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谈 医院建筑设计

再谈 医院建筑设计

再谈医院建筑设计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廖观义一、院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1、院址选择新建或迁建医院,其院址的选择首先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医疗卫生网点的布局要求,要考虑服务人口数及服务半径。

基地应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地段,宜面临两条以上城市道路。

有些医院仅面临一条城市道路,这样势必对医院出入口的设置带来困难,因为医院的出入口一般情况下应设主出入口、供应出入口、污物出口。

如果仅面临一条道路,必将造成院前交通混乱。

基地应便于选用城市基础设施:如上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城市公共交通等,还要求处在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

因为,医院是患者治疗、休养之场所,应该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如果临近工厂、菜市场等,将会给医院带来燥声或空气的污染,势必影响住院病人的治疗效果。

在基地上不能有高压线路穿越,不应邻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如幼儿园、小学等。

就基地本身而言,应力求地形规整。

但是,一个医院的造址,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确定理想的地块。

环境和人类的活动作为两个不同型的系统,相互作用着,并由此连成一体,人类的生产、生活系统,自觉不自觉地受制并反作用于周围环境系统。

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人类。

人类的生产、生活又对环境造成损害。

在这种人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如何对外在环境进行选择。

高友谦先生以下一段话可以作为我们选择院址时参考:“凡地,东高西低,生气降基,东低西高,不富且豪,前高后低,必贩门户,后高前低,居之大吉。

”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是,分析起来,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院址东面或者其南面有山,那么对该地块的环境必然造成较大的影响。

东面有山,夏季的东南风必受阻,冬天的西北风使该地块接风量更大。

南面有山,不仅情况同上,而且冬天的日照还受到很大的影响。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有些医院建在山北坡或建在山的西侧,这些由于选址的原因,给医院的规划带来难度,亦让建成后的医院给管理使用带来不便。

因此,在医院选址时应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出现。

2、总平面布置医院的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及院内生活等七项设施,按其功能关系,可以组合成五大功能区,即医疗区、感染医疗区、清洁服务区、污染服务区、行政管理区。

急诊部、门诊部、医技科室、住院部组成医疗区;传染病房应自成一区,即感染医疗区;医院职工食堂、营养厨房、值班公寓为清洁服务区;锅炉房、冷冻机房、太平间等为污染服务区。

根据上述分析,医院总平面可概括为“七项五区”。

医院的总平面设计时,应以“医疗区”为核心进行外部出入口的设置及组织外部交通流线。

医院的外部出入口不应少于二处。

供门诊、急诊病人、住院病人及探视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出入的为主要出入口,其位置应明显,一般应设在城市主要道路上;供应出入口主要供食物、药物、燃料出入的货运出入口最好布置在城市次要道路上;污物出口主要供垃圾车辆进出及尸体的外运,应该远离医疗区及生活区。

医院的主要出入口应直接联系门诊、急诊,而且在该出入口处应有较大的院前广场,供外来车辆停放。

建筑外部流线的组织主要在于将清洁物品与污物以及传染与非传染人员,在总平面上的运行路线加以区分,不发生交叉。

至于病人、探视者、医护人员在流线上是难以分开,因为医护人员、探视人员、陪护人员都必须与病人相互接触,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各设专用路线。

对某些特殊部门,如手术部、产房、ICU、传染病区,应分别专设医护与病人的通道,以及洁物与污物的通道。

医院的总平面布置要强调集中、紧凑,避免零乱、拆散,应以急诊部、门诊部、医技科室、住院部组成的医疗区为主体,清洁服务区为其附属。

污染服务区可利用其主体建筑的地下层,以增加主体建筑的层数,缩减其基地面积,增加绿化和地面停车面积。

医疗区中的住院部要保证主要病室日照要求为目的,来确定相邻建筑的间距。

急诊部、门诊部则在保证自然采光通风的前提下,来确定相邻建筑的间距。

当然,所有建筑都要满足建筑防火间距。

二、医疗工艺设计医疗工艺流程医疗工艺流程分为二级,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医院各医疗功能单元间的流程,医疗功能单元指的是医疗体系中具有独立专业、专科分工的基本功能单位。

例如:门诊各科诊室、急诊、急救、药房、输液、留观、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电生理科、内窥镜科、理疗科、病理科、手术部、病区各护理单元,中心供应等。

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各功能单元内部的流程。

(一)手术室内部医疗工艺流程根据手术室内部医疗工艺流程关系,手术室的平面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1、单通道布置:即病人、医护人员、无菌物品、手术后脏器械及废弃物均共用一条中间走廊。

但必须具备污物能就地消毒和包装的条件,且包装后的污物不能与病人、医护共用一个出口。

2、洁污分流的双通道布置(1)医、护经卫生通过与病人经换床,共用一条中间通道。

手术后脏器械、敷料、废弃物经污物外廊送出手术区。

(2)医、护专用中间通道(洁净走廊),病人与手术脏器械、敷料、废弃物由外廊进出(清洁走廊)。

(二)产房内部医疗工艺流程(三)中心供应室内部工艺流程(四)医疗工艺设计参数(1)病床数与门诊人次的关系一般为,病床数:门诊人次/日=1:3(2)门诊诊室的间数:诊室间数=日平均门诊人次/50(3)各科门诊量占总门诊量的比例内科:28% 外科:25% 妇科:15% 产科:3%儿科:8% 耳鼻喉、口腔、眼科:10% 中医:5% 其它6%(4)急诊室、观察床位按医院总床位数的5%左右确定。

(5)ICU床位数:按总床位数2%计,一个ICU病房内以8~10张为宜,超过12张应另设一间。

(6)手术室间数按总床位数除以50床计或外科系列总床位数除以25床计。

(7)放射科机房间数按100床位2间,每增加100床,增加1间计。

(8)X线拍片机台数:日平均拍片人次/40~50人次。

(9)胃肠透视机台数:日平均胃肠透视人数/10~15人例。

(10)胸部透视机台数:日平均胸透视人数/50~80人次。

(11)心、电检诊间数:日平均心电检诊人数/60~80人次。

(12)腹部B超机台数:日平均腹部B超人数/40~60人次。

(13)心血管彩超台数:日平均心血管彩超人数/150~20人次。

(14)胃、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台数:日平均胃、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检诊人数/10~15例。

三、建筑设计有关问题1、一般规定(1)建筑物的出入口设置门诊、急诊、住院应分别设置出入口。

主要入口处必须有机动车停靠的平台及雨棚。

应设残疾人专用坡道。

(2)楼、电梯楼梯:楼梯的设置应同时符合防火疏散和功能分区的要求。

就门急诊、医技楼而言,楼梯的位置应该使二层以上的就诊者能通过楼梯直接返回到一层的大厅。

主楼梯宽度应≥1.65米,踏步宽度≥0.28米,高度≤0.16米。

主楼梯和疏散楼梯的平台深度宜≥2.0米。

电梯:二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就应考虑设电梯,医疗用房内的电梯应以医梯为主。

电梯井道不得与主要用房贴邻。

(3)厕所门急诊、医技楼内厕所的设置应以方便病人为主。

凡大输液、门诊化验室近邻处应设厕所。

儿科、妇产科、肠道门诊应设专用厕所。

儿科还应设有隔离厕所。

厕所按日门诊量计算:男、女病人比例一般为6:4;男厕每120人设大便器1个,小便器2个;女厕每75人设大便器1个。

以1500人次日门诊量为例:男900人,则大便器8个,小便器16个;女600人,大便器8个。

(未含医、护专用厕所)2、门诊、急诊用房门诊部的出入口大厅应处理好问讯、导医、挂号、收费、取药等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好垂直交通、平面流线,达到流线清楚、交通便捷,尽量减少交叉感染。

门诊应分科候诊,以厅、廊相结合的候诊方式,要营造良好的候诊环境。

妇科、产科及计划生育应自成一区,有单独出入口。

妇科与产科的检查室应分别设置。

计划生育(即人流室)可与妇科相邻。

儿科应自成一区,宜设在首层出入方便位置,并应设单独出入口。

入口处应有预检处,并设有挂号、收费、小药房、小化验室等,还应设有隔离诊室。

肠道门诊应自成一区,且应设置单独出入口,除诊室外,应设挂号、收费、小药房、小化验、留观室、污洗消毒间、医护更衣室。

外科应设换药室,门诊手术室宜靠近外科门诊区域。

急诊应自成一区,且有直接出入口,应有直通医院内部的联系通道,要求到达急诊病人在该区域内能完成所有的诊断、治疗、抢救、手术、留观。

3、病区护理单元一个护理单元一般为30~50床,不宜超过50床。

每个护理单元必须配备的用房:病室、重病室、污洗间、厕所、开水、配餐间、库房、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治疗室、男女更衣、值班室、医护人员专厕。

根据需要配备的:主任医生办公室、护士长办公室、换药室、处置室、勤杂人员更衣休息室、病人活动室、示教室、凉衣房。

每个护理单元应有半数以上的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

护士站到最远病室的房门口不应超过30米。

儿科病房应设儿童活动室;病室沿走廊侧宜设观察窗。

产科病房应采用母婴同室病房,产休区与产房之间应设洗婴室,配乳室及奶具消毒室,还应考虑隔离婴儿洗婴室。

病室卫生间:病室独用卫生间的位置有三种布置形式。

A:在两病室之间;B:靠中间走廊;C:靠外墙,这三种布置形式各有优缺点。

四、医疗用房主要房间的平面基本尺寸1、诊室:3.3m×4.5m(开间×进深,以下同)2、放射影像科:透视、拍片机房:4.2m×6.0 m(不含控制室,以下同)胃肠造影机房:6.0m×6.0m心血管造影机房:6.0m×10.0mCT机房:6.0m×6.0m磁共振机房:5.4m×8.4m(0.3T永磁型)6.3m×8.9m(≥1.0T超导型)3、手术室:特大型:7.8m×6.0m(百级)大型:6.0m×5.7m(千级)中型:5.7m×5.1m(万级)小型:5.1m×4.5m(30万级)4、产房(分娩室)4.5m×5.4m5.7m×5.4m5、病房:病室:3.6m×4.8m(2人病室)(不含卫生间,以下同)3.6m×6.3m(3人病室)6、走廊:门诊:3.0m~3.3m病房:2.70m~3.0m手术室:3.0m~3.3m放射科:3.0m~3.3m五、医院的节能当前我国医院建设大部分是在原有院区内进行改、扩建,亦有相当部分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在城市的新区进行布点。

不论是老医院改、扩建,或是新建、迁建,都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建设目标在实施。

近几年,新建医院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建设的旧医院相比较,在建设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1、床均建筑面积增加医院建设标准从“七九标准”的床均建筑面积51m2/床(500床),到“九六标准”相应提高到66 m2/床(500床),而2004年的建设标准(报批稿)又增加到83 m2/床(500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