯适宜。 武火-多用于炒炭、砂炒 文火―多用于炒黄 中火-多用于炒焦、蛤粉炒等 2. 受热均匀。 大小分开炒、勤翻动。
第一节 清炒法
酸枣
生枣仁、炒枣仁
酸枣仁 【处方用名】 酸枣仁、炒酸枣仁。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酸枣仁的炮制初见于《雷公 炮炙论》。宋代有微炒、炒香熟(《圣惠 方》)。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
【炮制方法】 1.酸枣仁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 碎。 2.炒酸枣仁 文火 炒至鼓起,颜色加 深,有爆鸣声,断面浅黄色。 【质量要求】 含杂质(核壳等)不得过 5%。
一、含义 二、分类 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目的 1.增强疗效。如王不留行、焦麦芽等。 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牵牛子等。 3.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等。 4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荆芥等。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等。
四、注意事项 1.炒黄防焦化 炒焦防炭化 炒炭防灰化 2.大小分档,火力适宜。 3.炒前锅要预热。 4 .炒制均匀,出锅迅速。
白芥
白芥子
芥子 【处方用名】 白芥子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唐代有蒸熟捣(《千金》); 微熬(《外台》)。宋至明、清基本沿用前 法。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等。 【炮制方法】 1.芥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炒芥子 文火 炒至颜色加深,有爆鸣声, 断面浅黄色,有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