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如何加强体育类高考生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摘要:体育类考生在保持一定文化水平的同时还要保证身体体能、运动能力达到最佳状态。
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确保体育类考生在高考考场上运动技能达到最佳状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
环节。
为此本文分两个阶段——平时训练阶段和高考前一个月,对加强体育类高考生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了探讨,平时训练阶段注重抓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专项技术训练有机结合,高考前一个月的心理素质培养则以心理调整为主。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同步自信心稳定调整
笔者从事田径竞技运动有十年时间,并且担任本校高考体育专业类学生的训练指导老师也已经有七年时间了。
回顾笔者跟随教练训练到自己带学生训练的十多年中,特别是担任高考体育专业类学生的训练指导期间,笔者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提高学生竞技项目水平的路子,从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须从两方面打好基础,一方面是抓好专项技术能力的训练。
主要是指按照个人的天赋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指导老师科学的技术指导以及本人的刻苦训练。
另一方面是心理状况必须稳定。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哪种场合,哪个时间段,都能保持稳定的心态,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否则,不但会导致技术动作变形,影响运动成绩,而且还会导致运动损伤。
总而言之,个人运动能力是达到较高运动水平的基础,心理状况(心理素质)则是取得预期运动成绩的保证。
在任教几年中,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导致高考比赛中没能发挥出应有的运动水平,错失了机会,教训是深刻的。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发现要抓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与专项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循序渐进、同步计划、齐步实施。
在其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心理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以下笔者围绕如何加强体育生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作出汇总,与各位同仁一同探讨。
一、平时训练阶段,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专项技术训练结合起来,同步实施
1.通过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笔者对选择报考高考体育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初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初训,再进行全面体能测试。
测试内容主要从绝对力量、爆发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方面进行。
然后根据全面体能测试的成绩再具体选择符合学生需要的运动项目,并按照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训练计划,切实抓好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运动能力水平。
通过其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相信自己的实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自信心的提高是心理稳定的基础因素。
为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信心问题,笔者为每一位体育类专业学生设计了一本训练日记,要求他们将每天的训练感觉和效果写出来,随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效果和心理变化,这样不仅可以及时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同时他们自己也能及时总结自身问题,
并自我调整。
(2)鼓励学生与兄弟学校的体育训练生进行比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体育水平已经达到非专业的竞技水平,但是由于没有对比,学生始终会很彷徨,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笔者特意安排他们与兄弟学校的体育生进行比赛(适当安排水平与他们相近的学生)。
比赛后,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顿时信心倍增。
例如2006届学生邓昆裕,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他的100米短跑的成绩由原来的12秒5跑到11秒8,训练成绩突飞猛进,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测验赛和社会上的比赛,促进学生心理稳定
组织学生多参加大型的比赛是提高训练成绩、临场应变能力、稳定心理素质的好方法,使学生能在大型的运动会上去拼搏、去总结经验。
所以在赛前,笔者会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竞争氛围下都能保持心理稳定。
笔者在平时的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在得到学校领导的同意后,根据学生的需要,经常带学生到专门的训练场地训练(例如江门体校和新会体校),调整学生竞技状态。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训练气氛,还能学习到体校体育尖子的技术、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比赛心态。
(2)笔者经常组织校内测验赛,并用摄影机将学生的训练情况
拍摄下来,然后让学生在训练后去观看。
在观看的时候提醒他们有哪些动作需要纠正,哪些动作应该继续保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心理素质才能稳步提高。
同时,笔者建议学生多参与社会上的比赛(例如新会区成人运动会比赛)。
对学生来说,每一次比赛都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能因应环境、时间、比赛氛围等变化,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
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些比赛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运动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也有所提升。
在2008年新会区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取得突破性成绩,获得30分,排名第七,而30分当中有25分便是笔者所带的四位高考生获得的。
3.培养学生顽强的作风,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发展
体育训练是漫长、艰苦的过程,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学生来说,要坚持到最后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所以要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发展,在平时就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顽强的作风,不怕苦,不喊累,坚持到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借用一些顽强的事例和学生聊天,鼓励他们,或者播放一些鼓励性的视频,让学生在放松时间观看。
尤其是有一次播放《赢在中国》以及《背后的故事·菲尔普斯》的视频给他们观看时,学生都很受鼓舞,充分地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
除此之外,在每一次比赛或者测验、考试前,笔者都会进行动
员,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比赛中的每一个环节,不管对手是谁,实力如何,都应该尽最大的能力去争取,注重培养其顽强的作风。
二、高考前一个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调整为主,使其达到最佳考试状态
高考前一个月是学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个月决定了学生在高考考场上的能力水平。
尤其是考试临近的时候,学生的心理难免会出现过分紧张、焦虑以及激动的情绪,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切实注重调适学生的心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笔者主要做到以下方面:
1.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
让学生了解考前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高考的详细程序、高考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掌握应对的办法。
同时要清楚自身的优势,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以达到提高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目的。
并且从一些细节中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胸襟开阔,遇到困难和挫折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去对待,努力帮助他们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
2.注意睡眠充足,劳逸结合
笔者注重提醒学生在考试前夕的休息十分重要,切莫牺牲睡眠时间去训练,这是得不偿失的。
考试要以平常心对待,顺其自然,不可多想。
另外,笔者建议学生在训练之余,可以进行其他悠闲活动加以调节,做到劳逸结合,如散步、定点投篮等,但也要求他们
注意不能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使体能多余消耗。
也可以听听节奏舒缓的轻音乐,这都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
3.调整生理作息时间,应对高考考试
考试期间,考生通常要在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8点到11点期间,身体技能便需要发挥到极限。
由于考生在2月中旬考试,而高考前一星期才刚放完寒假,所以学生习惯了晚睡晚起,因此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调整。
笔者也在这阶段特别要求学生按照高考的作息,调整他们的生理时钟去应对考试。
总之,针对学生平时和高考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改变学生不良的情绪,发展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适宜的心理状态,能够使考生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技术训练水平。
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也是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2009年体育高考中笔者所带的四位体育生都有所斩获:钱栋华在高考中总分228分,术科分数达到2a线;邓万棠总分196分、李家辉总分191分,两人术科分数均达到3a线;赵善锐总分186分,术科分数达到3b线。
四位学生在原有身体素质不达标(身高都在1米70以下)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了加强体育生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考获取佳绩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