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早期盆底肌力训练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力训练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对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实施早期盆底肌力训练,并与仅进行产后常规健康指导的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张力评分、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性生活频率比较。
结果在产后12周研究组产妇的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及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与本组
产后6周及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4.56、3.86、3.95、3.45,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产后仅实施常规健康指导。
而研究组产妇则于产后2 周开始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产妇取平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采用肌肉的等张收缩进行训练,每次收缩不少于3 s 后放松,然后进行34 次快速收缩,放松6 s,然后继续下一个轮回,连续做20 min,2次/d[1];对于存在波动性突发尿急的患者采用快速收缩和放松肛提肌[2]。
8~1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及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比较:所有产妇均在产后6 周和12 周进行复诊,采用自拟的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检查表,对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肉收缩能力进行评分(0~5 分)[3]。
另外,使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对两组产妇的排尿情况进行调查,排尿情况根据国际尿控协会标准进行评价,评分为0~5 分。
②两组性功能比较: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性活动频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
而在产后12周研究组产妇的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及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与本组产后6周及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4.56、3.86、3.95、3.45,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性生活频度比较由表2可知研究组产妇在治疗后其性生活频度较治疗前和同期的对照组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81、92.25、6088、7878,p<005)。
3 讨论
在妊娠和分娩时,子宫是向下移位的,胎头对神经和盆底肌产生机械压迫,盆底电生理出现肌电位降低,导致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功能丧失,肌肉疲劳度异常和肌肉肌力下降,逐渐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症状[4]。
妇女产后性功能障碍或低下的发病率较高,育龄妇女盆底肌的功能与性生活质量是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女性的家庭美满、生活质量及人际关系。
因而针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家庭社会均有积极意义[5,6]。
本研究于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对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实施早期盆底肌力训练,并与仅进行产后常规健康指导的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张力评分、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性生活频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力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盆底肌张力强度,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进而能有效促进产后女性性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庆瑛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自主收缩肌肉力量的影响及盆
底肌力训练作用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87988.
[2] 冼海燕,袁瑷芹,陈丽琼,等产后妇女500例盆底肌力情况统计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广东医学,2011,32(21):28102812.
[3] 尹耀东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盆底肌力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4912492.
[4] 林丽莎,黄吴健,宋岩峰,等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9):785788.
[5] 麦秀莲,曹丽,龙丽珊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海南医学,2010,21(21):4445.
[6] 单学敏,陆叶,苏士萍,等产后盆底肌力筛查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