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2)
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2)
(二)分类
1.净麸炒或清麸炒——麦麸未制者;
2.蜜麸炒或糖麸炒——麦麸经用蜂蜜或红糖制过 者。
(三)目的
1. 增强补脾和胃作用; 如山药、白术等,经麦麸炒制后,可增强其疗效。 2. 缓和药性 某些作用强烈的药物,如枳实具强烈的破气作用、苍 术药性燥性,经麸炒后 药性缓和,不致耗气伤阴。 3.矫臭矫味 如僵蚕,生品气味腥臭,经麸炒后,矫正其气味,便 于服用
焦苍术
麸炒苍术
[炮制作用]
1.生苍术—— 温燥而辛烈,长于燥湿、祛风、散寒之力 强,而且能走表去风湿 用于风湿痹痛,感冒夹湿,湿 温发热,脚膝疼痛。薏苡仁汤;九味羌活汤。
2.麸炒—— 缓和燥性,气变芳香,增强健脾燥湿作用。 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青盲雀目。如平胃散;二术 散。 3.炒焦—— 辛燥之性大减,用于固肠止泻,用于脾虚泄 泻,久痢,淋带白浊等。如椒术丸
早在公元一五二五年,明朝的李中梓在
《本早通玄》一书中,就对为什么要加 入一定的料去炮制药物,加入辅料有什 么作用等都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酒 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取发散,醋取收 敛,蜜制润其燥,壁土取其归中,麦麸咨 其谷气,酥制者易脆”等等。
二、麸炒
(一)含义
麸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又 称“麦麸炒”或“麸皮炒”。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 及维生素等;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 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矫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 麦麸还能吸附油质,亦有作为煨制的辅料。
山
药
[处方用名] 山药、怀山药、土炒山药、炒山药。
[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历史沿革] 蒸、姜炙、炒黄、酒浸等,现行主要 有土炒、麸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山药——原药材,除去杂质,分档,洗净,润透,切厚 片,干燥。筛去碎屑。(注意软化条件,及时干燥) 2. 土炒山药——土粉置锅内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再投 入山药片拌炒,至表面均匀挂土粉时 取出,筛去土粉, 放凉。 山药:灶心土=100:30 3.麸炒山药——热锅,加麦麸,待其冒烟时投入山药片, 不断翻动,至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晾凉。 山药:麦麸=100:10
炒的方法。亦有用黄土、赤石脂炒者。 灶心土(伏龙肝)——东壁土——高岭土——赤石脂
灶心土:焦土状,黑褐色,附烟熏气味。主含硅酸盐、钙 盐及多种碱性氧化物。
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等。
(二)目的
土炒能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如《本草蒙筌》有“陈壁土制,窃真气 骤补中焦”的记载。
(三)操作方法
取土粉(细粉、中火)——投药物 (灵活状态)——翻炒(药物表面挂土色 并透出香气)——出锅——筛去土——放 凉。 药物:灶心土=100:25~30
(五)注意事项
1.药物加入:土粉炒至灵活状态,要适当 调节火力,防止药物烫焦 2. 火力适当:土温过高,药物易焦糊; 过低药物内部水分及汁液渗出较少,粘不住 灶心土。 3.灶心土的使用:用土炒制同种药物时, 可连续使用,若土色变深时,应及时更换新 土
作业: 米炒 米上炒的操作方法 党参 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斑蝥炮制方法 注意事项 炮制作用 研究 土炒 山药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白术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砂炒 注意事项 龟甲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穿山甲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鸡内金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马钱子炮制方法 质量要求 炮制作用
[炮制作用]
生斑蝥——辛热之品,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 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瘘疮,痈疽肿毒,顽癣瘙 痒等症。如治瘰疬结核,疮瘘流脓,久不敛口的 生肌干脓散;治牛皮癣、白斑的顽癣方。 米炒——降低毒性,矫正气味。可内服。以 通经,破瘕散结为主。用于经闭,癥瘕,狂犬咬 伤,瘰疬,或肝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
苍
术
[处方用名] 苍术、茅苍术、炒苍术、焦苍术。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术 或北苍术的干燥根 茎。 [历史沿革] 米汁浸炒、醋煮、炒黄、土炒、制炭 等,现行主要有炒焦、麸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苍术 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 干燥,筛去碎屑。 2.麸炒苍术 先将锅烧热,撒入麦麸,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 苍术片,不断翻动,炒至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 凉。 3.焦苍术 取苍术片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褐色时,喷淋少许 清水,再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
[炮制方法]
1. 斑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去头、足、 翅及杂质。
2. 米炒斑蝥——炮制时需戴手套口罩,将米置 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 至米呈黄棕色(斑蝥自身的颜色很深,需通过米 判断),取出,筛去米(烧掉,埋,如有人摸到, 引起皮肤瘙痒),除去头、足、翅及杂质,摊凉。 斑蝥:米=100:20 注意其毒性:刺激性。
B族维生素、多种有机酸类及糖类。
作用:性味甘、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
渴。
(二)目的
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红娘子、斑蝥。
(三)操作方法
1.米拌炒 预热(中火)——撒米——投入药物(冒 烟)——翻炒——出锅——去米——放凉 2.米上炒 预热(中火)——撒米(浸湿,平贴锅 上)——投入药物(中火,米冒烟时)——翻 炒——出锅——去米——放凉。
辅料用量:药物每100kg,用米20kg.
(四)注意事项
1.火候判断:区别炮制昆虫类药物(米的色泽 变化观察)和植物类药物(饮片的颜色观察) 米---焦黄色或焦褐色 药---挂火色 2.操作,特别是米上炒(湿润的米平贴锅上)。
党参
[处方用名] 党参、炒党参、炙党参。
[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 参的干燥根。 [历史沿革]清代始见“补肺拌 蜜蒸煮”、蜜炙、 米炒等方法。现行,有蜜炙、米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研究]
《本草纲目》谓:“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 切片焙干用。”
药理作用:主含挥发油,为苍术醇、苍术酮等 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镇静作用,并略使脊髓反射机能亢 进。大剂量,可使中枢神经抑制,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可见过量的苍术挥发油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炮制后挥发油明显减少,并以麸炒和米泔水 制效果为佳,起到了缓和“燥性”的作用。 但挥发油的组分无明显改变。 炮制后能增强健脾燥湿和固肠止泻的作用。 实验证明,苍术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 脾虚小鼠体重,改善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 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生品则 无。
(四)操作方法
预热(中火或武火)——投麦麸(至起 烟)——投药——翻炒(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 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麦麸用量
药物:麦麸=100kg:10kg。
(五)注意事项
1.药物应干燥,以免药物粘附焦化麦麸。 2.麦麸要起烟投药;注意火力适当。 3. 药物达到标准时要求迅速出锅,以免造成炮 制品发黑、火斑过重等现象。 4.辅料用量要适当。麦麸量少,烟气不足,达 不到熏炒要求;麦麸量多,造成浪费。
现代研究 用低浓度的药用氢氧化钠溶液炮制斑蝥,使 斑蝥素在虫体内转化成斑蝥酸钠,以达到降 低毒性,保留和提高斑蝥抗肿瘤活性的目的 ,其作用优于米炒法。
注意事项: 1、火力不宜过大,否则易焦化。 2、炒时应有通风及防毒工具 3、生药去头、足、翅后应及时洗净手。
四、土炒 (一)含义 土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灶心土(伏龙肝)拌
枳 壳(枳实)
[处方用名] 枳壳、炒枳壳。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 燥未成熟果实(干燥幼果)。 [历史沿革] 麸炒、炒焦炙、麸炒醋熬、米泔浸后 麸炒等,现行主要有麸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枳壳——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捞出闷润, 去瓤,切薄片,干燥,筛去脱落的瓤核。 2.麸炒枳壳——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麸, 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 至淡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枳壳片每100kg,用麦麸10kg。
蛤粉炒 阿胶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滑石粉炒 刺猬皮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水蛭 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三、米 炒 (一)含义
米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同炒的方法。多
选用大米或糯米,一般认为以糯米为佳,多用“陈仓 米”。
稻米(大米)——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 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尚含少量的
[炮制研究]
毒性——有毒物质为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 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充血、发赤和起泡。口服 毒性(5mg中毒,30mg死亡)很大,可引起口 咽部灼烧感、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血尿及中 毒性肾炎等症。因此引起肾功能衰竭或循环衰竭 而致死亡。 成分变化——加热可使含量降低,因斑蝥素在 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为110℃,米炒时锅温 为128℃,正适合于斑蝥素的升华,又不至于温 度太高致使斑蝥焦化。
枳壳
麸炒枳壳
[炮制作用]
生枳壳——作用较强,可行气宽中除胀。用于 胁肋胀痛。如治肝气郁结,胸膜痞胀疼痛。 麸炒——缓和药性,增强健胃消胀的作用。用 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如治积滞内停,脘腹 胀满的木香槟榔丸。麸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 同时宜用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
[炮制研究]
麸炒水煎液的作用强度弱于生品,挥发油的含 量降低了三分之一,减缓了枳壳对肠道平滑肌 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