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部位医院感染3
输血器
注意
1.查对(两个人),无菌 2.血液制品内不得加药 3.听病人主诉,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4.嘱病人不能随便调节滴数 5.自血库取血后在30分钟内输入 6.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 7.全血4h内输完
8.血小板输注前要轻摇血袋,混匀 9.血小板应尽快(6h)输用
2)肝炎病毒:主要经血传播的肝炎病毒为 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输血传播的肝炎病 例多数为丙肝 乙肝病毒:有的虽表面抗原阴性,但体内 仍带有病毒 表面抗原HBsAg阴性,抗HBcAg阳性
丙型肝炎:感染隐蔽,症状不明显 ,更 易慢性化、肝硬化,1995年后开始筛选 其它类型肝炎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巨细胞病毒 〃细小病毒B19 〃细菌 原虫:疟原虫
3.血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分离、加工处 理过程:仪器设备、环境物品、空气消毒 灭菌情况直接影响血制品质量 血小板由于室温(20±2)℃保存,易污染 细菌,临床上由于血小板污染细菌相关感 染较其他血制品多。
4.危险因素:有偿献血,接受输血次数及 数量,消毒灭菌措施不严,输血过程污染 无偿献血中的水分? 血液供应不足? 人员资质、培训?
工作人员管理
工作服 接触血液戴手套 储血、配血、发放血前 后认真洗手、消毒手
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放入 无菌专柜, 包装破损、失效 不能使用
监测
次/月: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 手 冰箱内空气培养次/月,不得检出致病菌 及霉菌
注意
1.血制品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 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许可证 2.冰箱清洁干燥,严禁放与血制品无关的 用品,以防血制品污染 3.发生输血反应时,保留输血器具和血液, 根据情况作致热源检测和细菌培养 4.血制品受污染时应废弃并进行无害化处 理
输血感染诊断: 临床症状 病原体 1.细菌:发热、寒战、败血症等 2.病毒:
WHO血液安全战略
在所有的地区建立组织良好的、受国家调控的, 具有质量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 仅从低危人群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 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传染病的筛查。
通过临床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血库医院感染控制
室内六面光洁
一.布局与区域管理 室内六面光洁 清洁区:血液储存、成分血制备、发放。 半清洁区:办公室 污染区:血液检验及处置 操作台:防水、腐蚀、防热,专用洗手池, 感应水龙头,防止交叉感染
储血
全血、红细胞、代血浆 冷藏:2-6℃ 血小板:20-24 ℃,6h 内输注 冰箱内消毒1次/周 监测冷藏温度及记录
国标对血液检验要求
血型:ABO、Rh(D) Hb ALT HBsAg: 阴性 抗-HCV: 阴性 抗-HIV: 阴性 梅毒试验: 阴性
Leabharlann (三)预防 1.血源管理 2.血液采集,消毒灭菌、无菌技术 3.血液贮存、发放:血液质量、血袋有无 破损等 4.严格控制输血,保证用血安全、提倡成 分输血
梅毒螺旋体(性传播性疾病、破损皮肤 一、二期梅毒又统称为早期梅毒,此期传 染性强而破坏性小。三期梅毒又称为晚期 梅毒,该期传染性小,病程长、而破坏性 大
非法采血造成64人感染丙肝病毒
新华社2009年4月1日电
贵州省平塘县人民医院根据一名患 者反映的情况,追根溯源,追查了一起7 年前发生在该院的违法违规采血行为造成 60余人感染丙肝病毒的重大医疗事故。 目前已确认有64人感染丙肝病毒。 公安部门以涉嫌非法采集供应血液 罪刑事拘留了当时任平塘县人民医院院长 的黎昌和。
三.输血(血制品)相关感染
(一)常见病原体 1.病毒 1)HIV:世界范围内经输血和血制品感染 HIV的占感染者总数的5%~10%。我国近 年来每年感染者检出数以20%~30%的速 度增加,估计实际感染者已超过60万,并 已发生经输血感染HIV的案例
HIV感染分3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 染期、AIDS期 筛检HIV先进行抗体筛检,阳性后再进行 免疫印迹试验确诊,检测病毒核酸可提前 检测到病毒感染。
(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供血者血液携带微生物 血液筛检指标、技术方法不完善、操作有 误、责任心不强(漏检、假阴性) 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使病毒感染被漏 检如HBV窗口期24-128天,平均56天。 非法采集血液:未检测
2.采血、贮存和输血过程污染微生物 采血器具不合格 采血操作没严格无菌技术 采集血液时空气质量差 采集血液后未及时冷藏、或贮存时间过长、 运输过程受损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