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 来自于印象主义绘画。

1874年(有说1877年),印象主义绘画正式登上美术殿堂。

其艺术特点是追求光和色彩的表现与观赏者平日获得的视觉印象的等同性。

因而在用色方面一反传统绘画的色彩混合,独辟原色点构的视觉混合,故而画面中景物没有明确的线和界,没有精细的体积感和质感。

当时,H?冯赫姆霍尔兹(H .VONHELMHOLTG)所著的《视觉手册》流行市面。

1889年在上述美术思潮的影响下,而立之年的P?H?爱默生将这本专著内所阐述的视觉原理首次引入摄影创作,在自已的《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中提出“视觉有限清晰”的论点,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美” ;进而主张“要使作品看
起来完全不像照片”。

在他这种摄影理论影响下,摄影界里出现了以模仿当时流行的印象派画风的摄影创作。

1890年,英国伦敦柯达公司经理G?戴维森的一次讲座就以《摄影的印象派》为题目,后来摄影史家就将这些仿印象派绘画效果的摄影称之为“印象派摄影”。

同年(一说是1893年)H?P?罗宾逊组织推出首届《印象派摄影展览》,这一年法国也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摄影展》。

1893年英国画意摄影组织“连环会” 举办名叫“连环会摄影沙龙” 的国际摄影展览、1894年法国“巴黎摄影俱乐部”举办的第一届摄影艺术展览正式揭幕、1900年《美国画意摄影新学派作品展》在伦敦与参观者见面。

上述画意摄影展览会中均有印象派摄影作品入选展出。

至此,印象派摄影艺术流派已在摄影艺术发展历史中确立了自已的历史地位。

该摄影流派开始时,用“小孔成象” 获得柔画面效果。

后来由控制“成象” 发展到对感光材料表面加工――用铅笔、画笔、橡皮直接在照片表面上涂抹加工,使照片表面或纹理粗糙,或影像平面化,与炭画相似;有些影像朦胧,影调柔和,恰似烟笼雾罩。

故有评论家认为该流派应该是“画意摄影” 的“别类” 。

这一摄影流派中著名摄影家有R?德马查
(R?DEMACHY)、E?J?斯泰肯(E?J?STEICHEN)、F?H?伊文斯(F?H EVANS)、J?D?约翰斯顿
(J?D?JOHNSTON)H?库恩(H?KUHN)、A?L?库伯恩(A?L?COBURN)。

著名作品有G?戴维森的《葱田》(1890)、R?德马查的《舞台后面》(1897)、E?诺特曼夫人(E?N0RTEMAN)的《在庭院》(1897)、拉克罗亚(LAXROYA)的《扫公园的人》(1900)、普跃(PUYO)
的《风景》(1900)、J?戴德利耶(J?DUDLEY)的《利物普. 印象》(1906)、Y?凯利雷(Y?KEIGHLEY)的《梦幻》(1913)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