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 URNAL O F EAST CHINA NO 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6,2013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唐忠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暨社会发展学院民俗所,上海,200062)摘要:“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世俗化”一词本身充满了歧义,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论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具体语境。
有的论者在言及中国佛教“世俗化”时,仅局限于中国佛教自身的汉语历史语境,而无视现代性理论提供的宏大背景与视野;有的论者则立足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立场,而无视中国佛教与西方宗教形态的差异性;而有的论者则持受世俗化与宗教性两相对立的立场;等等。
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词的概念史背景与不同言说语境,进而对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关“世俗化”问题进行辨析、澄清,不仅有助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也有益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人间佛教;世俗化;商业化;庸俗化一“世俗化”的概念史背景及其不同语境“世俗化”(secularization )一词是当下宗教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但也是颇为混乱且充满歧义的一个概念。
事实上,很多论者在使用这一词语之前并未厘清其概念史的复杂内涵与具体语境。
首先,在西方宗教历史与社会语境中,“世俗化”一词有着极为复杂的演化过程,它最早出现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 )中,指把原先由教会管辖的土地转移到由非宗教的世俗政权管辖。
其后,世俗化也指向教会恩准圣职人员重返世俗以及将原先由教会管辖的部分事务交由世俗政权管辖,在此,世俗化主要指向宗教在社会、文化或政治上的隐退。
①及至20世纪前期,“世俗化”一词逐渐发展为具有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重意义,20世纪30年代左右,马克斯·韦伯最早将“世俗化”这个概念引进到宗教社会学上,20世纪50年代后“世俗化”作为宗教社会学的专有名词逐渐引起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并成为现代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充满争议但却绕不过的一个概念。
②世俗化概念提出的初衷,在经典社会学家那里是为了说明现代性社会变迁过程中宗教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甚至被认为是洞悉现代人的精神历程和现状的秘密钥匙。
当然,韦伯将这一概念带入宗教社会学时并没有对“世俗化”本身作出详细的解释,但可以从他的“理性化”概念中可以理解他对世俗化的立场。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宗教世俗化是理性化的必然结果。
韦伯说:“我们这701*①②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DZ117)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ZJ008)的阶段性成果。
江丕盛:《当代世俗转向对基督宗教的认知意义》,载于《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74—75页。
Willanm H.Swatos ,Jr.and Kecin J.Christiano :"Secularization Theory :The Course of a Concept",in Sociology of Religion ,Vol.60,No.3(Autumn ,1999),pp.209—228.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终极的、最高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①对于“世俗化”一词的具体定义可见于美国学者拉里·席纳尔(Shiner.Larry)与安德鲁·格利雷(Andrew M-Greeley)的著述。
Shiner.Larry在题为《经验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指出世俗化具有六种含义:(1)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其社会意义。
(2)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
(3)表示宗教与社会的分离,宗教失去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纯私人的事务。
(4)表示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世俗化过程中,各种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
(5)表示世界渐渐摆脱其神圣特征,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退。
(6)表示“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
②Andrew M-Greeley也将世俗化概括为六点含义:(1)现代科学使受教育的人不再可能有信仰;(2)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为宗教所驱使;(3)有偏离宗教信仰与宗教义务的倾向;(4)宗教与社会彼此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宗教对人类许多领域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影响;(5)宗教越来越多地转入人类活动的私人领域,对公共领域没有影响;(6)神圣的(sacred),即完全超越的他者,对人的行为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在人的生活中很少或根本不起作用。
③从拉里·席纳尔与安德鲁·格利雷对世俗化的定义中可以知道以下几点:其一,两者的世俗化定义无疑是立足于西方宗教的背景。
在西方宗教的超越模式之中,存在着“神圣”与“世俗”的二元世界,作为上帝的神性与作为尘世普通人的人性之间无法等同。
同时,由于在西方的古代传统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经济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宗教往往起到一种维系社会、整合社会的“神圣帷幕”④的作用。
因此,就西方的宗教经验来看,“世俗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宗教的“神圣性”以及宗教建构的“神圣秩序”的丧失。
其二,上述两者的定义都不约而同地暗示了世俗化将会导致宗教的衰退,及宗教从社会功能中消失从而成为纯粹私人的事情,这在两者定义的第一条中表达得很清楚。
正是这种预言式的结论,使得世俗化理论因其与现实宗教经验的反差而遭受到众多的理论质疑与否定,其理论本身也不断被否定、批判与修正。
其三,从两者的世俗化定义可以看出,世俗化的形式是多元的。
拉里·席纳尔与安德鲁·格利雷都声称,只要满足他们各自给出的六点之一,就是符合世俗化的特征。
事实上,后来宗教世俗化的实践情况也表明,世俗化不仅是多元性的,也是开放的,这取决于不同地区与民族国家的宗教现代性的多元性。
从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宗教发展经验来看,世俗化所预言的“宗教的衰退”及“政教分离、宗教的私人化”等,并没有按照世俗化理论设想的那样付诸实现。
时至21世纪,我们不仅没有看到宗教的衰退,相反却看到各种新、老宗教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兴旺,并继续在公共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伊斯兰世界的宗教运动、东西方宗教卷入的各种政治冲突,以及亨廷顿所预言并成真的各种带有宗教背景的“文明断层线冲突”似乎也说明当代的宗教并没有从政治与社会中真正退出。
⑤由于理论预设与现实的不一致性,早期的世俗化理论得到了西方宗教社会学家的不断否定、批判和修正。
汲喆在其《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一文中集中讨论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中三种较有影响的超越早期世俗化理论的思路,即“宗教经济模式”(religious economies model,或称“宗教市场理论”)、“多维的”(multidimensional)和“去制度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新世俗化理论”,以及“多元宗教现代性”(multiple religious modernities)理论。
汲喆认为这三种“后世俗化”论述分别代表了当代宗教社会学对待世俗化理论遗产的三种策略:否弃、重新定义和有限使用。
汲喆认为,对世俗化理论的真正超越,不在于简单地否定宗教衰落的命题本身,而在于能够回到世俗化理论的出发801①②③④⑤[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48页。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9—130页。
GreeleyAndrew M.,Religion in the Year2000,New York:SheedandWard,Inc,1969,P.21.彼得·贝格尔的《神圣的帷幕》即持此说,此外像孔德、杜尔凯姆、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也都非常认同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
例如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1989年的东欧剧变、2001年的“9·11”事件及由此引起的阿富汗战争等等,都说明宗教并没有从政治与社会中真正地退隐,从而成为完全私人的事情。
唐忠毛: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点并更好地回答世俗化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在一般的层面上把握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
①相对于西方的宗教社会背景,世俗化这一概念在中国的语境中则没有那样连续的宗教概念史变迁。
国内不少学者及教界人士对“世俗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言说,其所言世俗化的含义基本停留在人言言殊的状态。
就汉语语境来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世俗”一词被定义为“尘世”的,“非宗教的”。
而在古汉语中,“世俗”一词则大致有四层含义:(1)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2)指尘世;世间。
此两种含义相当于佛教所讲的世俗,与“胜义”相对。
(3)指俗人,普通人。
(4)流俗;庸俗。
基于这一汉语语境,在那些尚未接纳西方宗教社会学关于世俗化概念的中国学者或教内外人士那里,宗教世俗化一词往往被理解为宗教的“庸俗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市场化”、“商业化”及“流俗化”等。
当然,由于国际学术的密切互动,以及东西方共同面对的宗教现代性问题。
诞生于西方宗教社会背景的世俗化概念,其对于理解、研究中国佛教的现代性来说,也是无法绕开的思考进路和反思对象。
从接纳西方的世俗化概念来看,国内的一些学者主要倾向于以非神圣化来界定世俗化,认为一是社会的变化,即社会各个领域逐步摆脱宗教,日益理性化;二是指宗教自身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向世俗的变化。
②这一进路,主要是吸收了韦伯的理性化观点,认为“世俗化乃是世界祛魅或理性化过程,这一漫长的过程既导致宗教象征、思想、实践和制度的社会重要性的贬值乃至丧失,使得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性的社会变化,也导致宗教本身或者不得不适应世俗的价值,或者仅退回到私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更导致个体性结构中的宗教性的衰退。
”③可是问题在于:中国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神圣与世俗的关系并像西方宗教那样处在一个二元结构中,在中国宗教的儒佛道超越结构中,人与圣、人与佛、人与仙都是一种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自我修证而达成一体与合一的关系,因此其神圣与世俗之间本来就是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