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

(1)人工营造坡面水土保持用材林
护坡用材林建议采用以下型式:
a.主要乔木树种行与灌木带的水平带状混交。沿坡面等高线,结合水土保持整地措施,先造成灌木带,带间距4~6m,灌木成活后,经第一次平茬,再在带间栽植乔木树种1~2行,株距2~3m。
b.乔、灌木隔行混交。乔、灌木同时栽植造林,采用乔、灌木行间混交。
(2)据所选定的树种和植物种,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恰当地处理好种间的关系;
(3)林分密度的确定,除应考虑林业上确定林分的一般原则外,还应注意林种的防灾需要和应用树种、植物种的特性。
二、坡面水土保持林
(一)坡面水土保持(或水源涵养)用材林
1.目的
水土流失的山区和丘陵区坡面水土保持林主要配置在:
(1)由于过度放牧、樵采等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山地坡面。
广西:窿缘桉,47.15t/hm2.a
四川:刺槐,22.40t/hm2.a;麻栎,24.5t/hm2.a
黑龙江:短序松江柳,9.76t/hm2.a(干重)
内蒙古:沙棘,6.15t/hm2.a(干重)
(2)萌生能力强
北方:沙棘、紫穗槐、柽柳、沙柳
南方:木荷、红锥、黎蒴、桉树、相思、栎类、桤木
及时平茬,多数可连续经营5-10代以上
山地现有林(包括天然次生林)用材林、林特产品
四、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的技术模式
其技术模式的主要基础是作好各个林种在流域内的水平配置和林种的立体配置。
“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置和形成。
二、水土保持林的功能
(1)生态屏障
(2)林业产业
防护林体系:
根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林种为主体,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片、带、网相结合所形成的综合森林防护体系。
防护林体系的形成
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其自己的特征,各区域、各类型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即使是同一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地带所受到的灾害因子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灾害因子,不同地区的防护林、不同林种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使全区不良生态环境因子得到改善,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有小到大逐步形成区域防护林体系。
(3)造林密度在立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密植,尽量造混交林;灌木北方1.0×1.0m~1.0×1.5m,南方0.5×1.0m。
(4)种植点以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生物量高为原则。
4.经营
薪炭林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经营形式,如薪炭专用林,用材、薪炭结合的块状、带状经营等。
大部分薪炭林采用再生能力强的灌木(如柠条、沙棘、马桑等),同时,也可将一些乔木(如北方的刺槐、白榆,南方的都槲、栎类乔木树种等)以灌木状来经营。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
———————————————————————————————— 作者:
———————————————————————————————— 日期: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
第一节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
一、水土保持林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地位
在山区和丘陵区,不论从水土保持林占地面积和空间,从发挥其控制水土流失,调节河川径流,还是为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形成林业产业进而提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等方面,水土保持林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
水土保持林林种林种的生产性
分水岭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
护坡林用材林、经济林
梯田地坎造林经济林、果树
侵蚀沟道防护林用材林、饲料林、燃料林
护岸护滩林用材林、经济林
石质山地沟道造林用材林
山地护牧林饲料林、燃料林
坡地果园(特用经济作物)经济林、用材林
池塘水库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
山地渠道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
4.生态经济型防护林
在区域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的总目标下,以优化土地利用为基础,以发挥当地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潜力为依据,以防护林为主,与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相结合的科学布局,组成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生物学稳定、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
林种内林分立体配置应强调的问题是:
(1)针对防灾需要和所处立地类型和质量,合理选择树种或植物种;
地貌部位、生产目的。
林种命名:混合命名法。
2.安排林种的原则
总原则:
以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为原则,根据水土流失特点与土地利用方向安排水土保持林林种。
a.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
b.全面规划,长短结合;
c.考虑林种的特性,地形条件,水土流失特点;
d.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护体系与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3.林种的配置技术
五水土保持林的配置
在不同的地形地貌部位上,根据水土流失的形式、强度与产生方式,安排不同结构的林分,使其在平面与空间上形成合理的布局,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1.水土保持林林种
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形式(片、带、块等)配置在水土流失地区不同地形地貌部位上,具有特定防护作用和生产目的的水土保持林。
林种划分的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结合农林间作,乔木或灌木营造纯林。
(二)护坡薪炭林
1.目的、状况和特点
目的: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
状况:农村生活用能源严重短缺
特点:薪炭林营造投资少,见效快,生产周期短;薪炭林作为燃料不污染环境;良好的薪炭林,其水土保持及其它综合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
2.树种选择
(1)生物量高
海南:尾叶桉、马占相思、赤桉、细叶桉、斑皮桉,20-60t/hm2.a
(2)在小流域植被状况恶化的高山远山的水源地区山地坡面。
(3)由于山地道路、水利工程或山区矿山开发而出现的大面积坡面裸露地方。
2.配置特点
水源地区水源涵养用材林的封山育林
在这类山地依托残存的次生林,或草、灌等植物,采用封山育林以达到恢复水源涵养林并形成稳定林分的目的。
封山育林除了政策、管理、保护等措施外,培育技术上主要是林分的密度管理和林分结构的调整等。
(3)热值高
(4)适应性强
3.配置
(1)土地利用规划中,可选择距村庄(居民点)较近,交通便利而又不十分适于用作较高经济利用(如农业、经济林、用材林、草场),或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作为人工营造护坡薪炭林的土地。
(2)规划主要考虑因素:薪柴需求与发展潜力,人口密度与增长率,宜林地面积与森林资源,交通、自然与社会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