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
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出现促使他的忧患意识复苏的因素,诗人便又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上,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成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诗人的这座暂时安居的茅屋就这样被呼号着的秋风揭破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可以看出诗人心底宽厚。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经历战乱的年代,饱经忧患,历尽艰辛,诗人百感交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忘却了自我,而想到的是别人的痛苦,进而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既是自己快死了也是如此,正如其逝世前所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中,亦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在诗人病重之时仍以国家兴亡,人民生活为念。
这正是诗人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其次,仁爱精神、恻隐之心: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诗多表现对生命的怜悯,也许是其生活经历有着强烈的苦难色彩,与广大人民一起饱尝着世间的苦难吧,所以杜甫诗歌中无处不散发着仁爱思想。
如其诗“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正是自己的写照。
其仁爱的情韵在杜诗中也充分体现,而少“纲”的生硬。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是杜甫为数不多的清丽之作,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如果意象给我的感觉是鲜花盛开,则意境给人的感觉就是明媚的春天。
该诗给人的意境就是一个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的春天,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春天。
诗中的景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无一字写情,而饱含深情,使人沉浸在一个明媚秀丽、欣欣向荣的自然风光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该诗的意境凄清而美好,饱含着诗人的期待与渴望。
诗人想象着家中的情形,一个宁静美好而又深情期待的月夜。
此诗借妻子独看来表现诗人对妻子强烈思念以及对儿女的无限怜爱。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妻子美好的形象在杜甫的心中犹然而生,则表现了对妻子的尊敬与思念,又含有愧疚的心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此诗将生活的辛酸和友情的美好深刻表现。
在一个漆黑的雨夜,流离的诗人造访了一位久别的老友,从这个叫卫八的处士的“惊呼”中,诗人感受到了朋友的惊喜与热情,温暖了诗人有些凄凉的心情。
从“怡然敬父执,”到“感子故意长。
”一连串的动作语言中使诗人感受到一个热情友好的雨夜,层次分明,气氛温馨美好,使有些辛酸的旅程得到了一份安慰,于是,两位老友共同嗟叹生命的流逝,感伤世事的无常。
第三,忠恕之道: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难以迁移,如葵藿之向阳,磁针之向南。
杜诗后期诗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体现在忧国立场与忧民的情感上。
对他而言,这一思想又多是出自于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
如他所云:“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西阁曝日》)”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实质上也就是一种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心的人格意识。
其《夔府书怀四十韵》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诗中他回顾了失宠于肃宗,感恨“病隔君臣议,惭纡德泽私”,又指出自己虽身沦江湖,但思相想仍是牵系国家安危。
诗中所表现的忧心至深至切。
如“凶兵铸农器,讲殿癖书帷。
庙算高难测,天忧实在此”,他看出了战乱初定,危机仍存。
而执政者元载、王缙之流仅以佞佛求侥幸,妄论罢兵。
这才是天忧所在。
又言:“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
恐乘均赋敛,不似问苍夷。
”他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而朝廷仍要一味收刮民力,不问百姓死活,这正是最大的社会悲剧。
因此,他才有如此的悲叹:“豺构哀登楚,麟伤泣象尼”。
其忧世之心已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也超越了对一姓一君的恩怨。
然而,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所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
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
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怨”,还有愤怒,还有无奈,然而它与其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杜甫一生以他的儒家身份而自豪,以儒学之“仁”为立身之本。
这使他得作为“诗圣”,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成为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诗风格,也同样标志着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垂范于后代作家。
杜诗中的儒家精神在后世影响极大,其意义已超出了诗歌史的范畴。
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
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
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
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
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1,本文采用杜甫诗文皆以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等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杜甫诗选译》为主,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0年第一版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杜甫《绝句》4,杜甫《赠卫八处士》5,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杜甫《兵车行》7,杜甫《秦州杂诗》8,杜甫《遣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