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而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兴趣是与参与体育活动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
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动力之一,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和程度。
1 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1.1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体育观念十分淡薄,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1.2学生主观积极性不高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不能玩;其三身体发展和性别都有一定差异。
男女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1.3体育教师的因素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有的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根本是没有吸引力的。
有的体老师有时会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结果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信心、创造力等等渐渐的被磨灭了。
2 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2.1课的类型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与体育课的类型有很大关系。
普通体育课不及选修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因为普通体育教材内容多而练习时间短,又考虑到测试的需要,因而不利于培养体育兴趣;专项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对某一内容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使愉悦、积极的情感体育不断积累,因而可以有效的促进体育兴趣的发展。
2.2授课方式我们说的授课方式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还是以“练”为主。
以“教”为主是把体育课过分等同于一般文化课,仅是室内与室外之分,过分强调一般教育学的规律,而忽视了体育应以“练”为主、强调遵循和运用运动训练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2.3学生直接体育需要学生直接体育需要,就是学生被某项或某类的运动项目吸引,迫切需要去学习或练习它的动机。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育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参与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及主观努力。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学生对这种体育的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4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数量一个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教材内容的数量也关系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反之,学生难以记忆和掌握或“吃不饱”。
所以要掌握好量,才能有效促使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以上这些因素对体育兴趣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应注意发挥它的综合作用,从这些因素探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寻找体育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
3 体育兴趣培养的原则3.1外在培养与内在培养相结合外在培养是通过外部推动力、吸引力, 如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 老师、同学的肯定, 体育考核达标等来引发学生体育兴趣的。
内在培养是通过内部力量来引发兴趣的, 如学生对体育锻炼作用的理解, 对某项运动的喜好, 体育活动的愉快感, 取得成绩后的自豪感等。
外在培养和内在培养虽都能培养人的兴趣, 但后者较前者更具有持久性。
3.2集体培养与个人培养相结合学生的体育兴趣有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
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 大都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
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与个人单独行动时的表现不同,他受集体的影响和约束, 在体育集体中,每个学生的行为要服从集体的意志和行为规范。
因此,进行集体激发可以增强凝聚力, 提高集体士气,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同时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与体育需求各不相同,对其体育兴趣应该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培养。
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 采用目标管理, 促使其不断进取;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 则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增强信心, 提高兴趣。
4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尊重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
4.1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的好的方面在一时间给予肯定,表扬,会更加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课堂教学应遵循信息差原则,信息差是指人们掌握信息的差距。
学生是抱着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来上体育课的,师生之间的信息差越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让学生体会独立完成技术动作的满足感。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体育意识、兴趣的培养者。
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做一名有心人,长期坚持不懈地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生真正的榜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1 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兴奋性强,乐于接受新东西,他们不喜欢机械重复和“车轱辘”转似的练习程式,而喜欢变化多样的、新颖的、生动的、有层次的、操作简便的练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如在准备活动中,可以结合课的任务,改变过去慢跑加广播体操的方式,变换运用侧身跑、大步走、后退跑、趣味游戏、行进间徒手操、双人操、健美操以及各种队形变化的练习,使学生兴趣高涨地进入上课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技术动作教会学生相关的理论,并加以实践练习,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样,在整理活动中,可增加一些舞蹈动作,协调性放松操,以及全身意念放松,使学生积极投入练习,以达到良好的放松效果。
2 利用运动竞争激励机制,巩固学生的体育兴趣竞争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因为竞争中的人们存在想赢不想输的自然的感情动机。
在教学中,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潜能的是竞赛活动。
竞赛对肌体机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增加紧张度、兴奋度、参与度,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健全了身心,陶冶了情操。
竞赛和激励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分组激励法,语言、表情激励法。
3 创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刚毅果断,精力充沛,反应敏捷,体魄健壮,朝气蓬勃的形象,会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势。
体育教师除了要建立良好的外形形象外,还应有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精练的讲解,和蔼可亲的教态,以及富有情趣的诙谐,都能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4.2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特定的环境会使人产生相应的态度、情绪或情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态度。
强化学生的某种行为,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
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4.3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高等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
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要如此痴迷地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
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
利用结果反馈法,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树体育学习的信心。
结果反馈是体育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很想知道自己对动作技术练习的效果, 特别对体育成绩非常关心,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学习结果渴望了解的心态, 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同时, 运用表扬和批评手段, 在练习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步、差距和不足都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善意的批评, 这就要求教师语气和蔼、态度耐心且无偏见。
教师的情感态度往往能起到“强化”或“抑制”的作用, 能使成绩稍差的学生鼓舞斗志,增强信心。
4.4体育教学要因材施教重视因材施教,调动体育后进生的体育兴趣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
每个班级,几乎都有少数体育后进生,他们体质弱,基础差,信心不足,对体育缺乏兴趣。
体育教师要关心帮助这类学生,培养调动他们的体育兴趣。
一是要注意观察和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调动其积极因素,教育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二是利用体育课,早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开小灶”,并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分别制定锻炼计划,督促他们按质按量完成计划,逐步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其基本活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是发扬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组织体育骨干与体育后进生结成一帮一或几帮一的“对子”,帮助后进生锻炼身体,学习技术,摆脱困境,并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