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专业:美术学作者:*** 指导老师***讲师摘要陈洪绶是明清之际画坛的卓越画家,他的绘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艺术构思极具想象力,绘画风格古拙而生动。
尤其是他的线描,在艺术形式上,以“古拙美“和“装饰美”为总特征。
本文尝试从线条、造型来谈论陈洪绶绘画的艺术特色;以及通过对陈洪绶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来探讨陈洪绶线描艺术的魅力所在。
关键字陈洪绶线描艺术古拙美装饰美On Chen Hongshou's drawing artProfessional: Fine Aits Name: Ye Xuemei Tutor: Peng Xiuhua lerturerAbstractChen Hongshou i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inting remarkable painter, his paintings in a succession of traditional art essence, the unique and innovative, artstic conception highly imaginative, simple and vivid style of painting. Especially his line drawing ,in the art form,with 'zhou' and 'beauty decorative beauty' a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This artcle attempts from the lines, shapes to talk about Chen hongshou arts features, and for Chen hongshou through each period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nalysis to expiore Chen hongshou’s drawing of the artistic charm.KeywordsChen Hongshou Line drawing art Simpie beauty Dec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目录1陈洪绶生平 (1)2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 (1)2.1 早期绘画线条的方圆结合 (1)2.2 中期绘画线条的方折刚硬 (3)2.3 晚期绘画线条的清圆细劲 (4)3陈洪绶线描的艺术特色 (6)3.1高古、古意、古拙 (6)3.2夸张、变异、反常 (7)3.3装饰性、民间艺术性 (8)4 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启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12)1、陈洪绶生平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绍兴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清圆细劲、润洁高旷的画风,在明清两代乃是无与伦比的,张庚《国朝画征论》评:“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
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又善诗,有《宝纶堂集》等遗世;其书法包世臣品位“逸品上”,评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
可是这位旷世才人在生前颇不得意,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
不得已而卖画积钱进国子监。
但他在看透朝政之黑暗以及士人皆“身某而不及国”,又拂袖而去,躲到他父亲的朋友著名画家徐渭的“青藤书屋”中吟诗作画。
不久,明王朝灭亡,他又惭愧未能为国尽忠,然而悔已迟,故自号悔迟。
为了拒绝和腐朽势力合作,也为了免招清人杀害,他落发为僧,并永远免了功名之念,致力于书画创作。
他仅活了五十五岁,便“喃喃念佛号而卒”,贫困的家人在连儿子都没到齐的情况下,草草安葬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陈洪绶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样样俱佳,在当时都是奇伟卓绝的。
他最擅长、成就最高的是人物画,他的花鸟、山水画皆受其人物画的影响。
陈洪绶是明代以来的白描高手 ,其线条具有敏疾、潇洒、凝重、古雅的奇趣 ,并富有装饰意味。
2 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陈老莲的线描具有无穷的变化及无比的丰富的表现力,具有敏疾、潇洒、凝重、古雅的奇趣,且富有装饰性意味,这些在老莲的人物画中得到最好的、最全面的诠释。
早期绘画线条以细圆为主,圆中有方,转折处有方角,线条整而长,舒缓而稳静;中期的绘画线条在早期绘画线条的基础上,变得刚硬、多方折,且易整为散;晚期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细圆而利索,更加苍老古拙,写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
2.1早期绘画线条的方圆结合陈洪绶早年深得古法,造型和笔法取法唐宋六朝,学古人的线描之后又加以变化,线条基本是细匀的,但没有晚期线条那样细圆得如春蚕吐丝之匀。
线条转折即不圆也不方,而是兼有圆方。
圆,他早年的线条即不像中期那样硬,也不像后期那样柔。
总的看来是很率意,虽没有后期那样十分强的个人风格,但也颇见功力。
陈洪绶在萧山与来风季学楚辞于松石居,作《九歌图》(图1)十一幅,及《屈子行吟》(图2)一幅,全是白描。
这是奠定了陈洪绶在中国画史上地位的第一部作品。
在画史上为屈原的《九歌》配画的情况已有很多,著名的如传为李公麟的《九歌图卷》。
到了元朝,则有张渥的《九歌图卷》,在明朝,文征明画过《湘君湘夫人图轴》,仇英、陆治、杜堇、周官等也都有画过。
陈洪绶的《九歌图》,则重点在于刻画人物的品性特点及性格。
李公麟在人物白描画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的线描在继承顾恺之、吴道子单纯的游丝或铁线描的基础上略加顿挫方折、柔中有刚、蕴藉含蓄。
陈洪绶在他的《宝纶堂集》中曾多次提到李图1 九歌图公麟。
可见陈洪绶对李公麟艺术真髓吃透的程度,并且按照他自己的秉性天资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变化改造,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改造主要方面是“易圆以方,易整以散”。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用线,二是造型。
通过仔细分析陈洪绶这十二幅画,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衣纹的描法有相当丰富的变化,从柳叶描、行云流水描到钉头鼠尾描都有。
他很善于用笔,尤其是锐锋,刚毫的小笔,在勾画极细的面容轮廓及须发时,都下笔沉着,不急速地溜过,笔笔都显得入木三分。
在衣纹描法上多用钉头鼠尾,即下笔重而有力,收笔稳而渐,其锋坚利,在衣带等的转折变化的时候,笔的提、按都缓而不滞,有始有终。
图2 屈子行吟图这组《九歌图》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他的造型观。
陈洪绶的神鬼造型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诸神及山鬼,其形象比元代张渥的造型要雄武凶狠的多。
这时在神鬼的造型上他可能更多地吸收了寺院中的壁画的形象,但不完全相似。
并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有正面、四分之三侧、半侧、全侧,甚至是背面,大大地丰富了视觉的感受。
《九歌图》是陈洪绶早期十几年绘画中比较好的作品,这个时期用他所绘的诗人屈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时期是他在绘画道路上不断吸收前人的优秀传统,并且自己加以选择、改变而开始慢慢发觉自己的艺术道路的一个过程。
2.2 中期绘画线条的方折刚硬陈洪绶中期的绘画线条在早期绘画线条的基础上,变得刚硬、多方折,且易整为散。
《水浒叶子》的用线代表了陈洪绶从青年向中年的过渡,特点是用笔方折,如“呼保义宋江”衣服的下摆处用线很是曲折,其折又很方,中间再辅以长线加以对比。
为他辉煌的晚期奠定了画风方面的一些基础。
《水浒叶子》中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则用变化曲折的线条来描绘起伏变化的复杂部位,线依结构变化而起波折。
在形体动态关系最密的部位线条组合较密,其余部位的线条较疏,有的甚至省略不画,线条组织简练而严整,来交代人物的动势。
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如钉头鼠尾,清劲有力。
线条犹如写“7”字,很多线条皆是90度的直拐。
圆转的线条多自起至止一根整线,方折的线条,一起一折,再起再折,多易整为散。
由于是木刻,所以线条显示出刀的锋利,线条劲健。
此册中第一页所画宋江像就是这种典型的方折直拐线条,且线如钢针。
宋江的右袖线条如写“7”字,一起一拐共十四笔,左袖也如写“7”图3 大刀关胜字,约二十五笔。
有些线条如“大刀关胜”(如图3)一页,起笔略重,收笔略轻,如钉头鼠尾,和后期那种起运行止用笔完全一致,更无轻重缓急之别的画法不同,这种线条有一种锐利和急促感。
这种线条,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比较喜爱,因为乍一看去,显得颇有生气。
这时期他在人物造型上的特点己经完全显示出来了,夸张变形,但这是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的前提下,不只是追求一种怪异的趣味,从造型的来源上讲,他的造型特点与民间版画、年画有一定的关系,如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头大身短,形体大幅度的扭动等都可以在民间木刻版画中找到关联。
清人叶昌炽在《语后》一书中说:“武梁诸象,若荆轲,要离勃勃有生气,其貌皆上锐而下丰,衣褶森然作折铁纹,明之崔青蚓,陈老莲,近日之山阴任氏,蓝本皆从此出。
”由此可见他对于民间绘画的艺术特点的吸收。
《水浒叶子》每幅人物形象各异,线条形态也都根据人物形象特点来刻画,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线的特质,和版画得以恰到好处的结合。
夸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在此显示出极强的说服性,《水浒叶子》成为他人物画作风的有力说明,而且也说明了为什么对后世有如此大的影响。
2.3 晚期绘画线条的清圆细劲晚期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不像壯岁时那样凝神距离,细圆而利索,但更加苍老古拙,写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
有些线条又回复了早岁的一些特征,但早岁是不成熟,晚岁是纯熟后的自然浑朴。
晚期的线条以工整为主流,线条由方折转向清圆细劲;构图由繁密转向简洁;设色由浓丽转向淡雅。
线多用圆转流畅的笔法,用中锋以不疾不徐的速度,写出圆劲的线条,有时先细渐粗而收笔时又提起出锋,有点类似兰叶描。
总的来说整体的效果是匀适的,如行云流水。
《焦林酌酒图》(图4)、《陶渊明归去来图》(图5)等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蕉林酌酒图》轴,画一高士在巴蕉林下把盏自饮, 石案前面两女子,拣菊煮酒;画右上自书“老迟鸿绶”,钤二印,一曰:陈洪绶印,一曰:章侯。
这幅画是陈洪绶晚年心情苦闷的自我写照,同类作品颇多。
人物高古奇崛,姿神奇秀,工而入逸,躯干伟岸,人物线描,细若游丝,如春蚕吐丝,衣纹细劲图4 焦林酌酒图清圆。
清柔高古,内蕴丰富。
图中巴蕉画法尤工整细润,蕉叶和叶筋,皆用清圆细劲的线一丝不苟地勾写,颜色十分清淡,但又决不浮薄。
巴蕉林下的太湖石用清圆细劲的线勾出,虽有转折,而不硬不挫,十分柔和。
石头勾后不再皴擦,更不点苔,只着一层淡淡的颜色,显得迹简意淡而雅正。
格调高古,平淡中蕴含变化。
画右边有一个树根造型的古朴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