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作者段婕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09风险管理学号902093109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目录引言 (2)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一)产业结构概述 (3)(二)产业结构调整 (3)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五、结论 (18)(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参考文献: (20)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引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78-1983年的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启动阶段;到1984-1991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到经济增长的第三阶段1992-2002年,邓小平带领中国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2003年至今我国进入以工业化加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周期。

而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指出:现在经济增长的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

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

根据处于不同阶段,不同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钱纳里和塞尔昆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已经经过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并且我们意识到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

制造业对经济增大的贡献明显增大,产业结构进入剧变阶段。

制造业贡献地位转换的关节点。

而大部分欧美国家进入的第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特征为一方面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下降,资本增长减速,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少;另一方面,农业结束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部门。

这将是这个世纪中期我国经济慢慢过渡的发展目标。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贡献。

中国现阶段由于沿海地区在市场环境、国际化理念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要发达,再加上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等,使其比较优势还将长期存在,但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家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在东、中、西部的优化调整,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由长期发展形式看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剧变的过程。

本文的数据出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加以有用信息适当换算,时间采用1997-2010年。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一)产业结构概述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专指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即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即产业关联理论。

综合起来可以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它的层次的高低、合理与否决定着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

因此产业结构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因而判断其是否合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根据现有结构状态,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状态的作用过程,它是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表一给出了中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数据。

图一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一:图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我国中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符合我国现处于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工业化阶段实情,也符合中国主导产业定位的发展阶段,其比重均高于45%,发展趋势为较平缓的逐年上升。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虽变动较为平缓但也趋于缓慢对GDP贡献率上升的良好势头。

从这三方面数据可看出国家调控轻农业,扶持农业、工业政策,我国中部地区正在进行着缓慢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表二给出了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

图二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二:图二:从表二、图二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仍占有主导地位,其比重均高于40%,发展趋势为逐年上升势头,与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相符,我国加强对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扶持计划正在有效的进行中。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并且下降趋势较快,这是由于我国旧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化的改革伴随着工业化的提高而进行着逐渐改善,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的技术装备等支持。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中虽有上下波动趋势但也趋于缓慢上升。

同时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带动趋势使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调整和优化。

西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表三: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化而必然发生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是同一问题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从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构成来看,劳动力就业构成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则相对较低,随着科技发展力的进步,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均趋于下降趋势,而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向对第二、三产业的贡献良性循环中,推进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脚步。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下表四、表五分别为2005~2010年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比例,由于05年前的数据太旧,我们在这里不做参考,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加以记载相关有用数据,所以在这里不予给出,敬请谅解。

表四:从表四中可以看出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很高且下降缓慢。

2005-201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50.2%下降到41.1%,五年内下降了9.1个百分点。

下降速度比较缓慢,尚有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这表明中部地区落后农业经济特殊较为突出,工业化程度不高,三次产业发展极为不平衡。

从而可以看出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相对稳定中有所提高。

2005-201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21.0%上升到26.6%,五年内增加了5.6个百分点。

以每年平均1点左右的百分比稳步增加,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开始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可喜趋势。

这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势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