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详解
命名原则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组成。
手足:经脉四肢循行的部位 阴阳:经脉阴阳气血的多少 脏腑:经脉内在的属络关系
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 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 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 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c.异名的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1)分布规律 1a.四肢部的分布
▪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 阳太阳”。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 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 厥阴少阴”。但足三 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 以下的分布,前中后 部位依次是厥阴、太 阴、少阴。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 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 阴、足厥阴经。
胸
腹
第一侧线(足少 阴肾经)
第二侧线(足阳 明胃经)
第三侧线(足太 阴脾经)
中线旁 0.5 开2寸 寸
中线旁 2寸 开4寸
中线旁 4寸 开6寸
(2)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 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交接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2)交接部位:
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b.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经络腧穴学
[目的要求]
• 1. 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和分布概况。掌 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 2. 熟悉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 的关系。 熟悉经络学对临床的指导 意义。
• 3. 了解其由来、理论形成和发展概 况。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 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脉
阴经(里) (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表) (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心 足太阴脾经 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
外
四肢
内
(阳)
(阴)
阳明 前(拇指) 太阴
少阳 中(中指) 厥阴
太阳 后(小指) 少阴
具体名称:
内侧—— 手三阴经 上肢——手
外侧—— 手三阳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下肢——足
外侧——足三阳经
前——手太阴肺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四)十五络脉
1. 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 脾之大络的总称。分别以其 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 血盛衰的作用。
3.特点: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 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经脉 纵横交互。但无规律。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三)十二经别
1.含义:是十二经脉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分 支。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②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 合”:
•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十二经别
•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特点
•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二经别特点③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④无流注规律 ⑤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胸 足少阴肾经
小趾端 足太阳膀胱经
内 眦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肺中 足厥阴肝经 大趾端 足少阳胆经
(二)奇经八脉
•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 称。
b、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 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 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 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 在后。
c、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2.作用: ①加强表里经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②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内 外。 ③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3.特点:
十二经别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奇经八脉
十二皮部
经络
十五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一)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