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徭使与秦帝国统治:以简牍资料为中心的探讨

徭使与秦帝国统治:以简牍资料为中心的探讨

徭使与秦帝国统治:以简牍资料为中心的探讨作者:沈刚来源:《社会科学》2019年第05期摘要:秦代公务差旅称为徭使,法律制度中规定了徭使的走行时间、住宿地点、口粮标准等。

秦代质日类简牍显示徭使是地方吏员日常工作之一,他们每年约有十分之一的时间徭使在外,里耶秦简显示县署中有近一半的官员处于徭使状态。

徭使的目的地多在本郡范围或都城咸阳。

徭使是秦代国家行政的重要环节,主要作用是处理文书行政无法解决的具体政务,如校勘律令、地图,处理刑狱等。

同时也是了解地方情况,加强社会控制的手段。

徭使不仅是日常行政运转的需要,也显示了集权体制的权威。

郡县制度为徭使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秦简;徭使;统治中图分类号: 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5-0145-09作者简介:沈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吉林长春130012)秦汉王朝如何通过制度运作来保证新生的中央集权制度运转和存续,是秦汉制度史研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官员日常出差与公务旅行是其中重要一面。

秦汉地方行政文书简牍的陆续公布,相关材料渐渐丰富,学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①。

但先前出土文书以汉代为多,故考察重心还是偏重汉代。

近几年新出土并刊布的秦简不断增多,关于这方面的材料随之增加,由此也能显示出秦代公务差旅的一些方面。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有这样一条律文:廿六年正月丙申以来,新地为官未盈六岁节(即)有反盗,若有敬(警),其吏自佐史以上去(徭)使私谒之它郡县官,事已行,皆以彼(被)陈(阵)去敌律论之。

吏遣许者,与同辠。

以反盗敬(警)事故∟,(徭)使不用此令②。

整理者认为“徭使”,“指公干出差”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第75页。

陈松长在此之前也曾指出“徭”并非全指力役,也有各级官吏出公差的意思。

参见陈松长《秦汉时期的“繇”与“繇使”》,《湖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此外孙闻博、王彦辉、朱德贵等在讨论秦汉徭役制度时也注意到和徭役不同的“吏繇”及其性质,但皆未做进一步的讨论。

分别参见孙闻博《秦及汉初“徭”的内涵与组织管理——兼论“月为更卒”的性质》,《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5期;王彦辉:《秦汉徭戍制度补论——兼与杨振红、广濑薰雄商榷》,《史学月刊》2015年第10期;朱德贵:《岳麓秦简所见“徭”制问题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佐史是国家编制员额中最低级的吏员,所谓“新地为官”之“官”为所有吏员的统称,因此公干出差是所有吏员的义务。

地方基层官吏徭使是秦代国家行政的一种常态,比如刘邦作为亭长就“常繇咸阳”;陈胜、吴广谪戍渔阳时,也有“将尉”。

这里的“尉”将“谪卒”和刘邦“徭长安”一样,都是《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的徭使。

不过,作为专门行政术语的“徭使”未见于传世的秦代文献,所见例证也只有寥寥几条。

秦简牍中的相关记述较为丰富,本文试以此为基础,勾勒出秦代地方官吏徭使的一般图景。

一、秦代徭使的制度规定徭使是秦代国家处理政务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行政效率和效果,因而对此有一套制度加以约束。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走行时间的规定:《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会狱治,诣所县官属所执法,即亟遣,为质日,署行日,日行六十里。

”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页。

这里日行六十里是因执行和治狱相关的公务,其标准是每日六十里。

这一标准和其它需要走行的事务比较起来并不高。

比如“●(徭)律曰:委输传送,重车负日行六十里,空车八十里,徒行百里”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第150页。

传送物资时,负重情形下和上述吏員公务出行的标准一样,如果是徒步则为一百里。

这种差距,可能与行役者的身份、地位、任务有关。

比如“【●】令曰:吏岁归休卌日,险道日行八十里,昜〈易〉道百里。

诸吏毋乘车者,日行八十里,之官行五十里∟”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第112页。

吏如果休归故里,要求每日行走里程较远,而到官府办事则要求较低整理者认为“之官”是“指从故乡赶回官署”,但放到原文对往返行程的要求为何有这样的差距,比较费解,我们还是将其作为两个不相干的事情看待。

并且很可能是指徒步,因为秦律中有“御史言,令覆狱乘恒马者,日行八十里∟。

请,许”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第198页。

既然规定乘马八十里,那么每天六十里就是步行了。

此外,亦有乘轺车:●今视故狱:廿(二十)一年五月丁未,御史窣诣士五(伍)去疾、号曰:载铜。

●去疾、号曰:号乘轺之醴阳,与去疾买铜冗募乐一男子所,载欲买(卖)。

得。

它如窣。

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

但对于乘轺车的里程规定不见于记载,或许与执行临时特殊的任务有关,并非徭使出行的常态。

徭使是为政府服务的公务出差,因此其食宿皆由国家负责。

就饮食而言,其具体要求是:饮食皆由派出机构负责,但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处置方式,这在里耶秦简续食类简牍中反映得比较清楚:元年七月庚子朔丁未,仓守阳敢言之:狱佐辨、平、士吏贺具狱,县官Ⅰ食尽甲寅,谒告过所县乡以次续食。

雨留不能投宿赍。

Ⅱ来复传。

零阳田能自食。

当腾期丗日。

敢言之。

/七月戊申,零阳Ⅲ龏移过所县乡。

/齮手。

/七月庚子朔癸亥,迁陵守丞固告仓啬夫:Ⅳ以律令从事。

/嘉手。

Ⅴ5-1迁陵食辨、平尽己巳旦□□□□迁陵。

Ⅰ七月癸亥旦,士五(伍)臂以来。

/嘉发。

Ⅱ5-1背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丗五年二月庚申朔戊寅,仓□择敢言之:隶□为狱行辟Ⅰ书彭阳,食尽二月,谒告过所县乡以次牍(续)食。

节(即)不Ⅱ能投宿赍。

迁陵田能自食。

未入官县乡,当成齍,Ⅲ以律令成齍。

来复传。

敢言之。

Ⅳ 8-169+8-233+8-407+8-416+8-1185择手。

8-169背+8-233背+8-407背+8-416背+8-1185背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102页。

丗五年三月庚寅朔辛亥,仓衔敢言之:疏书吏、徒上事尉府Ⅰ者牍北(背),食皆尽三月,迁陵田能自食。

谒告过所县,以县乡次续Ⅱ食如律。

雨留不能投宿赍。

当腾腾。

来复传。

敢言之。

Ⅲ8-1517令佐温。

Ⅰ更戍士五城父阳翟执。

Ⅱ更戍士五城父西中痤。

Ⅲ手。

Ⅳ8-1517背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344-345页。

这三枚续食简的共同点是:某一机构(主要是县廷)派吏员出行,因雨天滞留,请求沿途供应口粮。

这些吏员在出行前,要携带一部分口粮,一般为七到十天5-1为7天,8-169+8-233+8-407+8-416+8-1185为10天,8-1517为9天。

赵晓军先生根据《墨子·杂守》篇的记载推算,当时士卒每天口粮最高标准为10升,折合今1.5公斤赵晓军:《先秦两汉度量衡制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9-110页。

,这在秦律中能够找到直接的例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传食律》:“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

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

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释文注释修订本(壹、贰)·睡虎地秦墓简牍》,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御史卒人使者”就是监郡御史的徭使者,他们每餐半斗,其随从在口粮种类和数量上形成相应的等差。

照此数量,在一次出差过程中,最多携带15公斤口粮,若加上公文简牍等,这应该是其长途旅行可以携带行李重量的极值。

如果因变故,超出这样的数量,那么就需要途经县道提供口粮,但强调“田能自食”,表示派出的县能够补偿到续食消耗,最后大概可在不同县之间及时销账。

秦是统一的帝国,体制上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使得县际之间的结算成为可能。

秦律中有一条关于处理放牧过程中死掉牲口的律文:“将牧公马牛,马【牛】死者,亟谒死所县,县亟诊而入之,其入之其弗亟而令败者,令以其未败直(值)赏(偿)之。

”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释文注释修订本(壹、贰)·睡虎地秦墓简牍》,第52页。

这种经济结算方式,可以作为续食简的一个旁证。

遍布帝国交通线上的邮传系统是徭使者落脚之处。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田律曰:侍邮、门,期足以给乘传晦行求烛者,邮具二席及斧、斤、凿、锥、刀、罋、,置梗(绠)井旁∟,吏有县官事使而无仆者,邮为饬,有仆,叚(假)之器,勿为饬,皆给水酱(浆)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第104页。

整理者说:“侍邮、门:,麻杆。

邮,传递文书的驿站。

门,门亭,负责地方治安的机构,亦承担某县边远或治安欠佳地区的文书传递工作。

”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第163页。

把邮、门解释成承担文书传递工作,并不完整,文中“吏有县官事”除了传递文书工作以外,还包括公务外出,也就是“徭使”。

这段话总体是说官吏行徭落脚处要根据是否带仆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给养,但其中不包含口粮。

这一点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也有可以印证的令文:●令曰:诸乘传、乘马、倳(使)马倳(使)及覆狱行县官,留过十日者,皆勿食县官,以其传稟米,叚(假)鬻甗炊之,其【有】走、仆、司御偕者,令自炊。

其毋(无)走、仆、司御者,县官叚(假)人为炊而皆勿给薪采。

它如前令。

·内史仓曹令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第183页。

但整理者认为“门亭”承担部分驿站的功能在秦简中则有相应的例证。

《里耶秦简》有:尉敬敢再(拜)谒丞公:校长宽以迁陵船徙卒史Ⅰ【酉阳,酉阳】□□【船】□元(沅)陵,宽以船属酉阳校长徐。

今司空Ⅱ□□□□□□丞公令吏徒往取之,及以书告酉阳令Ⅲ来归之。

盗贼事急,敬已遣宽与校长囚吾追求盗Ⅳ 8-167+8-194+8-472+8-1011发田官不得者。

敢再(拜)谒之。

8-167背+8-194背+8-472背+8-1011背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101页。

卒史是郡之属吏,他由两县的校长护送在迁陵和酉阳之间水路走行。

校长是亭吏,他护送郡吏,可能因该地是新开拓地区,还未完全置于政府掌控之下,无法保障出行官员的安全。

因此门亭不仅要负责为行旅官员提供食宿保障,甚至还有护送的义务,毕竟亭的主要职责在于治安而非迎送,所以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捕盗律曰:……·求盗勿令送逆为它,令送逆为它事者,赀二甲。

”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释文注释修订本(壹、贰)·睡虎地秦墓简牍》,第176页。

求盗不能“送逆”,反过来说,也只有亭长、校长才有此职责,进一步说明负责迎送并非亭的主要功能。

此外,传舍也是官吏徭使的休憩处,在出土文献中也有体现:丗年十月辛亥,启陵乡守高Ⅰ受司空仗城旦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