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图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反复运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P44案例1的运用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1.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对城市学生来说,农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事物,本节课教材中所展现的图片和材料,如湄南河的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牧场,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本节课。

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等。

【教学方法】:读图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图片展示]:华北平原的小麦种植业、江汉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大兴安岭的林业、海南的渔业、云南的花卉业。

[师]:什么是农业生产[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为什么不把荔枝移到华清宫呢为什么杨贵妃不能吃到北方生产的荔枝[答]:因为荔枝是热带地区的水果,北方的气候条件不适宜荔枝的生长。

[师总结]:(前人不是没有做过,当年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到长安,没有栽活,汉武帝竟迁怒于养护人,对他们处以极刑)在人类的所有生产活动中,农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密切,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图片形象而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概念。

2、通过语文课中学过的诗句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承转过渡读图指导板书[师]:请同学们读P42教材图“泰国渭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图“澳大利亚牧场”,先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国家,讨论分析这两张图表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答]: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

【学情预设】学生的描述可能是多方面的,会有许多观点,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师] :(总结)位置的不同实际上指的是区位的不同。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即在什么地方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即受什么影响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

(板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在什么地方(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关系:3、找出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建立空间概念,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养读图用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活动设计与小组协作1板书延伸探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受什么影响[学生活动1]:如果给你一块土地,你要选择种植什么作物需要考虑什么因素[活动设计]: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可选择以下四个区域或自主选择某一地区:海南岛东部沿海平原、东北平原、江南丘陵、华北平原[资料提供]:不同作物的习性如下:花生:对热量要求较高,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油菜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茶叶喜温好湿,喜酸好阴,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水稻性喜暖湿,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玉米性喜暖湿,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大豆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黄麻喜高温,水分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结果展示]:学生分别展示其结论,并叙述理由。

[活动小结]: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板书)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气候类型,特点,是否适宜地形:地形类型,是否平坦开阔土壤:土壤类型,是否肥沃水源:河湖、冰雪融水、地下水,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是否广阔交通:是否便利政策:是否优惠、扶持劳动力:是否充足、廉价机械:机械化程度高低科技:是否发达,经验是否丰富[延伸探究]:展示武夷山的茶园、山东丘陵的花生、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东北平原的春小麦。

问题设计:1.为什么同是平原地区,华北平原是冬小麦,而东北平原是春小麦2.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又香又甜3.为什么内蒙古东部是牧业而同纬度的松嫩平原是种植业为主[师]:(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各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4、通过活动设计与小组协作,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并培养团队精神与综合分析能力5、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有充分的地理材料来完成活动6、多元评价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7、通过延伸探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承转、过渡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参考答案:(1)C (2)D (3)A[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了不同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差异,意在考查考生结合不同区域的特征分析该地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巴西位于低纬度地区,境内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其中不少地区的土地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今后可以开垦种植大豆,因此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大,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

第(2)题,本题考查了影响农生产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巴西是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劳动力的价格较低,从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大豆的价格低于美国。

第(3)题,本题考查了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依靠经验,科技含量较低,因此我国大豆的质量较低,故今后我国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大豆质量。

[课堂练习1]1.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2)甲地是世界上着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3)甲地是世界上着名的优质棉产区,其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和热量丰富 B.劳动力丰富C.水源充足 D.科技水平高参考答案:(1)B (2)C (3)A解析:第(1)题,农业地带的形成主要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地带的变化规律与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在此题中是一致的,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的原因符合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

第(2)题,甲地区是位于埃及的尼罗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是世界着名的棉花产区。

气候为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水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第(3)题,甲地光照、热量丰富,是产优质棉的主要原因。

(过渡)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11、及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12、通过对区活动与探究3板书规律总结典型例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3]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答]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