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重点:正常的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解决方案:利用图表、动画、板书、以及病例讨论的方式将枯燥的机制讲得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参 考
资 料
规划教材《临床检验基础》,熊立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实 施
情 况
小 结
教研室主任签名:200年月日
成都医学院教案续页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基本概念:出血、止血、凝血、纤溶(10 min)
四、正常纤溶机制(20 min)
1.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纤溶机制
①纤溶酶原被激活为纤溶酶;②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蛋白质
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五、小结(10 min)
讲授法
讲授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讲授法
③血管内皮细胞:介导血小板膜糖蛋白黏附和血小板聚集
④促血管收缩Leabharlann 质:血栓烷A2、5-羟色胺、内皮素-1
2.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①释放5-HT,TXA2,使血管收缩;②正常情况下,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③参与凝血活酶形成;④吸附凝血因子;⑤粘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⑥释放血块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⑦抗纤维蛋白溶酶、灭活纤溶酶;⑧PF4中和肝素。
1.内源性凝血系统:参与凝血的因子来自血液中的凝血蛋白和Ca2+,是对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放大、补充。
2.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源于正常血液(组织因子)
3.共同途径:
①从FX被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②凝血活酶形成(Xa-PF3- Ca2+-V复合物)
③凝血酶形成(FII→FIIa)
④纤维蛋白形成
3.血液凝固
◇血管壁损伤时,除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形成白色血栓达到初期止血外,还需血液凝固彻底止血;◇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后,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红色血栓——二期止血;◇正常的止血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液凝固。
三、正常凝血机制——传统瀑布学说、修饰后瀑布学说(40 min)
二、正常止血机制——止血过程的影响因素: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血凝系统(40 min)
1.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①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与血液接触,含内皮细胞和基底膜;
②血管是密闭完整的管道系统:
保证血液不外渗、具有良好的管壁顺应性和光滑平整的内侧面、具有释放活性物质的功能、保证血液的流动性
成都医学院教案首页
200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班任课教师:彭克军
课程
临床基础检验学
题目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学时
讲授
3
实验
练习
行课时间
2008年11月3日第1节至3节
课次
第21次
教材
临床基础检验学,许文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教 具
PPT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正常的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教学重点
难点及其
解决方案
4.凝血过程特征
①凝血蛋白酶促反应具有逐级放大的功能
②凝血首先启动外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由外源性途径激活
③凝血过程具有正、负反馈调节功能
④凝血酶激活蛋白C系统,抑制内源凝血途径
⑤生理性凝血仅局限于受损血管内部
⑥细胞和体液具有抗凝作用
5.抗凝血机制包括:完整的血管内皮、血流速度相对较快、单核吞噬系统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纤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