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80伦理学原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80伦理学原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80伦理学原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北京大学680伦理学原理考试科目,2020年初试时间安排为12月22日上午 8:30-11:30进行笔试,北京大学自主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一、适用院系专业:北京大学哲学系010105伦理学二、考研参考书目北京大学680伦理学原理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信伦理学》王海明华商务印书馆《底线伦理》辽宁出版社何怀宏《新编伦理学教程》北大出版社魏英敏《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方克立《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张岱年《西方哲学简史》北大出版社找敦华盛世清北建议:(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B: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关键点、核心部分记到笔记上,关上书本,要做到仅看笔记就能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下来,最后能够通过对笔记的记忆就能够再现书本。

三、重难点知识梳理北京大学680伦理学原理2019年暂未提供考试大纲,但盛世清北的课程中总结了复习的大体方向,考试重难点知识梳理内容如下: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方法与任务1、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道德现象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2、社会关系的发展,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3、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第三章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1、道德的结构模式指道德作为在普遍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遵循某种关系并相对稳定的整合形式。

2、道德是人把握现实世界的特殊方式,它的总体社会功能即反映功能和调节功能。

3、道德运行机制指道德作为系统基于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以及同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而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状况。

第四章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中国传统伦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重人伦关系和人的价值,以民为本。

重视整体观念和民族大义。

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重视人生理想和人格、情操。

第五章道德原则道德原则的核心议题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

集体利益是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由全体劳动人民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诸方面利益的总和。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集体利益具有至上性。

自我牺牲体现了道德的必然性和道德崇高性。

第六章道德规范理解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黑格尔“真实的良心”。

第七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道德要求的层次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结构:公共生活领域的一般道德规范。

家庭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的特殊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

第八章职业道德1、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新特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具有人民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树立新的劳动态度。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独立的规范体系。

第九章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1、恋爱道德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家庭的道德建设。

第十章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第十一章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第十二章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1、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是个体道德的两个基本方面。

2、道德行为和一般行为的区别。

3、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四、考研真题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严格管理院校自主命题专业考试科目相关资料、限制专业课辅导的规定,很多学校从那时起不再公布和出售真题,并不再提供专业课参考书目。

因此,今两年对于资料搜集的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真题的搜集,制作专业课资料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盛世清北专业课研究中心已经请专业课老师尽力搜集资料,但是对于真题的搜集还是有可能出现不全的情况,本着保证真题准确性、宁缺毋滥的原则,盛世清北只采纳经专业课老师认定,可信的真题呈现给同学。

在复习过程中,盛世清北借助真题把握考试趋势及高频考点,深入透析考试重难点。

配合真题精讲,熟练运用书本内的概念、原理、公式等,达到强化复习的效果。

以下为北京大学680伦理学原理考研历年真题回顾:北京大学2002年伦理学真题回顾名词解释1 离坚白2 淮南格物3 万理具于一心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西哲名词解释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2 柏拉图的回忆说3 洛克的白板说4 奥古斯汀的神正论论述题1 比较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2 柏拉图的四线段比喻与他的理念论的关系复习全年规划盛世清北建议全年规划时间安排如下:(1)零基础复习阶段(2月-4月上旬)复习关键:细致、全面、整理框架,不要求记忆,重在理解,阅读3遍以上。

(2)基础复习阶段(4月中旬-8月底)复习关键:明确出题特点。

重点知识点逐个记忆,不留死角,注意循环记忆,叠加强化记忆效果。

(3)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复习关键:建立对参考书宏观整体概念、框架意识、驾驭能力。

总结专题串起参考书。

(4)冲刺阶段(12月-次年1月)复习关键:模拟考试,在卷面、答题思路、答题时间控制上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全面提升六、考研经验由于目前考研竞争激烈,而公共课的成绩差距不易拉开、专业课的成绩则可能差距较大,因此公共课过关后专业成绩的高低就成为影响录取与否的关键因素。

同时,从录取的实践来看,是否跨专业并不对专业课成绩的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许多状元都是跨专业报考者,所以专业课是可以通过比较得法的复习取得较高成绩的。

专业课程五花八门,每个人的专业基础又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规范的复习方式。

不过在考察专业试卷的基础上还是可以提出几个注意点。

绝大多数专业试卷都由两大部分构成:“死”的和“活”的。

前者主要以名词解释、概念辨析、填空、简答等形式考一些专业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值不超过50%,难度通常不超过本科课程考试的水平,对绝大多数考生并不构成威胁,一般都能获得基本分数。

后者则要难一些,往往以材料、论述等形式考查专业综合素质,题目通常跨章节,并且常与现实生活或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有关。

比如说要求对某个重大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或者要求对当前法学界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评述。

分数也就是在这部分拉开了档次。

平心而论,多数专业试卷其实不难。

不过,准备起来却很头疼,一是复习内容太多,而且重点不清;二是对“活”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

因此,专业课的复习主要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1、及时配备所考科目的最新专业书籍和过去几年专业试题。

下一步工作就是详细整理专业课程的逻辑结构,然后对照专业试题,看看曾经的考试重点落在哪里,并揣摩其命题思路和动机。

通常反复出现的考点和尚未出现的考点成为今后命题对象的概率很大,因为前者可能是专业“兴奋点”,后者则填补空白。

2、尽量确认考试出题范围。

上面通过研究分析历年考题摸规律的方法很不精确,而且一旦命题教师更换,可能吃大亏。

广泛地咨询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助于了解最新情况。

最好的方法还是打听出命题教师,然后争取旁听其授课。

3、落实问题的答案。

专业考题一般都不附标准答案,全靠自己琢磨可能会有偏颇。

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请教老师;退而求其次可以去请教已经通过考试且成绩较高的研究生,并且应该多请教几个,争取全面一些。

4、专题整理。

专题整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付试卷中比较棘手的简答题和论述题。

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

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为自己列举出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教材及专业杂志中整理答案,有可能请教学长或导师,力求答案尽量完整、标准。

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温习一下,看是否又产生了新的答题思路。

5、对出题老师保持关注。

能够得到当面请教的机会更好,不行的话也要打听到该师的主要的学术观点、重要的专业论著(如博士论文等),仔细研读,争取把握其研究“兴奋点”,也就往往摸到了考查的重点。

如果不幸确实不知道谁出题,那就只好将几个重要的专业老师都列入关注范围。

最后盛世清北老师提醒大家,上面这些建议虽然很重要,但前提是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专业内容,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