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叶继奋

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叶继奋

第31卷第3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1 No.3 2009年6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Jun. 2009 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叶继奋(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随着语文课程理念的更新及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比例的上升,文学教育研究愈来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种种症状,表明我们对文学教育规律的认识缺乏相应的科学理性。

致力于文学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现语文课程终极目标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文学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统一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3﹣0116﹣03《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将实现两者的统一作为本次课改的主要内容。

但事与愿违,“课改”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琴瑟不调,矛盾百出,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同仁忧虑和深思。

如各版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彰显人文主题淡化文体特征,以突出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表现了知识良知对一个时代面临人文价值普遍失落的忧患意识,也反映出对久违的课程终极目标的迫切回归。

但由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位置未能平衡合理摆放,导致两者功能也未能互相渗透和有效转换。

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使语文学科因为失去本质属性而逐渐边缘化。

此外,由于学科评价机制与传统观念惯性的牵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人文”并未真正回归于“人”,很多时候变相为一种道德说教。

实施者只在教学时间与投入上权衡计较,从而形成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

提倡多元解读的本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但由于缺乏对文本深度把握的科学理性,反而造成“过度阐释”。

针对于此,许多同仁向传统教学投去深情回眸,然而,一个世纪来迂回曲折的发展进程表明,语文学科只能在批判和扬弃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别无他路。

语文学科建设既需要人文情怀,也需要科学理性。

在某种情况下,科学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科学理性出发,就需要去除“泛语文”观念,对语文课程中不容忽视的文学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和理性对待。

只要冷静观察,我们会发现以上问题几乎都出现在文学教育领域。

由于文学的本质属性决定,语文学科的人文目标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文学教育,各版课改教材大量增选文学作品也已经说明问题。

因此,研究文学教育的规律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

所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在借鉴康德美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理论命题。

在这一命题中,“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目的”指的是人的需要、意图或行动的目标。

文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指我们认识到了文学教育的内在规律,使教学实践活动自觉遵循和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自觉按照规律制订相应策略,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合目的性”是指由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了文学教育的规律性,在实践中能够按照客观规律达到理想目标的过程。

在这里,“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归属。

研究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

把握文学功能系统的内部规律能有效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目标。

毫无疑问,新教材由于大量选取精美的文学经典而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对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的再现,给读者收稿日期:2008–12–10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2008年度(高校)规划课题(SCG084)。

第3期 叶继奋:文学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117开拓了广阔的人生视野。

由于文学“参照团体”的作用,使读者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和观照自我,引发超越自我的理想。

作品在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培养个体对社会的担当意识、进取意识的同时,还唤醒主体的生命忧患意识、人生孤独意识和悲悯意识,从而给人以完整的精神世界和自由发展空间。

事实上,认识了人文元素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直接地作用于教育对象。

由于文学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决定,在文学的认识、教育、娱乐等整个功能系统中,诸种功能只能假道审美途径才能实现。

即便就道德教育而言,文学摒弃一般说教外在灌输的方式,而通过独特的情感力量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主体提升到历史超越的整体性生存境界,享受到更高层次的道德实现的愉悦。

由于文学的审美特性,它不仅能够通过感性层面达到理性教育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即康德所言“无目的”而“合目的”。

而且由于文学审美必须借助语言媒介和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来实现,因此,人文性与工具性目标的实现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此外,借助“心理距离说”理论研究文学教育的接受心理规律,对于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等现代意识的构建是非常有效的。

掌握审美心理规律,了解学生接受心理,则有助于主体审美心理机制的再造,促成“对话”的有效实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义。

而我们却往往习惯于从文本中去发掘人文,忽视了文本接受过程中蕴含其中的人文因素,这样,必然使人文目标悬搁。

合规律性教育方式本身就闪现着动人的人文色彩。

它不仅保证了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生成,而且使得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在通向心灵的构成中不致于流失殆尽,它使师生在共生共在的教学空间中领略到动人的人文魅力。

因此,文学教育需要研究文学如何从语言符号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并进而确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

研究文学语言、文体等诸种规律并制订相关教学策略,则能直接作用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文学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即文学语言、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及方法;二是精神层面,即审美体验、人文精神、思想认识、审美趣味等。

文学教育的这两个层面既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个方面,同时又为实现这两者的统一提供了最大可能,而我们往往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

“亲近语言”、“对话文本”是课改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应该肯定,与以往的理性解剖和机械训练相比,我们的教育理念进步了不少。

但语言如何亲近?文本如何对话?这其中科学含量很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亲近语言”与“对话文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一个整体,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暂且分为两个方面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对语言训练的重视远胜于文学教育,然而,“少、慢、差、费”的结果却令人沮丧。

这表明,并非所有的语言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来实现。

由于文学创作活动是一个复杂流变的心理过程,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提供的就不是单一的词典语义信息,而是包含着丰富心理活动的审美信息。

由于情感表现的需要,语言符号组合呈现出以不确定、断裂、空白、省略、颠倒等形式出现的无序性。

这些符号间的组织结构特点,使文学语言具有强大的“张力效应”。

只有破译文学语言张力产生的特殊规则,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和指导文学教育实践。

与文本对话,必然涉及到文体规律。

由于我国的语文教育目标长期定位于应用层面,缺乏对文学体裁尤其是现代文体规律的理性认识,在教材体例上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实用文统而概之,即使掌握的知识也十分贫乏,这种现象在今天也未根本改变。

语文学科在知识层面上的断裂,必然引发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目标的提出与目标实现的知识保障缺失之间的矛盾。

由于文本解读失去了相应的理论指导,文学教育的整体目标都将落空。

仅以小说为例。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以独白形式出现的“潜对话”。

叙事模式是作家的言说方式,也是读者与之对话的基本依据。

我们通过对叙事模式的把握来诠释文本。

但叙事学理论几乎不为我们重视,更缺乏实际应用的自觉。

事实上,在丰繁多样的现代小说面前,传统小说的“三要素”理论已经一筹莫展。

如意识流小说以连绵延展瞬118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息变化的思维碎片展示现代人迷离的内部世界,当小说的展开被封闭在主体精神空间,小说主人公仅仅是身份不确定的现代梦呓者时,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都失去了固有的作用,作品主题也已非社会学层面可以阐释。

由此可见,缺乏科学、系统的文体知识,就难以达成有效的文本对话。

综上所述,致力于文学教育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统一,既是文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更是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不容回避,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困难重重。

一是历史沉疴。

西方各国将文学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母语教育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学教育计划,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结构、模式与评价体系,这体现了西方文学教育在技术层面发展所达到的科学性与成熟度。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从清末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设“词章”科始,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改“词章”科为“中国文学”科,历经20世纪50年代中期“汉语”、“文学”分科的坎坷至今,语文学科虽然有一部分为文学作品的教学,但由于缺少文学课程独立意识的觉醒,没有形成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文学教育概念,更缺乏现代课程意义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语文学科浓厚的意识形态和实用理性色彩,使我国的文学教育始终处在依附和边缘状态。

课程理念、教学技术的不成熟等因素阻碍了当下课改的深入。

二是学科间的疏离。

新时期来,我国文学理论大量吸收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成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对正在改革中的文学教育影响不大,学科间甚至十分隔膜。

这除了理论界本身还处在初始阶段外,语文教育界自觉不自觉的拒斥也是主要原因。

我们常听到诸如“中学语文又不是大学文学课”之类的教学评价,它反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学科封闭观念。

而相关理论的阙如是当前课改的瓶颈之一。

因此,语文课程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相关学科知识作为教学资源,重新构建语文教材知识体系,并普及和应用于教学实践。

所幸有关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问题已引起学界关注,并有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率先进行学科体系构建和改革示范。

三是教师知识结构欠缺。

课改以来,新教材实施第一轮基本结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对现代作品解读的不适应性,要求指导的呼声强烈。

近几年,从我们招收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生来看,对文学教育课题的研究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

而各地继续教育课程主要是课改理念更新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文学教育的实际应对性不强。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统一”命题的揭示,表明人类对事物规律与目标实现之间辩证关系的智慧把握。

研究文学教育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统一,意味着人对文学教育规律的自觉把握和自由创造,进而达到以教育主体身心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

它将成为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目标的有力保障,而其本身也因为包涵着科学理性和人文意蕴而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