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室内与家具设计史
宫殿庙宇的平面形式比民 宅复杂。陕西凤翔马家庄秦故 都曾发现春秋秦国的宗庙建筑 群,太祖庙平面就是凹形的。
2. 内部空间组织
住宅中已有“一堂二内”
春
的雏形。所谓“堂”系指前部
秋
的半敞空间,应为住宅中的公 共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厅;所
时
谓“内”,系指其后的私用部
期
分,相当于现在的卧室。可见, 住宅的功能分区问题已经开始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繁荣,促进建筑的发展。诸侯割 据,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上。大小诸侯争建自己的 国度和城廓,仅齐国就建有大小城池72座。城池规模不 一,规划也不完全合乎西周之制,以致孔子发出广“礼 崩乐坏” 感慨。现已发现的城址其中最大的是齐城,周 长为14258m。
有城则有宫、室、苑、台、榭。此时之宫殿,大多 为高台建筑,重要的均布置在中轴上。
春秋战国时代,建筑技术又有新发展。斗拱的应用 更普遍,建筑装饰更华美,土坯墙和版筑墙的技术更成 熟,宫殿建筑的屋顶几乎全用瓦,各城址均发现大量板 瓦、筒瓦、瓦当、瓦钉和印纹瓦。
园囿观念早已形成,周文王造灵台、灵沼、灵圃, 在我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至春秋战国,社会生 活和思想文化与西周时已大不同,“天道远,人道 迩”(《左传·昭公十八年》),娱神向娱人的转化更彻底, 园林建筑已具更多的世俗性。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
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 高数米至十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
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土台,面积为75m*75m, 高7m多,高台上的木构架建筑已不存在。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 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梲 ”(斗上画山,梁上 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镯、 刻得到初步地解决。
国
功能更加复杂的宫殿和庙
宗
宇,也是本着公开和私密部分 相分离,即内外有别的精神组
庙
织的。以凤翔马家序秦庙的太
遗
祖庙为例:
址
包括祭祀、燕射、接神、藏洮、平
藏弓等部分,分区合理
面
3.内外空间的关联
春秋战国时,回廊和庭院 式布局已经很普遍,高台建筑 和园囿兴盛起来,这固然有使 用上的和观念上的需要,也反 映了人们对内外空间的关系有 着深刻地理解。
第三节 装饰与装修
春秋战国继承了前代的建筑技术,但在 砖瓦及木结构装修上有新的发展。战国晚期, 河南已有空心砖墓室,这是木椁墓逐渐向后 期小砖墓的过渡,到西汉时代,空心砖墓室 就特别盛行了。
随着制砖、制瓦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 专门用于铺地的花纹砖,有双龙、回纹、蝉 纹等纹饰。
木结构的装修装饰逐渐丰富。贵族士大大 的宫室“丹楹刻桷”、“山节藻棁”、“设 色施章”、“美轮美奂”极尽彩绘装修之能 事。“楹”是柱子,按《礼记》规定,“楹, 天子丹,诸侯黝,大大苍,士黈”,存在严 格的等级的。 “山节藻棁”见于《礼记》, 指斗拱等处的装饰。“节”即柱头斗拱, “棁”是指梁上面的瓜柱。孔疏说“藻棁者, 渭画梁上短住为藻文也,此是天子庙饰”。 可知此时的彩饰不仅是简单的平涂,很有可 能是彩画。
中国室内设计史
❖ 1、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原始社会——
❖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史经历了两个转折、三个
高峰期
春秋战国
两次重要转折
魏晋南北朝时
三个高峰期
隋唐五代
中国室内设计史
❖ 2、中国近代室内设计(1840——1949) 中国近代室内设计的重要特点是,中式风格的发展 与延续,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萌芽即西风渐进。
❖ 3、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迅速发展(1949年至今) 室内设计专业的独立,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飞速发 展,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室内设计风格所 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 下的绿色生态设计,将成为21世纪中国室内设计探 索与追求的方向。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前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此时的高台建筑中的 “台”,是用夯土分层筑成的。 少数”台”也可能利用原有的 高地。台呈阶梯状,逐层收小, 顶部往往建主要殿堂,有些则 建台榭,成为专供娱乐的场所。
“台”突于地面,是一个有 一定范围的外部空间,与其上 的宫室廊榭相通,互为补充。
在咸阳市发掘的一座高台 建筑遗址,是战国时秦咸阳 宫殿之一。这座60*45m的长 方形夯土台,高6m,高台上 建筑物由殿堂、过厅、居室、 浴室、回廊、仓库等组成, 高低错落,形成一组复杂壮 观的建筑群。其中殿堂为两 层,居室和浴室都设有取暖 的壁炉。
遗址中还发现了具有陶漏 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采用 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 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开 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 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筑 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 法。
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
它虽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 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 复原其当初形制是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 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东西长 达310余米,高约5米;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 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中间三座即王和 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二座夫人 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五座享堂 都是三层夯土台的高台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 层高1米多的台基,体制最崇,从地面算起,总高 可有20米以上。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 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 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 次更加分明。
秦国都城雍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米, 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其中一座宗庙遗址是由门、 堂组成的四合院,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 是祭祀性建筑的识别标帜。
第二节 空间组织
1. 平面形式
春秋战国的建筑平面日趋 多样化。居住建筑就有圆形的、 双圆相套、方形的、矩形的、 亚字形的、回字形的和“一堂 二内”的。
出土的《兆域图》(金银错铜板)
园囿的空间更广阔,使人更加接近大自然。春秋 战国时期,园囿发达也因为受到先秦诸子齐力推进 “天人合一”的观念,孟子把社会组成和秩序看成天 通法则的外化;老子重视“自然”和“无为”;孔子 则把自然山水人格化,把山水的特性与人的德行相比 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造园中,人们不以简单栽植、 泛舟、观鱼、游泳为满足,还力求使园中的空间组织 更加有秩序,更加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