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调研报告摘要:通过对商丘古城的调研分析,了解商丘古城的街道空间布局、建筑传统风貌、道路标识系统、停车设施、道路布局、市政设施等现状,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知识与保护现状,找出商丘古城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商丘古城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而后借鉴其他优秀古城保护案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提出修改方针与建议。
关键字:商丘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1.古城简介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的河南省商丘县。
现存地上的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地处豫、鲁、苏皖四声结合部,是河南省的东部门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得天独厚,通讯联系便达,自古就有“中原锁论”之称。
史书上曾记载“备御东南,则九州之奥区;广衍沃壤,则天下之膏腴,襟带河齐,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者。
”1.1古城历史沿革古城历史悠久,在长达四千年的文明史中,做过古帝王都、王国都、郡国都、陪都和附治、州治,也曾做过省府的临时驻地与县府驻地,历史上曾是黄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1城墙商丘古城的城墙有砖城、城郭、城湖部分构成,建于1151年,其走势构成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内方。
城墙全长9000多米,其中内层砖城周长4347.5米,城楼高6.67米,顶宽6.33米,基阔10米,外包1米宽的砖墙,内为夯土。
城上有角楼四座,炮台13座,警辅32初,垛口3600个,城墙虽然经历战争和风雨水患,但保存基本完整。
城门为拱券式,有东西南北四门,至今保存完好,其中东门名曰宾阳,南门名曰垤泽,西门名曰拱阳,北门名曰拱辰。
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城门外的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有各有一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又有“四门八开”之说。
其中南北城门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坐落在古城中轴线上,雄伟壮观。
城外为宽阔的护城河,环绕全城,水域达8000多亩。
湖中原有一个建有数量不等且各具特色的亭台楼榭,今被水淹没今生一座亭子与一节水榭。
内城外500米左右,是巨龙般的护城大堤,即外城郭,现在已改为环城公路,这也就是所谓“外圆内方”的“外圆”。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
由于年代久远,古城层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重建,但范围均在南北十里之内。
1.2.1城内建筑特色侯方域故居建筑是一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
上下贯通的四排圆柱和八十八根根线构造成一木间架,墙装青砖,顶盖垄瓦。
屋脊有青兽压顶。
屋内有木屏相隔。
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
该建筑通体显现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壮悔堂前20米处有五间过厅,建筑风格与壮悔堂相同。
其细部重典雅,古色古香。
五脊之上形态别致、姿势各异的奇兽独具风采。
楼里门窗和格扇的镂花剔线精致。
26根圆柱上龙凤浮雕栩栩如生。
根根圆柱同62根横梁巧妙扣合的木质结构浑然天成,使楼的内部骨架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即使拆去四壁,楼堂仍安然无恙,建筑技巧令人叫绝。
奇妙的设计和精巧的技艺令无数能工巧匠折服。
侯府为侯旬故居,二进式典型北方四合院,最里面的为主卧,有东西厢房对称布置在主卧前面,形成方形院落,植有四颗石榴树,寓意多子多福。
侧院与主院之间以圆形小门连接,层次分明,在不起眼的角落还有小游园供主人消遣娱乐。
建筑是明清时期的典型建筑形式,以灰色为主色调,运用薄片青砖砌墙,木料装饰门窗,配以马头墙、靛青色的彩绘,雕花、瓦当神兽等。
屋顶多采用歇山顶,飞檐角,二楼飘窗、木板墙裙等。
穆氏四合院穆氏四合院的总体布局是:大门位于南边,但不是正对南北方向,而是南偏东,位于东南角。
门内迎面有一墙,以致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
前院的侧房置车马、轿子等物,以备外出之用。
正中是通往中宅的建筑。
中宅院正堂屋五间,进深3间,东西厢房各3间。
正堂屋是供主人使用的客房、书橱。
厢房通常是杂用间和男仆的住处。
最后是后楼,上下两层,前后有过厅相通,后楼全宅的最高处,由后向前渐低,便于通风透光,后楼的正中为正堂屋,是聚会活动之所。
东间供长辈居住,西间是晚辈的住所,周围有走廊连接。
后楼的左右附以耳房、厨房、杂屋和厕所。
整个后院是全宅的核心,也是全宅的生活区。
后楼顶用蓝色小瓦覆盖,五脊六兽。
由于蓝瓦压盖板瓦,实为双层屋顶,墙壁又宽又厚,加上下木檐,椽板厚宽。
盛夏日光照射,屋内凉爽如春;冬天冰天雪地,室内仍温暖如秋。
厚重的青砖墙体,加上墙壁四角全用石板垫包,既坚固结实,又保温凉爽。
室内用博古架隔扇划分空间,上部装纸顶棚,中宅和后楼的门窗皆用巨木雕刻,玲珑剔透,花草人物图案形象生动,不拘一格,千变万化。
四周用砖墙封闭,院内栽植花木盆景。
穆氏四合院整个建筑群80余间房屋,一宅三院五门相照,座北面南的清代建筑群,现存四合院是中宅院和楼院,共31间。
中宅院正堂五间,进深3间,明三暗五,前出后包,青砖小瓦,五脊六兽的硬山式建筑。
前有过厅3间,东西厢房各3间,形成一个方正的四合院,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院落式住宅。
其窗户、隔扇皆为木质透花雕刻,房檐处和山墙上的砖雕亦古朴典雅,人物、花鸟等雕刻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建筑以后楼为主体,以中宅为中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清幽淡雅,构成了安静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归德府文庙与全国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
归德府文庙大成殿不仅具有豫东建筑的特点,也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精华,独具特色。
主殿为大成殿,又名孔庙,为祭孔圣地。
原有大殿、棂星门、照壁、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东西庑、启圣祠、教谕宅和训导宅。
现仅存大殿和泮池。
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9脊6兽,飞檐挑角,绿色琉璃瓦顶,单檐歇山,浮雕龙凤大脊,正中饰一宝瓶。
两端置鸱吻,垂戗脊下均有兽形浮雕,檐下无斗拱,四周平出耍头承托檐部。
耍头间开方窗,四角四根托角梁,浮雕斜撑,房顶由32根胸围1米的明柱擎起。
柱下有1米高的鼓形柱础,整座建筑高大雄伟,造型别致。
天主教堂商丘古城中的天主教堂位于中山大街靠近南城门处,主体建筑有三座,教堂为西方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原教堂体量较小,为橘黄色的暖色调,新建教堂体谅超过原教堂两倍有余,正立面为淡青色,墙体上有三座人物石雕,侧面为乳白色,配有典型希腊石柱,整个建筑看起来雄伟庄重。
但是由于新建建筑体量过大关系,教堂内整个建筑群布局重心南倾,没有形成轴线式布局,使得主建筑地位不突出,打破了教堂原应有的严肃氛围。
1.3古城结构布局据载,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
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
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
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城内地势呈龟背形状,共93条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9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这93条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城内地面呈龟背形,地势向南稍倾;街道布局有如棋盘状,严整有序;城内的水井、厕所呈梅花状合理散布于全城,南城门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水门。
1.3.1古城选址顺天应地,取法自然俯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巨大的古铜钱币,镶嵌在黄河故道与济水之间。
外为土筑的城郭,呈圆形;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
古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商丘古城选址如此意在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意境,以祈求城池与日月同辉。
道家有原味阳,方为阴;在上位阳,在下为阴;上阳而下阴的结合,乃天地之合;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在设计与创造上成了阴阳结合、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
1.3.2规划结合风水,追求实用主义与宗教意境商丘古城内城采用南偏西15度的朝向,采取传统的棋盘式路网格局,既破了道路“四正”之忌,又有利于城内建筑的采光与取暖,同时也将城内建筑分成了许多方块,非常整齐,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据记载,商丘市火的发源地,又是大火星的分野地,故古城主火。
商丘古城四座城门的建设皆与此有关。
从八卦讲,南门主火,或是太盛,如此可导致城门失火,为保持水火平衡,需加强水的力量,于是设计者便在南城门左右两侧各加一个水门,加上呗门主水,由于水火相克相济,便水火调和,这就是采用“三水济火”的方法来实现古城的平衡与和谐。
从实用价值讲,它是由城内的地势所决定的。
全城的地势呈龟背形,中间高,四周低,略微向南倾斜,大隅首最高,南墙最低。
所以,全城的排水系统采用两条最凹的街沟,将全城废水通过水门排进护城河内。
1.3.3街道布局用三取九,追求圆融和谐的伦理与政治意境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三”更反映了圆满和谐的哲学思辨和审美观念。
三的三倍为九,古时被视为最大,为奇数之首,在风水学上被认为是“极阳”,内用“三”、“九”为“阴中之阳”,即达到阴阳合一。
商丘古城的街道规划格局中以“三”、“九”为象征之处也尤为明显。
在八卦易理中,一、三、五、七、九表示天数,为阳;二、四、六、八、十表示地数,为阴。
天数五、地数五,“一变生水,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变成之;三变生木,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变成之;五变生土,而十化成之”,相生相克成万物。
依照古代的丈量法计算,古城内城墙周长为七里二分五厘,计一千三百四丈二尺五寸,显然此数是取之洛书中的北、东、东南、西南、中天地之生数,即一、三、四、二、五;外城郭十八里,乃是9+9=9之寓意,其实质还是追求古城格局的圆融和谐、阴阳相合、天人合一的意境,以求城池万年永固。
同时,七里二分五厘还有一层隐晦的涵义,乃为“九五”之意,明洪武年间有明文规定,皇帝为“九五至尊”,“九五”为皇帝专用。
因此,商丘古城的城墙周长只能隐讳的建为7.25里,否则犯欺君之罪。
古城内街道以连接南北城楼的大街为主轴线,横街为9,东西两侧各3条纵街,纵街总数为6,此乃取天数九、地数六,意蕴天地相得结合,大吉大利,大业生定。
城内纵横93条街道所构成的框架,也与河图相吻合,谓之阴阳相和。
同时街道纵横交错,气脉相通,以图揽尽瑞气,生机勃勃,长治久安。
1.4古城主要街道中山大街与大禹首街分别是商丘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与东西中轴线。
中山大街道路主路宽8米,两侧步行道宽3.5米,全长2300米,主交通为人车混行,道路排水为雨污合流,部分路段会出现积水。
道路两侧建筑主要形成于明清纸民国初期,嫌多用于商业用途。
建筑上空混有现代元素的架空电线,景观效果有些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