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运动兴趣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对实际行动的推动力大小起作用时间的长短上2. 有趣3. 乐趣4.运动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5. 乐趣6. 志趣7.有趣—乐趣—志趣8. 精神兴趣二、单选题1.C. 2. A. 3. B. 4. D. 5. C. 6. A. 7. C. 8. D. 9. A. 10. B.三、多选题1. A.B.C.D2. A.C.D3. A.C4. A.D5. C.D6. A.B7. A.B.C 8. A.B.D 9. A.B.D四、匹配题运动兴趣的分类: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和范围有趣、乐趣和志趣五、判断题1.√ 2. √ 3. √ 4. × 5. √6. ×7. ×8. √9 ×10. ×六、简答题1、何谓运动兴趣,运动兴趣与运动需要之间有什么关系?答: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
这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感到这些运动知识和技能需要了解,需要掌握,他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该项体育运动或体育学习。
2、简述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的关系。
答: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当作一回事,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的。
一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必须建立在对这一运动的认识兴趣基础之上,但人们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却未必一定会去从事相应的运动。
3、简述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联系和区别。
答:(1)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在产生直接兴趣的体育活动中,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
间接兴趣则不然,因为个体对体育活动本身不一定有强烈的兴趣,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2)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具有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将由较多地受直接兴趣影响转向更多地受间接兴趣的影响。
(3)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体育运动的直接兴趣又转化为间接兴趣,而直接兴趣又有利于参与者继续从运动中得到乐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这种转化,对于促使个人积极而有效地参加体育运动非常必要。
4、简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哪些重要作用?答:(1)强大的动力作用。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助于人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
在体育学习中,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励其行为,使之成为体育学习的动力,加快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学生如果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之中,体育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运动兴趣可以使人在不断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自我,培养全面细致的观察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运动的能力。
运动兴趣一旦得到激发,学生会不断建构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更大、更快、更好的益处。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运动兴趣的形成可以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专业或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起到准备作用。
运动兴趣对终身体育的实现也具有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育学习中去,从而进一步将体育运动和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5、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运动需要的满足。
运动需要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其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赖于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深,相应的兴趣也就越强烈。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运动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不在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广度(多)而在于其深度(精),即运动技能的水平。
因为运动技能水平越高,就越有机会体验体育运动内在的魅力,领悟运动技术所蕴含的奥妙,倍感其乐无穷。
人们一般在余暇时间会更积极、主动地邀请同伴参与自己所擅长项目的活动,从中满足自己的运动需要。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一般来讲,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越强的内容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或练习(4)成功体验的获得。
运动兴趣是体育学习获得成功的动力,而体育学习的成功又是激发和提高运动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说来,有成功希望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能带来愉快感的体育运动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学生比较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获得成功体验,兴趣就会随之产生。
学生往往是越感兴趣越要学,越能有所得,而越有所得,就越会感兴趣越要学。
(5)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不受学生爱戴、亲近的教师,大多数是教学能力差、好训斥、武断和偏执的教师。
受到学生爱戴、亲近的教师,不但教学水平高,而且朝气蓬勃、与学生打成一片。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爱屋及乌”。
学生常常会为其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
学生对某位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发展为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相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任务,就会增进相互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论述题1、应该如何利用运动兴趣的各种品质,激发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答:(1)运动兴趣的倾向性是指运动兴趣总是指向于一定的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件。
当一个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时,他的意识就常常倾向于去参与这项运动。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善于挖掘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方法,充分揭示体育运动的内在美,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这一品质,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该实施单元教学,让学生在某一个单元的学习中相对集中地对某一项目进行练习。
这样有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反过来强化运动兴趣的倾向性。
(2)运动兴趣的广泛性是指运动兴趣指向对象范围的大小。
在运动兴趣的广泛性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
运动兴趣广泛的人,除了会经常注意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本身以外,还会去了解与该项运动相关的其他运动及其各类信息,并加以钻研,从而大大增进自己对该项运动的了解,为大幅度提高该项运动技能水平提供可能。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避免过去那种“就教材教教材”的现象,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面。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体育学习,而且可以诱导学生从对某一项目本身的兴趣发展成与该项目有关的更具普遍性的运动兴趣。
(3)运动兴趣的稳定性是指运动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
运动兴趣的持续时间越长表明稳定性越强,持续时间越短则稳定性越弱。
稳定的运动兴趣可以让学生持续地坚持体育锻炼,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即使在体育运动中受到了挫折也不会放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促使学生获得好的成绩。
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强化运动兴趣的稳定性,为体育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
反之,如果运动兴趣不稳定,体育学习就难以坚持下去,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
(4)运动兴趣的效能是指运动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运动兴趣的效能水平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积极的运动兴趣促使人自觉、主动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以便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运动兴趣的效能高低主要表现在对实际行动的推动力大小,以及起作用时间的长短上。
因此,培养学生具有高效能的运动兴趣,对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参与体育运动,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发展个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试述运动兴趣的初级、中级、高级水平的不同特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1)运动兴趣的初级水平——有趣。
“有趣”是人们对于新事物或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是在感知中由于兴奋性增强形成的一种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属于始发状态的低层次兴趣,是由事物的新异刺激而引起的好奇心。
它是兴趣发展必备的基础,自始至终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的范围很不明确。
这种兴趣处于初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杂乱无章,不能有效地巩固自己的主要兴趣。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必须首先由“有趣”开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的运动兴趣尚未形成之时,必须注重发挥学习内容的新异性,巧妙地运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
(2)运动兴趣的比较高级水平——乐趣。
“乐趣”是继发状态的中层次兴趣。
运动兴趣进入比较高级的水平时,已不仅仅停留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表面。
“有趣”不断地发展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被动的、观赏性的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兴趣,由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情绪性的)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热爱倾向(感情性的),其动力效应大大增强,从而形成“乐趣”。
只有发展成“乐趣”,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才能具备主动自觉的积极动力。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利用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由乐学向爱学转变。
这时学生的运动兴趣相对稳定,范围较广,但不够深入,未能达到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探究的程度。
(3)运动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
“志趣”是完成状态的高层次兴趣,即对体育运动技能及其基本用途的兴趣。
志趣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推动人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迷恋性的、最稳定的动力倾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最宝贵的心理动力。
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其事业的基础。
当兴趣发展到志趣时,学生的体育学习方法日趋完善,不仅能掌握运动技能的一般用途,而且对体育运动的本质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发现运动技能之间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并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