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

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

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

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

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

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

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

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

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

但是,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的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的发展总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

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的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的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

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的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

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的合作开始了。

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的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的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

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的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

在这时,佛学起到的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的作用,因为当时佛学的不成熟,在民众的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的高度。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的佛教仍是天竺西域的佛教,而非中国自己的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

2,“神通类”高僧——佛图澄西晋时的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的译经师是竺法护。

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

对佛教的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统辖。

这些北方的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的政权。

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的汉族相抗衡。

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

其中后赵的石勒石虎,前秦的苻坚等人,更是不遗余力的利用王朝的影响力来推动佛教的壮大。

这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政治条件,再加上一定的社会条件与思想条件,因此,佛教开始在北方盛行。

此段时间,正是儒家势力衰微,而神仙方术的庸俗信仰与老庄之学的勃兴之期,人们对仙魔一道极感兴趣,佛教是外来宗教,它在此时大胜,也与此有关。

在佛教传入的初期,大半的高僧都以译经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属于“神通类”的高僧。

佛图澄即为其中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一位。

佛图澄是龟兹人,他未曾带一卷经典来华,未曾译过一句经文,却以神异称誉一时。

他的受业弟子几达万人,又有释道安等高徒。

因此,他可以算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

道安(公元312-385)是佛图澄最着名的弟子,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大思想家。

他不通梵文,却写了不少佛经的注释书。

他还编集译经目录,为僧尼制订行仪,统一僧尼姓氏,使佛教完成组织化的教团。

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很大。

道安的弟子很多,但以庐山的慧远(公元334-417)最着名。

他成立教团于江西庐山中,是东晋的佛学中心。

这时的佛教已经逐步向理论化方向探索,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探讨佛教的经意,特别是其著名的“空”的思想,这与当时儒教的衰败以及人们的出世思想有关。

同时,佛教作为一个教派其运作体系也愈加走向成熟,各项制度日益完善,为日后的迅速发展积蓄了力量。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晋朝灭亡之后,代之而起的王朝,南方有宋齐梁陈,北方则由魏朝统一五胡,后来又分裂为东西魏。

东魏之后为北齐,西魏之后为北周,最后由隋统一中国,前后历时一百六十年。

在这期间,政治的分裂,地域的差别引起了佛教内部的分裂。

中国佛教分成南北两支,即南义和北禅。

二者所侧重的方向有着明显分歧。

南朝佛教继承东晋佛教的传统,偏尚玄谈“义理”。

史谓“江东佛法,弘重义门”“佛化虽隆,多游辩慧”,正反映了这个特点。

当时“涅盘”、“成实”、“三论”等学说都十分流行,关于涅盘与佛性,顿悟与渐悟等问题,也辩论得很激烈。

同时,佛教界和知识分子间,也因为“因果报应”和“神灭论”等理论问题展开了争论,其规模之大和论战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思想上是罕见的。

南朝的皇帝多崇信佛教并予以保护。

其中以梁武帝为最,这位著名的和尚皇帝对佛教的痴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统治阶级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佛教是如何的盛行。

相较于南朝统治者,北朝对待佛教虽然还没有上升到国教的高度,但也可以说是大力扶持的,因为他们想通过佛教这一外来教派来达到弱化统治区内汉人民族意识的目的。

与南朝佛教相比,北朝佛教的特色是:(一)重视“修禅”“持戒”的宗教修行。

与南朝的重义理,以玄解佛的风气,大相径庭。

(二)偏重修寺造像,累积功德,追求今世及来世的利益。

因此北朝修造寺庙、佛像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为南朝所不及。

(三)北朝由于政教密切挂钩,因此有“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等观念。

北魏僧人法果曾谓:“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但在南朝,则有“沙门应否礼敬君王”之辩。

道安的弟子慧远就是第一位倡导“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人。

应该说,南北朝应该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政府所对佛教施加的影响大多是正面的,而且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推动了佛教理论的激辩,融合和进步。

此时的佛教,已经渐渐摆脱西域和天竺的影子,它已经在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为那明珠般璀璨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做着最后的准备。

4,大唐盛世中国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从印度佛教中独立发展出来,最终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

从佛教传入东汉始,至此时已逾五百年,我们终于可以骄傲的宣称,中华大地的佛教已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我们用了五百年最终将这个西来的教派深深烙上自己的痕迹。

而南北朝时代的各宗,也缓缓而又必然的融入了新兴的中国佛教的体系中。

可以说,佛教的融合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隋代立国虽短,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但因为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使破碎的中国凝聚成一个整体,所以也就促使佛教南北的两大体系被综合起来。

南方佛教的思辨化和北方佛教的实践性,至此达到有机的统一。

"隋文帝一上台就改变了北周武帝灭佛的政策,而以提倡佛教作为巩固其政权的方针之一。

"隋炀帝也笃信佛教,由于隋朝统治者扶持佛教的政策,再加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融合与发展。

唐初也十分支持佛教。

唐太宗很重视佛经的翻译工作,特别为从印度取经归国的玄奘大师兴建大规模的译场,他也下诏在全国各广建佛寺,以悼念阵亡将士,安抚人心。

由于唐太宗对各宗教都采宽容政策,因此景教(基督教)、摩尼教以及波斯祆教,都于此时经由西域传入中国。

后来武则天更是崇信佛经,一方面,她用伪造的经书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她也赞助《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并支持法藏创立华严宗。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所谓有盛必有衰,接下来,佛教将面临自诞生以来最大的磨难——唐武宗灭佛。

到了唐中期,由于寺院经济发展的过快,与朝廷的利益日益冲突激化。

所以,唐帝国的统治者们开始对佛教动手,其中影响最深远对佛教打击最大的是唐武宗灭佛。

在会昌年间,武宗皇帝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没收佛寺财产,强令大部分僧尼还俗,所有外国僧人遣送回国等等。

虽然武宗在会昌六年就去世了,新上任的宣宗立刻收回成命,但对佛教的巨大打击已无法因此弥补。

在这次宗教浩劫中,只有注重精神思想,依傍山林,无财无业的禅宗受创最小,因此,即便在武宗灭佛,各宗均遭摧残几尽之后,唯独禅宗仍能藉山林而繁兴不替。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高僧辈出,宗派林立,各擅胜场。

由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唐朝初年,歌舞升平,这都是促成佛教在此时蓬勃发展的原因。

早期南北朝的诸学派,经过综合及淘汰,逐渐发展成大乘八大宗派: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三论宗和禅宗。

5,五代及宋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佛教已由高峰滑落。

只是佛教在各个地区的兴衰情况不一,各个宗派的起伏也不相同,充份表现出佛教各宗派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色。

天台与华严两宗,虽然曾有短暂的复苏,但是独领风骚的还是禅宗。

这一时期,尤其是南宋,儒学开始进入理学阶段,再一次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再加上朝廷对理学的极力推崇,佛教的发展空间收到了很大的挤压,社会地位滑落。

6,元明清元、明、清三朝,中国佛教的情况,可以说是每下愈况。

元朝对各种宗教都持宽容的态度,但是最受重视的,还是西藏喇嘛教(密宗)。

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笃信喇嘛教,奉西藏名僧为帝师。

但对佛教的发展来说,可以算是有害无益。

因为毕竟,两者差异很大,且分属不同的民族阵营。

本土佛教自然仍受到排挤和打压。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与监督也变得非常严格。

宗教活动受到政府的监视,宗教思想的交流与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这时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末期,作为与封建政治息息相关的佛教,自然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7,近代近代中国的佛教并没有因为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受到政治的“冷落”,它仍作为旧事物的代表之一,被拿到台面上,或打击辱骂,或受到追捧膜拜。

但作为一个宗教本身,它却如一块滚落的山石,在衰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