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

红色中国,杂色日本
对中国人来说,红色意味着吉兆和财运,即所谓红红火火。

过春节时,门框上贴上红对联,过元宵节挂上红灯笼,新娘新婚穿红色的礼服......
日本人则避免鲜艳的颜色,喜欢灰和淡褐色等中间色。

我把这种中间色称为杂色。

日本年轻女性的时装,多为淡褐色的套装和藏青色的制服;日本男性的时装也和女性的一样有同样的杂色倾向。

中国的“忍”,日本的“劈”
刀堪称日本文化神髓,武士的命根子。

用刀劈,这一劈的动作,使日本文化“劈的志向”得以完成。

说日本文化是劈出来的,这也不为过。

把外来文化“劈”而取之,剖腹文化,剖筷子文化,盆栽和庭院,插花,都是大同小异。

中国的文化,是“忍”。

“忍”意味着“心字头上一把刀”,让你感受到剜心绞肺般疼痛,却一定要顶住。

中国人的忍耐力,恐怕是世界第一。

它是在贫困的环境和连年不断的战乱中培养起来的“人生哲学”。

缠足的人工美,插花的残忍美
中国有种违背自然追求人工美的东西,那就是古代中国妇女的缠足。

为追求“三寸金莲”的人工美,女性从小就被强行用布条颤起脚,使女性的跖骨变形脱臼。

插花是集中地反映了日本“视觉”美的艺术。

在这个美的世界里,我渐渐发现了它的残酷性。

日本插花的美学的核心是“剪的美学”。

而在中国和韩国,插在花瓶里,却是不加任何修饰地进行观赏。

日本插花美看起来静默寂寥,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残忍的一面。

这种寂静美与残忍性的共存是日本艺术的真正面目。

中国人“含蓄”日本人“被动”
在中国,去古玩店,最外面象征性地摆一些小东西,不值钱的;店家听客人说想要什么样的货之后,才从最里面拿出藏好的宝贝给你看。

日本的设计稳重清洁,让人感到“寂静”;中国的设计,既不华丽也不清洁,让人感到有一种悠然、留有空白的有待完成的沉重。

孔子:“有杀身以成仁”,亲鸾:“善人尚能往生”(对生死的看法)
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潜意识中也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积淀。

儒家文化是种入世的哲学,在《论语》中的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形象。

儒家文化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培养了中国人现实的思考方法,最后发展到中国人对现世利益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执着,由于对生的渴望和执着,在考虑死的时候也是以生为基础的。

儒家文化认为人的生存意义应建立在人、义、礼、智、信的基础上。

死的意义也不同,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不同意义上的死,对家属和子孙后代产生不同的影响。

死得其所是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例:岳飞和秦桧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人对呆死的观念。

在岳王庙里,有下跪的秦桧夫妇的铜像,手部反绑,来到这里的游客向他们身上吐唾沫他们永远是不仁、不义、不忠的象征,世代遭人唾弃。

而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如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创始人亲鸾曾说过:“善人尚能往生,何况恶人哉。

”即使是恶人,只要重新皈依佛教也可成佛。

例:日本有许多官僚和企业的小头目因犯错误而自杀,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谢罪,也是一种解脱,很多事情因为当事人自杀就不再追究,周围的人也对他表示原谅。

(在日本接到喜事邀请,如果彼此有过结可以不去参加;如果人死了,不管过去有多大的矛盾,被邀请后都可能出席葬礼,表示对死者的原谅。

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日本的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未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因此,反抗政府的“国贼”西乡隆盛死后雕像被政府允许立在上野公园里。


历史人物爱憎相反(中日两国的历史观)
中国评价历史人物有一定的标准,如中国三国时期的正史都是以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蜀国为主要技术对象,通过这四个人物像中国人传播儒家的基本道德和思想,曹操一直是反面人物。

虽然现代很多作家魏曹操翻案,但很多中国人在心里仍认为曹操是奸臣。

日本人认识历史往往取决于持某种观点的作家人数,日本作家三好彻的《兴亡三国志》重新评价曹操,认为他头脑聪明,有统治天下的本领,是汉诗之才,在日本改变了对曹操的看法。

例在日本原来对历史人物丰臣秀吉的评价高于德川家康,但自从作家山冈八川的小说成为畅销书以来,日本人对德川家康的评价开始于丰臣秀吉相媲美。

中国人在感情上是讨厌杨贵妃的,因为她利用皇帝的垂青,让杨氏家族鸡犬升天,哥哥杨国忠官至宰相,朝纲腐败,引发安史之乱。

中国人很难想象日本人会如此喜爱杨贵妃。

西安是日本人常去的著名观光胜地,日本人喜欢看的名胜除秦始皇陵之外,就是贵妃墓。

九尾狐在中国是邪恶的象征。

例金毛九尾狐在中国被看成妖怪,传说在商纣王时期,九尾狐显灵,附在妲己身上,达几于是成为嗜血成性的金毛九尾狐的化身,怂恿纣王残害大臣和黎明百姓,导致人民反抗,商纣因此覆灭。

到周幽王时,九尾狐重新显灵,附在宠妃身上,九尾狐又成了西周灭亡的原因。

但在日本,九尾狐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据日本传说,九尾狐在中国唐朝时随着吉备真备进入日本,在平安末期潜入到鸟羽法皇宠爱的玉藻前的身体里,做了曲多伤害法皇的事。

九位胡最后被人发现,逃到枥木县那须野被人抓住杀死。

死后的九尾狐魔力不减,变成杀生石,伤害所有接触过杀生石的人,最后,僧侣使用佛法才消除九尾狐的魔力。

(九尾狐虽然在日本作恶多端,但现在有的车站饭店卖的寿司却叫“九尾寿司”,问店主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时,店主回答是,希望顾客能像鸟羽法皇喜爱九尾狐附身的水藻前一样,喜欢自己做的寿司。


日本人重共性感性
日本人的生死关和历史观缺乏严格的善恶标准,这与日本人集团意识强,善于群体生活不无关系。

集团生活需要和谐和共性,更多是强调相同,而不是强调个性和自我,要达到真正的和谐有时要求牺牲人的个性,这样容易盲从,没有是非。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很容易受别人和媒体的左右,而少有自己真正的看法。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更重感性,日本人看问题更多地从感性出发,平常讲话很少有理论,更多的是随意性和具体的事例。

没有严格的善恶标准的生死观和是非观正是在这种文化份为中产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