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溃疡结局和并发症:(1)愈合(2)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2.血栓:影响:a.止血b.栓塞c.阻塞血管d.心瓣膜变形e.广泛性出血。
形成条件:心血管
内皮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结局:a.软化,溶解和吸收b.机化和再通
c.钙化
3.癌前病变(良性病变):a.皮肤慢性溃疡b.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c.大肠腺瘤d.慢性溃疡
性结肠炎e..乳腺纤维囊性病f.粘膜白斑g.Barrett食管
4.炎症:结局:(1)愈合:完全愈合;不完全愈合(2)迁延为慢性炎症(3)扩散蔓延:a.局部蔓延b.淋巴道蔓延c.血行蔓延:败血症;毒血症;菌血症;脓毒败血症。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基本病变:变质、渗出、增生。
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a.内皮细胞收缩b.内皮细胞损伤c.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d.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5. 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乳头状瘤,脂肪瘤,结核瘤,血管瘤(有包膜),甲状腺腺瘤,
神经纤维瘤。
恶性肿瘤: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6.
细胞(神经节细胞)
7.高血压:致病因素:a.遗传和基因因素b.超重肥胖、高盐膳食及饮酒c.社会心理因素d.体
力活动e.神经内分泌因素。
良性分期:功能紊乱期、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8.肠结核: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椭圆形长轴与肠管长轴垂直。
肠伤寒:溃疡的长轴与肠管
的长轴平行。
肠阿米巴病:溃疡呈烧杯状口小底大。
细菌性痢疾:溃疡浅而不规则。
溃疡型肠癌:溃疡边缘呈火山口状。
9.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10.变性:a.水变性b.脂肪变:心,肝。
c.玻璃样变:良性高血压d.淀粉样变e.粘液样变f.病
理性色素沉着g.病理性钙化
11.非毒性甲状腺肿:增生,胶质贮积,结节。
病因:a.缺碘b.致甲状腺肿因子的作用:大量
钙和氟、某些食物、硫氰酸盐及过氯酸盐、药物c.高碘d.遗传与免疫
12.心肌梗死:靠近心尖的左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部。
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处。
十二指
肠溃疡:球部。
胃癌:胃窦近胃小弯侧。
乳腺癌:外上象限。
大肠癌:直肠和乙状结肠。
食管癌:食管中段。
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内囊和基底核(豆纹动脉)。
原发性肺结核: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
风湿性心内膜炎:二尖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前降支。
动脉粥样硬化:大、中动脉。
13.风湿病: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
织,与自身免疫有关,初次发为儿童和青少年。
变质渗出期,增生期(肉芽肿期),纤维化期(硬化期)
15.创伤愈合:全身因素:年龄、营养。
局部因素:a.电离辐射b.局部血液循环c.感染与异物
d.神经支配
16.出血性梗死:肺,肠。
贫血性梗死:心、脑、脾、肾
18.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局部有组织液化坏死和脓腔形成;发病部位为皮下和内脏;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蜂窝织炎
19.慢性炎症:浆细胞(淋巴细胞)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
20.心肌梗死:不规则形(地图形)。
肠梗死:节段性。
脾梗死:锥体形。
脑梗死:易液化。
22.肝硬化:临床病理联系:(1)门脉高压症:a.腹水b.侧支循环形成c.慢性淤血性脾大d.
胃肠淤血、水肿(2)肝功能障碍:a.肝性脑病(肝昏迷)b.胆色素代谢障碍c.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d.蛋白质合成障碍e.出血倾向。
发病原因: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慢性酒精中毒、营养缺乏、病毒性肝炎。
23.增生性炎: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肉芽肿性炎:伤寒,风湿性关节炎。
假膜性炎:
急性细菌性痢疾(初期结肠)。
变质性炎:病毒性肝炎,阿米巴痢疾,乙型脑炎。
渗出性炎:卡他性炎,脓肿,化脓性炎:小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盂肾炎,纤维素性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痢疾,浆液性炎:风湿性关节炎,出血性炎。
25.肠阿米巴病—阿米巴性肝脓肿。
左心衰—慢性肺淤血。
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
高血压病—左心肥大。
风湿,伤寒,硅肺,结核—肉芽肿。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
27.AS: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高脂血症、遗传因素、性别
与年龄、MS。
继发改变: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动脉瘤形成,钙化,血管腔狭窄。
基本病变: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
29.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基本病变:气球样变、胞浆疏松化、嗜酸性变、肝细胞溶解性坏死。
30坏死: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坏疽。
结局:a.溶解吸收b.分离排出c.机化与包裹d.钙化。
缺血引起: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纤维素样坏死:恶性高血压。
31肉芽组织:形态: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侵润,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作用:a.填补创口及其
他组织缺损b.抗感染保护创面c.机化与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中毒症状;菌血症:血液中可查到细菌,机体无中毒症状;脓毒败血症:血液中大量化脓菌,并有多器官栓塞性小脓肿。
病毒血症:血液中可查到病毒。
35.肠伤寒:髓样肿胀期,坏死期(常有出血和穿孔),溃疡期,愈合期。
肠结核:肠管狭窄。
36.一期愈合:创面小,手术切口,肉芽组织少,形成瘢痕小。
二期愈合:创面不洁、伴感
染。
区别:a.由于坏死组织多,或由于感染,继续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
只有等到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以后,再生才能开始。
b.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的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
c.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39.萎缩:(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a.去神经性萎缩:小儿麻痹症下肢萎缩。
b.营
养不良性萎缩: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c.压迫性萎缩d.失用性萎缩e.内分泌性萎缩f.老化和损伤性萎缩
40.晚期食管癌: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肺癌:中央型,周围型,弥漫型。
肝
癌:巨块型,多节结型,弥漫型。
41.硅肺:基本病变:形成硅结节,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
42.结核病:基本病理变化:a.以渗出为主的病变b.以增生为主的病变c.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a.转向愈合(1)吸收、消散(2)纤维化、钙化b.转向恶化(1)浸润进展(2)溶解播散
43.乙脑:a.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b.神经细胞变性坏死c.软化灶形成d.胶质细胞增生
44.流脑: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症期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