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五要” 覃志清2010年07月15日来源:《广西日报》基层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和生力军,承载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重大责任。
基层年轻干部如何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笔者在此提出“五要”。
为学要勤:增强学习意识学习是能力之基,修身之道,成事之本。
基层年轻干部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成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的过程;二是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学习党纪国法,不断规范工作行为,为依法行政,依规管理打好基础;四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出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
为务要实:增强忧患意识为政之道,贵在实干。
基层年轻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突出“实”字。
一是实际。
所制定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出台的政策、举措都要切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二是实在。
每项工作都要强化目标责任,明确推进工作的步骤,细化落实任务的措施,做到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三是实干。
对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争分夺秒抓紧快干;对部署了的工作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见成效决不罢休。
对重大和复杂的问题要身先士卒,在一线靠前指挥,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四是实效。
说了算、定了干,干就要干出实效来。
为民要诚:增强民本意识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基层年轻干部一定要增强民本意识,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好人民公仆。
一是对工作尽职尽责。
把心思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用在做好本职工作上。
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对群众满怀真情。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执政为民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
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满怀热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事要公:增强团结意识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
任何时候,基层年轻干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倍加珍视团结,自觉维护团结,努力增进团结。
发扬党内民主,绝不搞“一言堂”;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做到小我服从大我,个人服从组织;办事出自公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为政要廉:增强自律意识廉洁自律是讲党性的基本要求。
基层年轻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
正确看待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持高尚的生活情趣,用良好的生活道德情操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加强自律,自觉接受监督,切实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言、慎行、慎权,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经济上的清楚,生活上的清白。
(作者系中共平南县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不到七年五赴河南寓意深远带着对河南发展的关心,带着对河南人民的厚爱,7月9日至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再次来到中原大地,来到河南人民中间。
自2003年,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胡锦涛总书记五赴河南,看经济、问农事、察民生。
今年3月10日,总书记与河南团代表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烈场景也还历历在目。
这对河南的干部群众是多么难以忘怀的激励和鼓舞!(2010年7月1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河南日报》)胡锦涛总书记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能够五赴河南,检查指导工作、体恤民生民情,足见总书记对河南发展的关心、对河南人民的厚爱,可谓寓意深远。
其一,对中原崛起的期望。
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河南振兴是中原崛起的必然走向和必然选择。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对河南如此关心,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五赴河南,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别是7月9日至11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时,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热情指导,对河南未来发展寄予殷切希望,沿途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指明了方向,也必将成为河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跨越崛起、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其二,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民富才能国强。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牵挂的重要问题。
对河南的粮食生产,总书记尤为关心。
考察途中,看到路边农田里绿油油的玉米已有一尺来高,胡锦涛让停下车来,沿着田垄走进田间,仔细察看玉米长势。
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扶持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长期政策。
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今后扶持粮食生产这一政策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
这么做,就是要让乡亲们放心种粮,通过种粮实现增收致富。
胡锦涛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和除草农民聊收成的感人场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生图景。
而总书记走进厨房,试试沼气炉,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之情。
其三,对基层组织的重视。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一个地方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因此,总书记深入基层时,总忘不了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悉心指导。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在妯娌村党支部,总书记翻看党支部活动记录,同党员、干部交谈,深入了解党支部建设情况。
村支书李东风向总书记汇报,党支部正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确定了帮扶对象,力争两三年内让村里贫困户的收入赶上全村平均水平。
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
希望你们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发展生产、服务群众紧紧结合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临上车时,总书记握着村支书李东风的手再一次叮嘱:“一定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好,拜托你们了!”李东风大声回答:“请总书记放心!”总书记和村支书的这一深情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和紧迫性,也找到了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一枝一叶总关情。
胡锦涛总书记冒着酷暑进企业车间,看科研院所,入田间地头,访村民农户,与广大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就转方式、调结构、抓党建、促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热情鼓励、寄予殷切期望,给正在着力推进中原崛起的河南干部群众带来新的力量。
总书记来了,是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步伐的重要时刻,是在夏粮刚刚喜获丰收、再创历史新高的难忘时节,河南是一块历史深厚的沃土,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河南人民对总书记的感情,那么深沉,那么久远。
总书记对河南的寄语和期望,那么深情,那么炽热。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总书记七年五赴河南的深情指导下,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奋斗,河南的发展一定会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原崛起的美好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
(倪洋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需要解好“五个不等式”--秦继成作风连着党风,更连着效益。
当前,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已扎实有序地开展起来。
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都相继研究制定了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制定方案是基础,抓好落实才是真。
只有扎实了作风,才能使方案中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笔者感到,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需要认真解好五个“不等式”:一、部署≠落实。
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开个党员部署会是必要的。
但是,仅仅在开会过后便放慢行动,甚至束之高阁,即使会议开的再及时,任务部属的再全面,措施制定的再规范,也是枉然,纯属“半截子”工程。
须知,创先争优活动历时两年时间,制定出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部署,只是开了个头,大量的、重要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秩序、有成效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切不可唱“空城计”,画“空心圆”,贴“空白纸”。
笔者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尤其是具体牵头组织活动的职能部门,需要真心实意地沉到一线亲看、亲查、亲问、亲带、亲帮,这样,才能才能使方案中的逐项内容得以落实、取得实效。
同时,领导和机关及职能部门,也需要做到对口摸情况、理问题,不可工作组“满天飞”,到基层和所属单位“轮流轰炸”,这样,不仅容易分散基层和所属单位领导的精力,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基层和所属单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照搬≠照办。
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要求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上级的精神不加以理解、全面消化,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而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甘当“搬运工”、“传声筒”、“复印机”,看似态度坚决、行动迅速,实则偷懒耍滑、消极怠工,是“照搬”的具体表现,理应即使克服。
基层有基层特点规律,落实工作有落实工作的不同路数,上级强调指出的问题,多是从所属单位面上情况梳理形成的,往往在不同单位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就如同焊接断裂的器具一样,如果找不准最佳结合点,即使完成了焊接工序,也未必能牢固耐用,还很可能很不美观。
因此,在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系列较深指示要求,既要吃透上情,还要摸清下情,再次基础上,找准工作落实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性地把上级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
三、过程≠结果。
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少单位都计划设计了系列具体活动。
比如,开展党课教育;组织典型交流;开展岗位比武,等等。
开展历时较长的主题活动,固然需要一定的形式和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结果。
纵观平时落实一些工作的实际,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还现实存在。
比如,有的把工作过程看得很重,出主意、想办法的多,对工作终端效益考虑的少;有的开展某项活动,不是看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计划定了没有、形式是否多样;也有的把开了多少会议、发了多少文电、搞了多少检查等作为成绩炫耀,不注重看完成一定数量之后的质量怎样,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最终因为“雷声大雨点小”而使工作不落实。
因此,要时刻注意防止和纠正这种“重过程轻结果”、“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牢固树立这确的政绩观,辩证地对待“过程与结果”、“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切实在追求工作实效上动脑筋、出实招、见实效。
四、变色≠特色。
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是增强创先争优活动实效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一个“特色”问题。
没有特色,就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动的创新与落实。
从一定意义上讲,抓特色就是抓工作,各级在抓活动落实时都需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抓特色,并以此推动和促进活动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