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世界军事史》期末论文题目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军事化的影响学院政治与社会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思政131班学号 ********** 学生姓名钟珍珍完成日期 2016.6.4 成绩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军事化的影响摘要:中国近代军事化是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展开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大军工企业的建立、北洋水师的创办、北洋水师学堂的开办都与李鸿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措施推动着中国近代军事化进程。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军事化,感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既是强盗,也是先生,他们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学技术,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当这一挑战来临时,中国士大夫阶层涌现出了一批目睹危机而态度现实并且足以看到世局剧变的人,李鸿章正是这样一个人。
一、人物简析李鸿章(1823.2.15~1901.11.7)晚清军事家,洋务派首领,淮军、北洋海军创始人和统帅。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曾受业于曾国藩,讲求经世义理之学。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李鸿章为此做出了要更重要的贡献。
军事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军事装备生产、军事体制以及军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由古代向近代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同李鸿章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他的军事改革思想对晚清军队的近代化有着重大影响。
二、冷兵器到热兵器—推进军事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前清军主要以冷兵器为主,当时,李鸿章淮军的武器装备除刀、矛、弓、矢等冷兵器外,就是传统的鸟枪、抬枪和劈山炮。
洋务运动后新式热兵器逐渐出现和使用,这一局面的改变少不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努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不久,正遇上那里有外国人组成的武装——洋枪队和外国军舰。
他总觉得同样是军队,为什么外国军队的战斗力那样强呢?通过观察停泊在长江口的一艘外国军舰,洋人的武器装备与军纪让李鸿章感到震惊。
于是,他决定从他手中这支部队做起,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改革落后的兵制。
他通过亲哥哥李瀚章向洋人加急订购3000支洋枪,到货后,于1862年7月首先将其兵营改为洋枪队。
同年9月,李鸿章着手开始营制的改编,将各营之鸟枪队改为洋枪队,改编后的淮军装备为:每营共有洋枪328支,洋枪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71.6%。
1863年初,李鸿章又开始在淮军中建立炮队。
这次,李鸿章专设洋炮队,独立于步兵,成为中国最早的独立炮兵。
到6月间,淮军每营都有劈山炮40尊,炮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26.2%。
这一改革使淮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
到1877年,淮军炮营,已成为可以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炮兵部队。
李鸿章不仅注意到了武器装备的更新,而且还强化训练,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李鸿章用新式战法训练军队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雇外国军官担任教练顾问。
二是拨军队由外国军官训练。
原先土里土气、没有文化、农民出身、不懂得如何使用洋枪和洋炮的士兵在李鸿章的手下训练,都学到了新技能,提高了战斗力。
三、四大军工企业—近代中国军事装备生产地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为改变清军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状况,李鸿章创办了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中的前三个。
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开花炮、田鸡炮和一些仿制的洋枪,这些枪炮被用于对付捻军,威力十分强大。
江南制造局的名称历经几次变更,1953年的时候,更名为江南造船厂。
作为一家百年老厂,江南造船厂造船逾千艘。
新中国成立后,船厂更是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东风”号,第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2号和首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第一个代表中国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国际著名品牌“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第一艘液化气运输船……船厂还开发建造出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船舶,成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排头兵。
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一个拥有机器厂、熟铁厂、翻砂厂、木工厂、火箭厂、火药厂、水雷厂等工厂,数千工人,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的大型军工企业,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工厂其主要产品有枪、炮、弹药、火药、水雷等。
天津机器局是清政府创办的以生产弹药为主的北方最大的兵工厂。
该局分为东、西两局,东局设城东贾家沽,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
西局设城南海光寺,以制造军用器具、开花子弹及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
东、西两局所产军火除供应本省淮练各军、兵轮、炮船外,还按时拨给吉林、奉天、察哈尔、热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陆淮军。
此外,东局还附设有水师、水雷、电报学堂。
这些军工企业生产了大量的近代化武器:洋枪洋炮和铁甲轮船。
在当时,近代火器和轮船的使用改善了清朝的军事装备,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依然发挥着余热,留下了光辉的历史功绩。
清朝的新式陆军在装备上并不落后。
以武卫军中装备最精良的聂士成武毅军为例。
这支13000人的部队,拥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径的后装单发和连发毛瑟枪1万支、7.9毫米口径的后发毛瑟枪200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万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骑枪1400支,还有军官用6轮连发左轮手枪和少量的温彻斯特、哈齐开斯等步枪与骑枪。
此外,武毅军还有7.9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2挺,75毫米口径的12磅克虏伯炮16门、60毫米口径的7磅后装炮32门、57毫米口径的6磅格鲁森速射炮32门,这些炮每分钟都可以发射10发以上的炮弹。
另外还装备了37毫米口径的2磅克虏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径的20磅后装炮等。
这些火炮发射的开花弹、子母弹、葡萄弹、实心钢弹等,可以分别摧毁城墙和炮台工事、击杀密集进攻之敌、杀伤敌冲锋散兵、击穿敌舰钢甲等。
如此精良的装备,比起八国联军任何一支都毫不逊色。
这得益于洋务运动。
四、北洋水师—近代中国最强大海军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
他虽然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注和提出海防思想的人,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
在中国近代,李鸿章之前的前辈提出的海防思想,重点在改善水师与岸炮的质量上,从李鸿章起,海防思想的重点是将海防提升到战略位置,并且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上面。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它从创办到1895年全军覆没,一直归李鸿章管辖,是李鸿章经营最久、费用最多、也最为得意的一项重要洋务事业。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中国清代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
从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托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从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8艘蚊炮船用于守口,另又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其后由于发现赫德所定购的军舰质量低劣,李鸿章由此转向德国订造军舰。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政府鉴于形势紧迫急令李鸿章从速购买铁甲舰,李鸿章派江南制造局徐建寅和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在欧洲各国访问,最后选定在德国伏尔铿(Vulkan)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为保证造舰的质量,李鸿章特派曾留学英、法的刘步蟾、魏翰、陈兆翱、郑清濂驻厂监造,凡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返工,并派管轮学生陆麟清带领工匠领头黄带、林祥光、陈和庆等10人驻厂随同练习,期于船成学亦成。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南北洋会操时停在旅顺东澳内外的南北洋军舰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次年,日军发动威海卫战役,遭到陆上和水上四面包围的北洋水师,终因猝不及防而全军覆没于山东半岛。
五、北洋水师学堂—近代中国北方第一所海军学校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要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必须从人才的培养入手。
于是他提出两种途径: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二是建立新式军校。
北洋水师学堂,是中国北方第一所海军学校。
北洋水师学堂被推崇为“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
它采用西方先进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培养出大批有影响的军事人才。
在此毕业的学生很多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不少人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有的成为后世名人。
如现代女作家冰心之父谢葆璋、民国总统黎元洪,人们熟知的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当年也就读于天津水师学堂。
学堂的设备非常先进,“堂室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
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
另有观星台一座,以备学习天文者登高测望,可谓别开生面矣。
”这样的办学条件在当时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
因为创建该校的初衷是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海军输送人才,所以对于挑选入校学生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必须是“良家子弟,自十三岁以上,十七岁以下,已经读书数年,读过两三经,能作小讲半篇,或全篇者”方可“准取”。
从初试、复试直到录取期间,层层考核,关关把控,难度极大,经过这样层层筛选而能够留下来的学生想必也是十分优秀的。
学堂学制为5年,为给北洋水师培养海军人才,储备技术力量,学科主设驾驶和管轮两科,即轮船驾驶和轮机管理。
学堂有中外籍教习授课,英文是主科,开设的课程有地理、代数、几何、水学、热学、天文学、气候学、绘图、测量及枪炮操演、鱼雷、机械仪器使用等。
提到北洋水师学堂就不能不提严复。
严复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五年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
1877年他被派往英国保穆士德大学,不久转入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海军专业。
1879年毕业回国后,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28岁的严复被李鸿章看中调到天津,在新创办的海军学校——北洋水师学堂任职。
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
任总领校务职位时的严复大力主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军事方法,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因此将自己在格林尼茨海军大学中学到的有关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使“堂中所授繁难诸学,多为从前闽厂驾驶学堂所未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