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版药典无菌检查法与微生物鉴定
2015版药典无菌检查法与微生物鉴定
μm
A级 3520准(1)
浮游 菌 cfu/ m3
沉降 表面微生物
菌 接触碟 (f9 / 0mm)(f55 cfu mm) /4h(2) cfu /
5指手 套 cfu /手 套
<1 <1 <1 <1
B级 3520
29
352000 2900
10 5
5
5
C级 352000 2900 3520000 29000 100 50 25
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
GMP2010年版对洁净度的规定及确认标准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洁 静态 净
动态
度
级 ≥0.5
≥5.0 ≥0.5
≥5.0
别 μm
μm μm
比较项目
检验条件规定 人员要求 培养基、培养 条件与时间
培养基灵敏度 检查与方法验 证用菌株 检验方法 稀释剂与薄膜 过滤冲洗液
结果判断与复 试规定
ChP2010
USP35
EP7.0
总体10000级、局部100级
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过无 经培训和认可 菌技术的培训
经培训和认可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30~35℃;20~25℃(三部 )
改良马丁培养基 23~28℃
均培养14天,
转种后细菌培养2天、真菌培 养3天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30~35℃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20~25℃ 培养不少于14天 转种后培养不少于4天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30~35℃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 无菌技术 是指在微生物试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 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 其中包括无菌环境设施、无菌试验器材及无菌操作。
• 无菌检查法的局限性
由于无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因此,对无菌检查的结果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产品
通过无菌检查仅仅意味着在该检验条件下,供试品未发现
应在洁净度10000级背景下的局 应在受控洁净环境下(不低于D
部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级)的局部不低于B级单向流空
气区域内进行。
修订的依据
修订依据及意义:2010版GMP附录一《无菌药品》和附录三 《生物制品》中均规定,非最终灭菌产品各工序关键操作环 境应为B级背景下的A级。无菌检查的洁净环境不得低于生产 关键区的洁净环境要求! ICH:检查方法中要求“试验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防止微 生物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20~25℃ 培养不少于14天 转种后培养不少于7天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只要供试品性状允许,应采用薄 膜过滤法
1、0.1%蛋白胨水溶液; 2、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3、其他经验证过的溶液
性状允许的样品采用薄膜过滤 ,利于抗菌影响去除
1.0.1%蛋白胨水溶液; 2.0.1%蛋白胨水溶液+1ml 吐温80 3.动物组织消化液+牛肉浸 膏+吐温80
培养基的主要修订
2010年版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30~35℃(20~25℃)
改良马丁培养基 23~28℃
营养肉汤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2015年版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30~35℃(20~25℃)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有微生物污染,并不表示所有的产品都是无菌的。反之,
当供试品中检出微生物污染,则可以认为批产品的微生物
污染风险相当高。
从理论上来说,要确定某批产品的无菌性,应对每个容器 进行无菌检查。但是无菌试验对样品是破坏性的,因此不 可能对每一最小包装的产品进行检查。
统计概率的局限性 :对于低污染水平的产品,其局限性 在统计学上更为明显。
2015版药典无菌检查法与 微生物鉴定方法
药品检验与研究所 抗生素室
• 无菌 是指某一物体或某一环境中不含有活的微生物。
• 无菌检查法 用于检查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生物制 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 方法。
• 无菌操作 是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在对无菌制品或 无菌器械等 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能防止微生物污染与干 扰的一种常规操作方法。
所以在评价某个无菌制品的某个批的无菌状态时,仅依靠 最终产品的无菌检查是不充分的,局限性较大。对无菌制 品来说,生产最终产品的所有系统的工艺才是最重要的。
2015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
• 2015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的修订 • 无菌检查法的方法适用性试验 • 无菌检查法的注意事项
2015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的修订
采用薄膜过滤,利于抗菌 影响去除 1.0.1%蛋白胨水溶液
2.0.1%蛋白胨水溶液+ 0.1%(聚乙氧基乙醇、0.1 %吐温-80) 3.十四烷酸异丙酯。
一次检出结果为准 (设备及环境不符合要求、实验过程有可能引起污染的因素、阴性对照有菌 生长、分离微生物可明确归因于无菌实验过程中所用的材料或技术错误造成的。单倍量重试)
检验条件的局限: 样品中污染的微生物的检出受多种因 数的影响,只有在各检验条件符合污染微生物的修复和生 长时,才能保证被检样品的无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污染的检出率要比实际产品的污染率低。
无菌检查存在检查失误的可能性:这可能是因为污染菌浓 度太低,或是污染菌生长太慢,或是因为培养基不良等原 因,在培养期间污染菌根本就不生长。产品的染菌率愈小, 错判合格的可能性就愈大。
-
D级 3520000 29000 不作规定 不作规定 200 100 50
-
无菌隔离系统的使用及验证
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 •1.操作验证 •2.完整性验证 •3.灭菌验证 •4.灭菌循环验证 •5.内部洁净度验证 •6.仪器仪表验证
培养基的修订
• 我国药典无菌检查法与欧美药典的差异 • 2015版药典的修订
• 实验环境的修订 • 检查用培养基的修订 • 具体修订内容
实验环境的修订
2010年版
无菌检查: 应在洁净度10000级背景下的局 部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 离系统中进行。
2015年版
无菌检查: 应在洁净度B级背景下的局部A级 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 进行。
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