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行为之所以构成犯罪,其根本原因在于该行为侵害或者可能侵害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某种行为如果没有或者不可能危害任何一种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那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需要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重要的社会关系都受到我国刑法的保护,但并不能因此称这些社会关系为犯罪客体,这些社会关系只有受到危害行为的危害时,才能称为犯罪客体。
(二)犯罪客体的分类1、根据犯罪客体所包含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行为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1)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
(2)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建立科学的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依据。
我国刑法分则基本上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把犯罪分为十大类。
运用同类客体的原理,来研究刑法分则体系,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①根据同类客体,我国现行刑法分则将犯罪分为十大类,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犯罪的同类客体只能有十种,犯罪只能分为十类。
立法者照顾到各种和犯罪的多寡对犯罪进行的分类,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立法的不断完善,犯罪的种类也可增多或者减少。
②犯罪同类客体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立法者可以将某一类犯罪的内容扩大或缩小,相应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③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某一类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其社会危害性性质所决定的某一类犯罪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排列次序也会相应地改变。
(3)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或威胁的具体社会关系。
2、犯罪直接客体的种类(1)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分为主要客体、次要客体、随意客体①主要客体,指某一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刑法重点予以保护的社会关系。
犯罪主要客体决定某一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性质,从而也决定该种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归属。
②次要客体,指某一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刑法附带保护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次要客体是实施某一类具体犯罪时不可避免遭受犯罪侵犯的行为客体,因此,对其行为的定罪量刑都发生影响。
③随意客体,是指应当受到刑法保护的,而在实施某种犯罪时不一定受到侵犯的社会关系。
随意客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刑法在其他条款中单独加以保护的,而在实施本条或本条第l款所规定的犯罪时不一定受到侵犯的社会关系。
第二种是刑法应当保护的,而在该条文中无明确规定的,遭受犯罪侵犯的某种社会关系。
随意客体与主要客体、次要客体有根本区别:1)主要客体、次要客体是构成该类犯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随意客体则是某种犯罪可能侵犯,也可能不侵犯的社会关系,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2)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对定罪量刑都有直接影响,而随意客体的存在与否,对定罪没有影响,它主要是对量刑产生作用:一是立法者考虑到某一犯罪行为可能出现的某种随意客体,加重法定刑。
二是法律虽未明确规定随意客体遭受侵害的该犯罪的单独法定刑,但考虑到犯罪行为对随意客体的侵犯以及侵害程度,司法机关对该罪犯判处较重的刑罚。
研究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及随意客体,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关于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的划分标准问题。
单纯用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主次来说明主要客体、次要客体不准确,应该根据立法者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侧重点,即刑法的规定为依据。
同一社会关系,根据刑法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主要客体,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可能变成次要客体,甚至选择客体。
(2)根据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寡,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①简单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某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②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3)根据犯罪行为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质关系和非物质关系。
物质关系通常通过一定的具体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非物质关系又称精神关系,是以抽象的、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各种犯罪不同,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同,便形成了不同性质的犯罪客体,凡侵犯的社会关系是物质关系者,形成物质性犯罪客体,凡侵犯精神关系的,便形成非物质性犯罪客体。
划分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犯罪客体的性质决定犯罪结果的性质、特点,根据犯罪客体的两种不同形式,犯罪结果也相应地划分为物质性犯罪结果与非物质性犯罪结果两种。
物质性犯罪结果的特点是具体的、有形的,人们可以看到,可以测量;非物质性危害结果的特点是无形的,难以具体考察和具体测量。
②不同客体的表现形式,决定构成犯罪既遂的不同标准。
物质性的犯罪客体,具体体现为物质性的犯罪结果,刑法对此一般都做了明确规定,因此,构成犯罪既遂,多数要求造成实际损害结果;非物质性犯罪客体,犯罪对其造成的损害往往难以测定,因此,刑法一般未具体明确规定非物质性危害结果。
(4)根据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作用状况,分为现实客体、可能客体①现实客体,是指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实际损害。
②可能客体,是指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未造成实际损害,只是使其受到威胁而已。
划分现实客体与可能客体,一是解决了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等特殊犯罪形态的行为客体问题,为使其负担刑事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有利于正确理解犯罪既遂的标准。
在结果犯中,固然“现实客体”是犯罪构成既遂的必备条件,但在危险犯、行为犯、阴谋犯等犯罪形态中,即使是“可能客体”,犯罪仍有可能构成既遂。
三是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可能客体。
(五)犯罪客体的研究意义1、有助于理解犯罪的本质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要件中的本质要件,揭示了犯罪行为的法律实质属性,侧重于犯罪成立的价值标准的判断。
2、有助于辨析犯罪的性质犯罪的同类客体是刑法分则犯罪分类的标志。
我国刑法根据犯罪所侵害的同类客体的不同,将犯罪分为十类,分设十章,每章一类。
在某些情况下,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志。
3、有助于量定刑罚的轻重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要件中的本质要件,其从法律实质的层面具体揭示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也就是说,犯罪客体不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相应地有所差异。
而刑罚的轻重又以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为依据。
犯罪客体所蕴含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与法定刑轻重相适应。
二、犯罪对象(一)犯罪对象的概念与特征犯罪对象,一般是指行为所作用的法益的主体(人)或物质表现(物)。
1、犯罪对象是物与人。
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物质,包括有形物与无形物,信息可以成为行为对象。
人则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等,人不仅指人的身体,还包括人的身份、状态等。
2、一般来说,犯罪对象直接或者间接体现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人是法益的主体,物是法益的物质表现,不同的对象体现不同的法益;不能体现法益的物,不能成为犯罪对象。
(二)犯罪对象的分类1、按犯罪对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分为人、物。
(1)人。
有学者认为,作为犯罪对象的人,只能是自然人。
在犯罪中,人作为行为对象,主要以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或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主体的身份存在。
因此,犯罪性质不同,作为犯罪对象的人及其意义、特征均有区别。
(2)物。
作为犯罪对象的物,比民法上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的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是指那种能够被人们实际支配和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资料,而且由于刑法研究作为行为对象的物,并不着重物体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当然在财产关系受到侵犯时,其经济价值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是注重于研究物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因此,一些不具有经济价值的物体,往往也具有犯罪对象的意义。
2、按犯罪对象是否特定,分为特定犯罪对象与非特定犯罪对象(1)特定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施加影响的具体的人或物是确定的。
(2)非特定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施加影响的具体的人或物是不确定的或带有很大随意性。
如危害公共安全罪或寻衅滋事罪。
3、按犯罪对象是否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分为法定的犯罪对象与非法定的犯罪对象(1)法定犯罪对象,是指刑法明文规定,是犯罪构成必要条件的犯罪对象,如果不具备该犯罪对象,则此行为便不构成犯罪或不构成该种犯罪。
(2)非法定犯罪对象,指不是犯罪构成必要条件的犯罪对象。
4、按每一种犯罪的犯罪对象的多少,分为单一犯罪对象与复杂犯罪对象(1)单一犯罪对象,即一种具体犯罪只侵犯一种性质相同的犯罪对象。
(2)复杂犯罪对象,指一种具体犯罪中存在着两个性质不相同的犯罪对象,既侵犯某一具体的人,又侵犯某一具体的物。
(三)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1、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犯罪对象是能够控制、感知的有形财产、无形物以及自然人;而客体则是观念、无形的社会关系(如生命权、健康权、社会管理秩序等),前者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东西,后者是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
2、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决定犯罪的性质。
同一对象,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对象,可以表现相同的社会关系。
3、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不是每个犯罪成立的必备条件。
4、任何犯罪都必然要侵犯(损害或损害的可能)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使客体受到一定的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或损害的威胁。
(四)犯罪对象的意义1、犯罪对象所发生的变化为审理案件提供了依据。
在大多数结果犯中,犯罪结果的发生表现为犯罪对象发生了变化。
2、侵犯对象的性质是区分某些罪与非罪的根据。
在犯罪对象是犯罪法定构成要件时,行为侵犯对象的性质不同,往往决定其是否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犯罪对象的不同特征有利于区别某些相近的犯罪构成。
犯罪对象不同,则隐藏其背后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也往往不同。
4、犯罪对象遭受损害的性质及其程度影响对犯罪行为的认定。
5、犯罪对象的一定特征可以成为从重或从轻处罚的情节。
三、犯罪客体质疑(一)从马克思经典论述中能否寻到犯罪客体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关于反对盗窃林木法案的辩论》写到“犯罪行为的实质并不在于侵害了作为某种物质的林木,而在于侵害了林木的国家神经——所有权本身,也就是实现了不法意图。
”从断章取义所运用的这段话来看,似乎马克思在这里的确为犯罪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理论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依据,然而,当我们将这段话的内容同整个文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时,就会发现它未必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首先,从马克思写作这篇论文的历史背景来看,马克思通过明确地区分拣枯枝与盗窃林木的行为是由不同对象决定的不同行为,猛烈地抨击了普鲁士政府颁布的《盗窃林木法》为了保护林木占有者的利益,而故意混淆罪与非罪界限的丑恶行径,深刻地揭露了普鲁士当局的立法意图和本来面目,从而有力地维护了贫苦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