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色学校的创建
特色学校是学校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每一所学校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在建设和发展上必须保持区别、体现个性。
只有建设特色、成就特色,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
下面就学校特色的建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摸索与论证——轻铺草色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自己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前提。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对自身所具备的独到特征的积极选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所学校因各种原因,可能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如何立足于本校实际,提出并创造适于自我发展的特色之路,是每一个校长应该深层思考的问题。
视界决定境界,观念决定行动。
独特的办学思想是形成办学价值观的前提,是形成特色学校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种办学思想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炼、概括出来的思想结晶。
它是学校内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层理论专家三方的理念合成。
我认为,首先,特色学校建设从根本上体现了校长对教育教学、对知识和学生的理解。
基于这些理解,要进行的是对于本校,乃至于本土的彻底剖析。
“我们的教育优势在哪?”“我们最大的教育需求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存在哪些缺欠和不足?”“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学校特色的建立是立于发挥本校优势?还是弥补教育的某项不足?”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所有办学参入者的思考和定向,更需要长期的摸索与论证。
由于每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生源状况、师资力量、
基础设施等不尽相同,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
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生搬硬套,只能是东施效颦。
没有实际做支撑的轰轰烈烈,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立足实际,轻铺草色,不求遥看,只为萌芽。
二、确立与形成——才露小荷
在特色没有形成之前,很多努力都是模糊的,甚至连目标都不够清晰。
而一旦有了准确的定位,其目标也应该是一个不断生成、逐步清晰又动态发展着的过程系统。
企图一开始就制订出一个明确完备的实施方案是不现实的。
轻铺草色之后,沿着发展的方向,确定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渐次推进,逐步深化,螺旋上升。
这个时候,学校要从制度与管理上加以保障,课程设置上加以落实,教育教学上加以贯彻,师生评价上加以调控,以保证特色建设的全面展开。
在实施过程中校长无疑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
这是有广泛共识的。
一般倡导的是校长引领,全员参与的模式。
特色建设是学校集体行为的一种反映,即群众性,整体倾向性。
我认为这就要求校长应具备文化领导力和办学的执行力。
“如何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管理模式?”“学校特色建设怎样得到更有效的整体推进?”“如何让学校特色得到有效延伸和发展?”这些问题对于校长来说,是持续的课题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校长应该是教师的导师。
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不断的系统思考、科学规划,才能达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境地。
三、彰显与发展——映日荷花
学校特色形成了,还远远没有达到特色学校的目标。
学校特色不
等于特色学校。
特色建设的形成是在特色学校创建之初,特色表现为局部的状态,学校特色则形成了该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东西,显现出一些优势。
它所彰显的是一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境界。
一般说来,一所学校要成为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卓越性、科学性、独特性、整体性、文化性。
我认为更重要的还要有发展性,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重视学校办学特色的总结,又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在学校特色创建中要不断地吸引师生,聚集资源,优化管理,端正评价。
不仅仅把学校做成同行中的优秀,还要以类似的理念来全面更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直至形成某个领域或整体发展的卓越,从而达到从理念到实践,管理到评价,教师到学生,硬件到软件都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格调,校园洋溢着不一样的精神风貌。
此时,才能达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境界。
“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是一所特色学校不断发展的轨迹。
无论是“轻铺草色”“小荷才露”,还是“映日荷花”,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和完善。
当特色学校发展成为个性化了的学校文化模式,我们的教育基石才会更加稳固,才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