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虚假广告的治理对策

虚假广告的治理对策

虚假广告的治理对策1.加强广告的事前审查制度加强对药品、食品、化妆品、农药、医疗器材等实务广告的事前审查制度,行政机关事前应严加审理,以期防患于未然,对有违法行为的企事业单位均应有效地予以追惩。

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惩处力度与范围。

事前审查制度的加强,需要严格立法程序,照章办事。

因为在我国,广告法不够完善,即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了吗?不一定,所以如果要想引入事前审查制度,必须从行政机关入手,对即将发布的广告进行从头到尾的审查制度。

为什么我国的文化事业审查制度严格,但虚假广告却泛滥异常呢?因为国家想要在意识形态上占据主导位置,就必须控制好文化事业发展走向,对具体的电影审查非常严格。

如果相关部门能对广告也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查,对广告主的经营执照、产地、生产的产品、性能、功效、有效日期,同广告结合进行一一对应。

有明显不符合的项目,有违反广告法的信息出现,就需要被判定为虚假广告,并加以严惩,以防改头换面,重新上市。

所以,我认为,其一,要加强广告的事前审查制度,就需要政府扩大权限,赋予更多的机构以权力和资金来加强对虚假广告认知的宣传力度,从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比如,像工商局,金融机构,管理部门,区委会和村委会等,向他们发放有效识破虚假广告的宣传手册,或者分发宣传海报等。

使这些民众接触频率高的机构充满着对消费者的人性关怀,从而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识破虚假广告的水平,也拉进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和群众的关系。

因为,向消费者宣传相关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公众的人文关怀,也能逐渐消弭越来越严重的官民纠纷和矛盾。

这也属于事前审查制度的一部分,因为它对消费者进行的及时提醒,能减少消费者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其二,在法体制度许可下,引进“非正式行政程序”使案件能迅速解决。

如美国FTC是一个独立行政委员会,下辖消费者保护局及FTC一半以上幕僚人力投入管制虚假广告工作。

充分发挥了管制广告的功能。

在行政处分方面,以中止性保证及同意处分等非正式程序,不必扩大调查或举行证昕,使业者同意中止某些虚假广告,不仅提高效率且达到管制目的。

FTC采用非正式程序解决问题比率高达70%。

有学者称:“非正式行政程序实是行政程序之命脉”。

这样就使得大部分行政资源能集中在违法行为严重、影响深远且有争议之事件上。

但也应设计防止非正式程序所带来的后遗症的法律制度。

比如易于官商勾结、谈判不对等、伤害企业自由、妥协内容不易强制等,将这些因素提早考虑在内,在制度上有效予以排除。

其三,还是从事前审查的角度讲,通过广告法判定其为虚假广告后,就需要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代言者(如明星、专家教授等)进行制裁、惩罚等。

我国的事前审查制度不完善,更别说事前审查的罚款力度和实施力度了。

如果要有效遏制这些虚假广告,防止它们重新抬头,换一种形式重新走入观众视野,就需要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

比如,对广告法中的惩罚金额进行加倍处理,以严惩他们的不法行为。

其次,不仅对他们的广告进行禁播和销毁外,也要派遣人员对他们的生产公司进行彻查,发现有违法经营的,就要尽早吊销执照,取缔广告主所在的组织。

如果是个人或者是无章人员的违法行为,就要依据法律进行制裁。

2.明确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惩罚力度虚假广告一般是指广告活动中采用欺骗的方法或者引人误解的陈述,对商品或者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宣传,侵害了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包括四层含义:(1)虚假广告指的是一种商业广告,即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虚假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虚假广告的接受方是广大的消费者。

(2)虚假广告是违反广告法规定的广告。

广告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

广告行为人(即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权利与义务,我国法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广告行为的管理在广告法中也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虚假广告是一种违法广告。

(3)虚假广告在内容上是对商品和服务作虚假的宣传介绍。

(4)发布虚假广告的目的是欺骗、误导消费者。

这是虚假广告的四层含义。

我国的虚假广告之所以泛滥,消费者受害的程度较深,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国判定是否为虚假广告,是完全根据《广告法》中规定的广告内容中的产品介绍、性能、功效、有效日期、产地和实际情况不符等规则来处理违法行为的。

殊不知,大部分的虚假广告是不仅是因为广告的内容是虚假的,而且因为广告内容使消费者产生了误解,就是广告语种有大量的误导性言语和行为,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了不且实际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造成了错误的购买行为,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其一,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外虚假广告的法律是按照消费者对广告的误解程度来判定一则广告是否为虚假广告的。

国外的广告管理法规也是走过相当长的岁月,才取得了成效的。

所以,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认为,判定一则广告使消费者产生的误解程度和他们上当受骗的程度或者说受到的伤害程度成正比。

所以,由此推导出,消费者误解程度越深的广告,广告的虚假程度越深,惩罚的力度也应增强。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不仅仅是对照广告内容和产品实际,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

根据对消费者的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等方法,获取消费者对确切的广告的认知,了解消费者误解的程度,从而判定一则广告是否为虚假广告。

这样的选择更加合理,更加具有人文情结。

其二,由于现在的虚假广告泛滥蔓延,铺天盖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法律对虚假广告的惩处力度过轻,或者是执法不力,以公肥私等现象层出不穷,法律失去了威慑性。

因此需要加大惩处力度。

同时,不仅要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实施有效的管理,还要扩大惩罚的范围。

对广告公司具体的广告行为做出规范,对参与制作虚假广告的广告公司、媒体乃至于个人(如明星)也要进行处罚。

因为一般情况下,法律只对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而对参与制作虚假广告的其他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应将刑事责任主体扩大到参与制作虚假广告的个人和单位,同时加大惩罚力度。

3.强化行业自律意识我们知道,行业自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遏制虚假广告的蔓延。

我国的行业自律法规还仍然比较薄弱。

这个学期,笔者修习了《传播学概论》这门课,冯炜老师讲到“社会责任论”时说到,西方的“社会责任论”是在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发展的。

而中国的社会责任论在现行体制下相对而言不够明显。

由此看出,行业自律意识目前在中国比较薄弱,行业法规也不够完善。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行业自律意识。

美国的行业组织很多,他们的广告主、媒体都有很多的自律组织,组织纪律严格。

美国最广泛的自律机构是全美广告审查理事会。

它致力于广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审查,“其有权监测虚假广告,受理广告投诉,审查证明资料,提出修改或撤销广告的要求”。

由于虚假广告的播放会导致行业的自身威信的下降,因此许多行业都订有自己的广告标准。

这种模式使得广告主体在制作、发布虚假广告时既受到联邦法律的规制,还需要接受行业自律法规的监督和制约,这种双重约束模式大大减少了虚假广告的生存空间,为保障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立法上的保障。

但是,遏制虚假广告,或者说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依据国情。

好的方面可以借鉴,但是要因时制宜。

强化行业自律意识,是对广告主的一种监督,这无疑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志在必行的措施之一,但在我国,还需要随着广告业的发展而动,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我们可以从不断地去强调这个方式,在行业内寻找“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持续的宣传和潜移默化地影响,最后在条件成熟后,经过有目标、有计划、有秩序地组织,最后行业自律法规可以在一群有影响力的人的组织下建立起来。

强化行业自律意识,是长期性的举措。

最终目的是建立起行业自律法规,使得行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监督机制,最后有效地遏制虚假广告的产生。

4.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虚假广告的既成客体和潜在客体,不管是受侵害的消费者,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应该认识到虚假广告的严重性和解决的刻不容缓性。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方面,消费者需要意识到,凡是过分夸大产品功效,严重偏离事实,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或者是如“天上掉馅饼”似的宣传,极有可能是虚假广告。

所以,消费者要尽量减少便宜的心理,毕竟“便宜没好货”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高质量的商品必然意味着成本的升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可以通过经常收看央视的《质量检查报告》或央视2套等节目,留心打假、维权的相关报导,从而有效提高对虚假广告的认知能力。

5.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曾经的“焦点访谈”是舆论监督的强有力平台。

《焦点访谈》所进行的舆论监督可以说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2004年4月16日在视察“焦点访谈”栏目组时指出:“党和政府重视舆论监督,人民群众欢迎舆论监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舆论监督就是当社会出现偏失,产生不平等的时候,代表公众来表达一种倾向性的意见。

舆论作为除法律之外最有效的监督方式,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虚假广告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揭露,在电视,杂志,网络上设立专栏。

像《焦点访谈》或者《每周质量报告》等节目一样,对一些典型的虚假广告进行专题报道,树立打假典型。

同时,也可以开展打击虚假广告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打击虚假广告的专题讲座以及打击成果的图片展览,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舆论监督既可以使消费者了解广告的真相,避免上当受骗,也可以为广告管理部门提供证据。

舆论监督在Web2.0时代,具有更加强大的效力。

在Web2.0时代,一般一些消息,通过网友的博文,各大论坛上的帖子等发出后,大众媒体强势跟进。

只要在报纸或者电视上报道后,都会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普通民主也会通过人际传播方式奔走相告,最后使得虚假广告主和经营者无处藏身,得到严厉惩治。

另外,强大的与舆论监督还能迫使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体受到舆论的压力,主动递进行危机公关,尽快改进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