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州历史名人

冀州历史名人

冀州历史名人1董仲舒(思想家政治家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广川人(今河北衡水)。

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哲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次大议,命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了一个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2孙敬(头悬梁)字文宝。

汉代信都(今冀州市)人,“头悬梁”的典故即出自孙敬。

《太平御览》载:其“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孙敬苦读常常通宵达旦,为消除困意,系发于屋顶,若低头欲睡,拽其发而警示。

孙敬凭借其独得的“悬梁”精神苦学,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当时的知名大儒。

后人对孙敬悬梁苦读的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揉为“悬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

《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

3刘秀(汉光武帝前6——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襄阳西南)人,西汉时远支皇族。

绿林起义军的重要成员。

更使二年(公元24年),时任大司马的刘秀奉旨巡历河北。

当时,邯郸王郎得势,追剿刘秀。

刘秀逃至信都(今冀州市),玉信都太守任光会合。

信都等地遂成为刘秀的起兵根据地。

冀州市境内的吉会台,逍遥村相传都为刘秀当年所到之地,地名也都据此而来,至今仍流传着刘秀的传说。

刘秀镇压了铜马起义军后,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

后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废止地方更没制,兴修水利,裁并四百余县,精简官吏,并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掌握军权的都尉,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他统治的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时期。

4邳彤(药王)信都人,能文善武,东汉名医,汉光武帝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后又改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

汉韩明帝刘庄即位后,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称“云台二十八将”,邳彤为二十八将之一。

据史料记载,邳彤在平定王郎后曾任曲阳郡太守。

他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而且精通药理和医术,重视药业,受到当地人民赞颂。

传说邳彤医术精湛,经常扮作串乡医生给人治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

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县)南关,墓地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

宋朝时祁州人将邳彤尊为“药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药王庙”。

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5袁绍(冀州侯153——202)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

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

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

董卓专权,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渤海太守。

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

董卓不久被杀。

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

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

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

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大势力。

6释道安(312——385)东晋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高僧。

道安出生于扶柳县(今冀州市小寨乡扶柳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原姓魏,自称释道安。

道安为弘扬佛教做出极大贡献,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佛经翻译和佛教著述。

道安共有佛教著述60多种。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质量比较低。

道安亲自主持,与西域等地名僧诠定文字、详核文音,并为译成的佛经作序言,提高了佛经的翻译质量。

道安曾撰《综理众经目录》,对当时流行的诸经译本一一详考。

二、制定僧徒教规教义。

道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得到佛学界认同,从此出家人自称“释子”。

他还为僧侣制定了仪规戒律,天下僧侣的行为得以统一,宗教组织得到规范。

三、创立“本无宗”佛学学派。

道安融合禅学和般若学两大学说的精华,主张“以无为本”,开创了新学派——“本无宗”,这是我国在佛学上创立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7冯太后(442~490)北魏文成帝皇后,长乐信都(今冀州市)人。

生于长安。

太和元年(477)至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谥文明。

和平六年(465)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太后执政,定策诛杀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

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证后诛除太后内宠。

黄兴五年(471)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魏孝文帝元宏),自己仍过问大政。

承明元年(476)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

她聪明果断,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

冯太后支持制定的三长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三者配合执行为孝文帝迁洛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

8刘焯(天文学家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

刘焯自幼聪慧,并与河间刘炫友善,两人一起向信都郡刘轨思学习《诗经》,向广平郭懋常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仪礼》,后又在武强的大儒刘智海家苦读十年,遂成知名学者,出任州博士,同刘炫并称“二刘”。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

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是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

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得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

“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

《皇极历》推定的每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

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徳历》被推为古代历之一。

9尉迟恭(唐代名将公元585——658年)唐朝名将,朔州善阳(今山东朔州市)人。

初为隋朝散大夫,隋亡归刘武周,后降唐。

曾参加击败王世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的战争。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参加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历任右一府统军、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

以武勇善称于世,史称“每单骑入敌阵,贼矛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矛,还以刺之,出入重围,往返无碍。

”尉迟恭从唐太宗征高丽,任左一马军总管。

据传,途中经过冀州市去世,葬于冀州市南尉迟村,并立有“尉迟公之墓”石碑一块,现已损毁。

后人以此名村名。

南尉迟村北为北尉迟。

10宋迈伦(三皇炮锤1809——1893)名彦超,字迈伦,清朝中叶著名的爱国武术家,人称“神拳宋老迈”,冀州(今冀州市漳淮乡赵家庄村)人。

其父宋奇策曾任清朝大学士。

迈伦自幼聪慧,“凡有所习,无不过人,有投笔从戎之志。

”他酷爱武术,自9岁开始练习武术,学过多门拳法,技艺渐精,20岁便中了武秀才。

为了提高武技,他四处求教,广拜名师,30岁时在峨眉山巧遇三皇炮锤大师“巧玲真人”,并拜巧玲真人为师,学习三皇炮锤拳和赵家(汉代赵云)大奇枪。

迈伦跟随乔翁习武数年,深得乔翁赏识,师徒二人情同父子,乔翁将三皇炮锤之妙、赵家大枪之绝及平生所学尽传于迈伦。

乔翁去世后,迈伦闭门谢客,三年苦练,深研拳理,集各家精华,终于创出了三皇炮锤拳独特的技法“夫子三拱手”,此法出手二,三招即见胜负,甚为奇特,并使三皇炮锤成为练拳、练气、技击三位一体、气功合一、刚柔相济的优秀拳种,俗称宋派三皇炮锤。

11胡宗照(书法家1884——1942)字峰荪,笔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庄村)人。

近代著名书法家。

胡宗照的书法刚柔相济,内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朴美观,又神气活现,余韵无穷,在书法界颇有影响,艺术大师齐白石认为胡是当时北方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并为他精心刻制印章。

胡先后应邀为天津“五和线店”、“交通旅馆”、“宝丰饭店”、“华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门大街的一些商号书写牌匾,为河北省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学、冀县县立高等学校书写校名。

胡所写的条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画店里奉为上品,内地富贾和外国客商均以高价求购,人们将他的字画视为珍宝。

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于北京,他的书法著述、所藏之诗书字画在历次运动中先后丢失。

12李子鸣(八卦名师1900——1995)八卦掌第三代传人,人称“武杰”,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镇桃李村)人。

李子鸣7岁开始向附近拳师学艺,打下了良好的武功基础。

1921年董海川的亲传弟子梁振国在十四中学任武术教练,李子鸣慕名拜师于门下,跟随梁振国学习八卦掌。

他聪慧勤学,受师青睐,深得八卦掌之精髓。

自此他演武不废,扎实苦练,成为八卦掌第三代高手之一。

为将八卦掌发扬光大,李子鸣整理编纂了《八卦掌悟通》、《董海川转掌及图解》、《梁振国八卦掌》等书。

李子鸣桃李满园,弟子遍及全国各地,日本、新加坡、美国、挪威、奥地利、新西兰等国也有他的门生。

李子鸣曾应聘为中国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武协名誉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