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据课标构建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学生

依据课标构建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学生

依据课标构建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学生思维训练的研究实施方案杏花岭十中王瑞琴一.研究的背景(一)从思想品德中考导向来看依据新课标思想品德课程在知识体系方面虽有所淡化,但近几年来,太原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采用开卷式考试,强调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社会现象,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范围较广、内容较多,且在非选择题的设计上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方面综合分析、解决现实实际问题。

思维跨度大,综合性强,难度深,因此需要整合学科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完一个阶段后,还是应该有意识地对课、单元、整本书或不同年级的知识进行有效梳理,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点化。

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重视思维训练,提高学科能力水平!(二)从学生学情来看许多学生在七、八年级不重视思想品德品课的学习,普遍存在基础差、知识漏洞多、能力低的现象。

加上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分阶段、分内容逐步推进的。

往往学生只是学好了某阶段知识,学会了某些内容,而缺乏不同阶段间不同知识内容的交叉、渗透、整合,其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是很难得到较高层次的发展。

所以就会出现学习知识时什么都懂,而做题解题时却是以偏盖全,大大跌分的问题! 这要求教师要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重视思维训练,弄清各知识点的联系,每一学期教材的主干内容,理清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综合、比较,找出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提高应试能力!(三)从教学内容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较多,包括:三大主题,四个方面,五本书,十个板块,47课,59个内容要求。

学生在做题实际运用时,尤其是在九年级综合练兵、模拟测试时,经常出现概念混淆,张冠李戴,重复设点,单方面分析,表述罗嗦的现象,缺乏综合性和精炼性,思维空间狭窄。

因此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重视思维训练。

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使之变成一个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图表。

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的脉络走向,重点与非重点,主要和次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准确地识记、拓展思维,使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网络化,为解答中考试题奠定坚实知识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所谓体系(system)从词义上讲,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汉语词典释义: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构建教材知识体系,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

因此在建构知识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思品知识体系是各种概念间、原理和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及其组合方式,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

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多层次和立体性等特点。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按照教育部制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学段,如何构建教材知识体系,形成有效、高效的可操作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生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成绩。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教学的相关理论。

(2)依据课标构建教材知识体系的方法。

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角度,分别通过抓主线、分块面、扣核心等几种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品质得到较高层次的发展。

(3)依据课标构建教材知识体系的形成。

分专题、单元、章节、课、框及目!(4)依据课标构建教材知识体系的课堂教学的运用的实施研究。

(实施中的分析、比较、调整、学习效果的分析研究)五.课题研究依据的理论主要理论依据是:1. 教育部制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初中课程性质具有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教材编写上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组织教育教材。

2.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概念、观念,原理及其内在联系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3.研究学习理论专家蔡斯和西蒙对一个象棋大师和初学者进行实验发现:专家与新手差异在于专家储存了大量的棋谱,将棋谱当作一个有意义的“组块”来处理,而不是专家拥有更强的记忆力或超级的认知技能。

一个头脑里只有凌乱的处于低级自然状态的知识堆积,而没有把知识组织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知道需要的知识储存在头脑的哪里?为何要提取这个知识点?因此,课堂教学的重心已从勤奋的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课堂上的具体操作就是凸显在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4.《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中对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考查。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

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梳理,构建知识体系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提高思维品质。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法。

依据课标,从所教学段出发,结合各自特点,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分担构建任务,完成三年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2. 参照研究法。

通过网上查阅,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材料和体系图表,听取同行的相关案例实践,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和完善三年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3. 教学实践法。

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自主构建,积累第一手材料,调查了解进行课题试验后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学习成绩的变化,并及时进行总结。

七.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计划用3年时间,分3个阶段实施:(一)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8月)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分组,内容分派,设计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6月)1. 2009年9月—2010年2月主要是科学地完成三年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2. 2010年3月—2011年6月主要是已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体验,探究。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总结本课题研究,整理相关的资料、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八.预期成果初中思品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等。

(附案例:)教材是按单元来编排知识体系的。

每个单元至少由三课构成。

每课又由几个框题组成。

知识相对独立,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学生从整体回顾知识,对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个总体印象。

现就九年级教材第三单元为例,展示知识体系如下:例如:九年级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1.课标依据:三、我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中(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5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1.6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3.1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3.3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4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四)认识国情爱我中华4.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6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知识体系图:略3.反思:九年级《思想品德》应理清和呈现这样一个逻辑体系:责任→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基本纲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理想和责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不同教材不同知识板块的相关性,构建一个涵盖整个初中思品课的知识体系和网络。

这样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就会出现“会当岭绝顶,一揽众山小”局面,才会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达到满意的解题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严格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立足教材,全面精读,熟悉教材,采用以“模块”的形式将课本知识重新整合,并把各课、各节、各框的知识要点梳理出来,按照互相联系的顺序排列,形成知识体系,弄清各个知识点在大纲中的合适位置。

这样就能很好地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有个较为深化理解,从而更好准确记忆、拓展思维,使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网络化,为解答中考试题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