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 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 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 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 集约型。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
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 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 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 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 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
报酬
产出的实物量
(实物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价值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 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 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 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 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 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 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 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 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 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 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 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 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 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 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 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 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 济肥力。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 学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 么作物,即用途有关。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 养分的需求(即吸收能力)也不相同。
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农业可以立 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 学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是土地的所谓自 然肥力的要素” 。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
的发展和完善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 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 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 一般生产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 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 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三、“土地报酬递减律”思 想
的发展和完善
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 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 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 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美国经济学 家克拉克(J.B.Clark)在其1900年出版的《财 富的分配》一书中把生产中的要素分为不变类 和可变类,而可变类只是一种(这样便于分析 问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
的发展和完善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 产单位。最先从农业生产单位来研究土地报酬 递减规律的是配第和杜尔阁,后来的斯密、马 尔萨斯都是从部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报酬或肥 力递减规律的。到19世纪末,坎南(E.Cannan) 挖掘出杜尔阁的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克拉克和 马歇尔(A.Marshall)引进生产函数后,才又 把生产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 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 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的发展和完善
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 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 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 思想。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
的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对“报酬递减规律” 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 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19世纪初叶以 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 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学、经济学方面的 条件。及至上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数学家 和经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比较容易理解,即在 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因生产要素和产出 物的单价都是一定的,故价格形态的报 酬也遵循“报酬递减规律”。从人类生 产历史来看,粮食越来越紧张,故其价 格上涨;而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因工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价格形 态的报酬也是递增的。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
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来看,实物形态的报酬符合 “报酬递减规律”。但从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 则符合“报酬递增规律”,即生产率是不断提高 的。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报酬的价值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把劳动力作为变动要 素,一般来讲,其报酬是递增的,而其他(如肥 料)不变资本类的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则是不变 的。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如果工业部门的生产 率比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得快,则农业中变动 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增加的;反之,则是下降的。 至于价值形态的报酬,我们在抽象地分析问题时, 可以采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采用此法,只 有通过价格形态的报酬来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