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文献综述

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关于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前言投资理财不仅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且也是一门很难把握的学问和艺术,投资理财是一门职业,且也是一门槛很高的职业。

投资理财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方式,其目的就是通过资产和负债管理,使其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的闲钱不断的增加,投资理财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而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因此财产性收入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集体财产的权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因此,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促进农民财产积累的明智选择。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对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统计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从2000年的3146.21元上升到2009年的7115.57元,同比增长126%;而作为三大支柱性收入的财产性收入从148.08元上升到167.20元,同比增长仅为12%。

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但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却十分小,增长缓慢,这充分说明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思想淡薄。

随着农村居民的收入和闲钱不断的增加,投资理财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由于农村居民的思想保守,风险承受能力弱及风险控制能力差等原因,他们在选择投资理财时往往会选择波动性小,风险系数小的项目,基本没有资产增值理念,而对于金融市场不稳定造成的资产损失也茫然不知。

所以农村应该加强投资理财教育,转变农村居民单一的投资理财思想,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学习各种投资理财手段,愿意承担一定的金融风险,进行多渠道的投资理财;各大金融机构应积极发展理财代理人及开发适合农民心理,操作简单方便,风险低且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合理进行资产配置等投资理财风险控制措施。

所以我们想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农村居民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损失,让现有资产做到保值和增加,实现“钱生财”的生财之道和长远的投资理财目标。

二、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研究状况2.1、我国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研究现状:王勇(2005)从浙江民间资本发展现状中分析表示:民间借贷总量大小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且主要集中在各县城和农村据调查,全省各地均存在民间借贷现象,但地区间的借贷规模差异很大。

这主要取决于当地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金融环境和当地公众的投资意识等因素。

民间借贷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总量呈上升趋势,借贷主体多元化。

调查表明,民间借贷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不仅包括农民、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而且还涉及到机关干部、私营企业及其职工。

借贷期限以短期流动资金借款为主,借贷形式多样,盈利性借贷不断发展民间借贷形式多样,除传统的企业集资(包括内部集资和内外结合式集资),亲朋好友间的互助会等形式外,近年还出现了多种盈利性借贷方式,发展迅猛。

由此可见浙江民间资本数量可观,借贷活跃。

但是投资失误和投资渠道阻塞不畅,炒房现象依然很严重。

为了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扬,为解决民营企业资金缺乏等目的,稳定经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民间资本是所有金融机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

刘晓晴等(2006)对全国各地农村大学生的有关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农民整体收入低, 非农业收入小于农业收入,年轻家庭比年长者家庭有更多的节余; 农民支出上普遍节衣缩食; 投资品种单一; 融资渠道狭窄; 基建开支、生产资料开支、教育经费支出较大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基本空白等理财特点。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农村居民的收入依然以农业为重,而且资产基本上都是由农业生产积累而成,农民的积蓄基本上都是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生产、教育和医疗等开支。

但除此之外,农村居民仍有结余,由于缺少投资理财的渠道和相应的理财知识和技能,他们只能以储蓄为主进行单一的投资理财。

说民当今我国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相当匮乏,这是农村居民理财困难最重要的原因。

顾卫(2007)对当代农村金融现状分析:从需求总量变化情况看,农村金融需求总量与满足程度呈“剪刀差”变化趋势。

金融供给量远达不到需求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需求变化的同时,没有提供出与金融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从而使这种差距不断扩大。

从需求的结构变化情况看,生活性及生产性的金融需求满足度较高。

农村发展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金融需求增长较快,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种养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大额资金需求强烈,但正规金融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

从典型企业的资金来源变化看,民间融资正逐步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渠道。

他的观点表明当前我国的金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而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服务上、产品的设计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

要发展我国的金融事业,离不开农村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程彩君(2008)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现状表现在(一)理财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人的钱包鼓了起来,家庭资产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投资理财成为了许多居民的当务之急;(二)理财越来越普及。

根据2008 年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六成左右的居民在进行理财活动, 38%的居民会考虑进行投资理财,仅有1%的居民表示今后也不会考虑投资理财。

(三)储蓄依然是居民理财首选。

随着居民对理财产品认知度的加深,基金投资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青睐,基金由于其特有的属性已经有和储蓄分庭抗礼之势,和储蓄相比,它的收益更大,和股票相比,它的风险较小,而如今的股票市场状况十分惨淡,导致居民对股票的投资意愿并不是很高。

所以储蓄仍是居民理财的首选;(四)理财市场的相关法律缺乏规范与统一。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理财市场上的有关法律没有成型,导致理财性质的混沌和经融机构分业监管存在矛盾。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是非常庞大的,是具有可开发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理财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因此金融机构要加强适合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国家应该加强投资理财法律法规的拟定,创造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

吴庆念(2008)在《浙江金融》中说当今农村金融理财现状表现在:(一)农民金融理财观念正在变化,理财需求日渐增长。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增加,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保险等逐渐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民原有的靠储蓄保值增值的理财观念和方式发生了转变。

(二)国内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由于有钱农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国内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尝试性地推出一些适合农民投资的金融理财产品,结果尝到了甜头。

(三)外资银行已经进入我国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当国内的商业银行因为农村市场效益欠佳,不断地关闭农村亏损网点并撒出的时候,一些外资银行却积极地在我国乡镇布点,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四)农村金融理财环境仍然不完善。

从趋势上看,农村金融理财市场潜力很大,但能够深入到城乡的金融机构很少,比如证券公司几乎没有到小城镇或农村去设计或销售金融产品的,导致能为农村金融理财提供服务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

目前在农村金融理财方面也没有主导机构,小城镇和农村市场上的理财机构仍以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及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主,并没有专业人士予以引导或为投资者设计理财规划。

在理财品种上,大多都以保险、基金为主,除此以外,在大中城市可以买到的理财产品在有些小城镇根本不能买到。

农村金融理财市场还因为银行网点有限,受制于人员、环境多方面原因,在服务上不能满足农民更多的理财需求。

王艳清等(2009)对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分析得出当今由于农民传统观念、农村金融市场滞后等原因,农民的理财观念过于单一,家庭收入除了正常合理的消费以外,所拥有的金融产品较少,主要是储蓄这种资产。

在大多数的老百姓眼里,“投资理财=银行=储蓄所”,个人的金融投资给老百姓带来的不外乎就是“利息”,投资理财服务也仅为“存、汇、兑”。

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一说起理财,不外乎把钱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库券”,他们宁愿把钱放在银行,也不愿意拿出来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拿着一点点的利息,把活钱变成了死钱。

目前农民首选的金融资产是银行储蓄,这是因为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种类仍然是很少,虽然证券投资基金的总量在不断上升,集资、入股等方面投资只是针对少数城市居民来说的。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只针对城市居民设计金融理财产品,而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却对金融理财产品知之甚少,享受不到商业银行的“大众化”服务郭俊敏(2010)表示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比重过小有数据显示,在2005 年农民纯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数量甚微,两者之和仅占年人均纯收入的7.2%;即使在2010 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 元。

其中,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为362 元和135 元,仅占7.4%和2.7%。

统计表明,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中的份额还比较小。

(二)增速不稳。

据调查,2001 年至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名义增长率年均9.15%,实际增长率年均6.17%,而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名义增长率年均达到16.44%。

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速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最低的2001年为4.29%,最高的2003 年达29.74%。

(三)取得途径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家庭拥有的财产形式越来越多样,财产性收入来源也更趋多元化。

除利息收入外,房租收入、土地补偿收入等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我国农民收入总体偏低、土地市场化改革滞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等特点,造成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构成依然相对单一。

其中租金、土地出让收入、利息基本占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绝大部分,土地等重要财产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收入差别,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以房屋租金为主,其次是利息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

而对于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民来说,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几乎只有银行储蓄一种方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根本没有财产性收入。

姚永民(2011)针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作了如下分析: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比较低。

虽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每年都有增加,但是拥有绝对数量和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十分的低,没法和发达国家的农民相比;农村居民才产性收入的来源单一。

一般情况下, 能为居民带来财产性收入的财产类别, 主要就是土地、房屋和资金。

土地、房屋本来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财产, 但长期以来产权得不到法律的确认, 没有形成财产性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