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陈国强(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257091)[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方面条件或因素的影响如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木质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动力,联想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探索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条件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也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就其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而言,它与各种思维形式存在着种种交叉关系,很难说哪些思维形式是它的具体的纯粹的表现形式。

创造性思维最木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即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又符合思维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过程具有整合性和统一性。

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联想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自接动力,而灵感则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契机。

一、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所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建出新形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

因此,它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而这种新颖、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作为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自然也就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各种发明创造的源泉。

作为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想象分为不同的种类。

从想象的起因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就是有目的、按照一定计划自觉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就是无目的、随便的想象,类似于遐想。

尽管无意想象是随便的想象,然而许多发现、发明,往往产生于无意想象之中。

从想象对创造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通过语言、声音、符号、图像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但它木身不具有创造性,只是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想象不是人们根据现成的描述或引导,而是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是与创造性思维有较强的关联性的想象类型,创造性想象在一切创造活动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很多重大科学发现、发明、就不会出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而后者常常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成分。

在这个意义上,创造性想象可视为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

因此,只有创造性想象渗入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想象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因而,作为一种顶级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高度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是以想象为前提和基础的。

想象通过对思维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下,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对创造发生作用,同时还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克服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

想象能够对感知过的形象进行自由加下,把各种相近甚至相反的在不同的时空的事物、形象连接起来,具有超越性、高度自主性等特点。

作为发散性险思维的一种,想象的内容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是会受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定影响。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的同一情景下或者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情感作用下,都会想象出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的可能是现实生活中遇见过的,或者一是将来可能出现的,甚至从来都没有过的,通过想象人们可以去感觉一些根本没有办法认识的世界。

阿瑞提认为,处在这种情况的人,其体验和表现都与一般常规的不同他说:“一般人早就学会审查自己的想象力,会比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更加注重现实的实际要求。

有创造力的人则不同他会觉得自己处在一种骚动、不安、丧失一切、空虚、无法承受的挫折等状态,除非他用一种或别的什么创造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生活。

”这些话的意思,可以换句话说,想象力一旦达到“非常活跃的或者是强烈的”的程度,创造者几乎是难以自置,因此,必须导入创造性思维,研究出创造成果,才能排解那种内心不安、动荡不已的感受这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是想象力的飙升,从而促进创造思维的明显标志。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

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标新立异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即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

创造性思维的加工前提可以是现有事物,对其进行创新,使“有中生新”,也可以是未有事物,经过创造,产生一种新事物,是“无中生有”,它的加工结果是创新,是一种全新的成果,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或对事物的认识产生新的质的飞跃,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人能从与众不同的新角度提出问题,积极活跃的探索开拓别人没认识或者没有完全认识的新领域,以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用新的途径、方法解决问题,想象出新的形象,思维过程中能独辟蹊径、标新立异、革新首创。

但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是不同的,创造活动是体现在客观环境中的、外显的,因此可以采用一定的客观标准来判断事物是否具有创造性。

而相比之下,思维则是内隐的,是在没有实施的情况下,不能用客观标准来评价。

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创造性思维放在客观大环境中来判别,而应当把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价值放在他自身的相对条件中加以衡量,只要思维对思维者来说是具有创造性的,就应当看作是创造性思维,这无疑对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从创造学的一般意义来讲,思维的标新立异性可以理解为:新,即思维者自身认为是从前所没有,是一种具有全新或创造意义的思维,诸如发明创造甚至幻想之类,毫无疑问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的“新”;异,即思维所针对或反映的对象在时间、空间和深度、广度等方面,是与众不同的,诸如“异想人开”或者有关发展、改革、改造、改进、提高、修订等行为活动,也都无不凝结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理解和把握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对于引导、培养和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符合创造教育的一般要求,而且简明扼要,同时也为我们在实践中判别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及其判断创造性质提供了依据。

使用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改进、加工、革新和创造,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方法,得出新的结论,推进对事物的认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一直把学生的学习或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一种再现传递与求新探究并存的活动,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知识。

三、好奇心——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好奇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常常会导致探究、操作,应付和追求环境刺激行为,能派生出认知内驱力。

凡是科学上重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在人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产生的,凡是那些在科学上卓有见树的顶尖科学家,都是对自然界、对科学原理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浓厚兴趣的人。

诚如爱因斯所言:“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发明创造,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因此,好奇而专注往往会导致新思想的露头,许多伟人的发明创造常常是从一闪念的好奇开始的。

爱因斯坦说过:“当我们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同现实世界中遇到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惊奇,而我们认识的发展就是对这种惊奇的不断摆脱。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增强人们敏锐的感受外界信息,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作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从而开始创新活动。

对于个人来说,好奇心是每个科学家的必备素质,一个缺乏好奇心的科学家是无法在探索未知的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好奇心更是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在它的驱使下,人们就会更加自觉地开动思维的机器,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对未知做出准确的判断,没有了好奇心,那么再独到的见解也只能是浅尝辄止,再重要的科学事实也只能在麻木的人脑前溜过。

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由于他好奇,所以他养成了多疑善问的好习惯,一生之中所发明的东西约有1328种之多,给人类做出了巨人的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也正是因为爱迪生对一切充满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

从更广义的科学研究动机上来考察,科学研究的动力主要就是来自于人类对浩瀚无际的宇宙的好奇心,也正是那些具有好奇心的科学家对宇宙不断地探索,科学也就不断向前发展,科学研究的许多副产物——如电视、电脑、航天等技术也就不断产生,为改善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方便。

四、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而兴趣,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推动”,对“真理”的探求,以及形成的“活动心理倾向”,都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从而促使其“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这样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强烈而高尚的兴趣,往往会使人对学习或工作产生一种乐此不疲、如痴如迷的状态。

人们一旦对某事物或某项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兴致勃勃、锲而不舍地去进行思考或研究。

反之,如果人们对某项学习或工作没有任何兴趣或兴趣不大,他就不可能对它达到入迷的地步,自然也就无法取得对该项工作的创造性成果,兴趣不浓或狭窄不稳定,就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成为创造性活动的绊脚石。

阿瑞提说:“创造者的另一种动机可能是来源于他所具有的非常活跃或者是强烈的想象力,这种情况的形成是出于生物学原因或其他至今还不清楚的原因”其中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探究,但想象力对创造力有益甚至可以成正比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而非常活跃的、强烈的想象力,没有浓厚的兴趣是不可能产生的。

学生正处于受教育阶段,有着积极向上的心理,可塑性很强。

伟人的足迹,英雄的事迹,科学家的成就,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倾慕之心,都可以激发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稳定其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果持之以恒,不断地加以诱发和引导,便会产生持续力,增强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排除物质兴趣、精神兴趣中消极因素的干扰,促进学习上的积极兴趣,并逐渐扩大学习兴趣的范畴,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推进创造性思维的深化和发展。

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习兴趣的培养一般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物总会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兴趣也同样会发生变化,诱发兴趣之后,就要使学习兴趣保持稳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持续发展,有了稳定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对某一事物或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对创造性思维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从而产生一种暴发力,使创造、发明获得良好的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