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效益分析报告*****土地整理中心**年**月*日目录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1.1自然条件1.2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的方法3、经济效益分析4、社会效益分析4.1 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4.2项目区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4.3项目区排水灌溉和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4.4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5、生态效益分析6、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与结论7、附表:附表1:《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增产效益分析表》。
附表2:《新增耕地净效益分析表》附表3:《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新增效益分析表》。
附表4:《项目区开发整理后农产品年产值分析计算表》附表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附表6:《土地开发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农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变化情况表》。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1.1自然条件**************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河与***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东经********,北纬*************。
项目区属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地面平均高程**米(黄海平面标高),西部地面高程**米,略高于东部;项目区属**河流域,**河源于***县,***境内控制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径流均值为***亿立方米,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蕴藏量较大,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于项目区的冲积层内,富水性强。
项目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宜于农业生产发展。
本区无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生产植被主要为水稻和旱地作物,一般利用方式为双季稻,配以种植小麦、豆类、绿肥等。
本区过去易受洪灾影响,经过治理,现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项目区总占地***公顷。
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
水冲沙压区内土壤表层质地为砂土,土壤表层养分低,有机质平均含量**%,沙性重,保肥能力差,通透性好,保蓄性差。
耕地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为轻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克/公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施肥有效性好。
1.2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涉及**********村*****,区位条件优越,**铁路和***高速公路从境边穿过,沿**河堤、**河堤可与***国道***国道相通,对外交通十分方便。
本区用电由陶冲变电所提供,电力供应有保障,电力设施部局合理。
邮电通讯已实现程控化。
项目区内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均耕地***公顷,项目区农业总产值***万元,人均年农业纯收入***元。
项目区内农作物以水稻、油菜和棉花为主。
项目实施前该地区复种指数为**%。
总之,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人均收入较低,属典型农业欠发达地区。
2 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的方法本项目效益分析对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项目经济评价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遵循费用与效益计算对应一致的原则,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以静态分析为主。
3、经济效益分析3.1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项目区耕地面积由***公顷增加到***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原有耕地整理后增产效益、新增耕地效益和省工效益,因项目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和棉花,从种植这三种农作物增加的经济效益作经济效益分析如下:(1)原有耕地增产效益项目区原有耕地面积为***公顷,复种指数为**%,年平均种植水稻***公顷,开发整理前平均每公顷产量***千克,年平均种植油菜**公顷,开发整理前平均每公顷产量***千克,年平均种植棉花**公顷,开发整理前平均每公顷产量**千克。
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得到稳产和增产,水稻每公顷产量提升到**千克,油菜每公顷产量提升到**千克,棉花每公顷产量提升到**千克。
原有耕地增产效益见附表1:《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增产效益分析表》。
(2)新增耕地效益新增耕地增产效益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增耕地产出的效益,二是由于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原有耕地扩大复种指数后增加的效益。
新增耕地增产效益见附表2:《新增耕地净效益分析表》,原有耕地复种指数由**%提高到**%后增加的效益见附表3:《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新增效益分析表》。
(3)省工效益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项目区内田间水利、道路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耕作程度大大提高,每亩耕地每季至少可节省*个工日,扣除机械费用后,每个工日按**元计算,年可增加省工效益:*×*×*×*×*=*******元=**万元。
项目区农产品年生产总值为**万元,净产值为**万元,具体分析计算见附表4:《项目区开发整理后农产品年产值分析计算表》,项目区农产品年增加净产值:*+*+*=**万元,年新增经济效益:**+**=**万元。
(4)工程费用项目运行成本=工程施工年运行费用+管理费+增缴税金,工程施工年运行费用=工程年维修费+工程管理费+工程年运行费工程年维修费按工程施工费的**%计算,工程管理费按工程施工费的*%计算,工程年运行费按原有耕地**元/亩,新增耕地**元/亩计算。
管理费按新增经济效益的*%计算,增缴税金按新增经济效益的*%计算。
工程年维修费=**×*%=**万元工程管理费=****×1%=**万元工程年运行费=(*×*×*+*×*×*)÷*=*万元工程施工年运行费用=*+**+**=**万元管理费=**×*%=*万元增缴税金=*×*%=*万元工程施工年运行费用=*+**+**=*万元。
(5)年新增净产值=年新增经济效益-项目年运行成本=*-*=**万元(6)经济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年新增经济效益为**万元,项目年运行成本为**万元,年新增净产值为**万元。
(7)静态投资回收期:**÷**=*年(8)静态投资收益率:*/**=*%。
3.2开发整理前后居民的经济收入、纯收入的年增长情况(1)开发整理前:居民的年农业经济收入:***万元年农业经济纯收入:***1万元居民的人均年农业经济收入:**÷**×*万元=*元(2)开发整理后:居民的年农业经济收入**万元居民的年农业经济纯收入:*万元居民的年人均农业经济收入:*÷*×*=*万元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区内农民年农业经济收入增加**万元,增长**%,年农业经济纯收入增加**万元,增长**%,人均年农业经济收入增加**元,增长**%。
4、社会效益分析4.1 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公顷,开发整理前有效耕地面积为**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为**公顷,其中水田**公顷,旱地**公顷,菜地**公顷,新增有效耕地面积**公顷,新增有效耕地率为**%。
具体见附表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4.2项目区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区新增有效耕地面积**公顷,项目区内水稻等农产品年总产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大幅提升,各类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见附表6:《土地开发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农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变化情况表》、附表7《桐城市尖刀嘴土地整理复垦项目预期效益分析表》。
4.3项目区排水灌溉和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4.3.1排水灌溉改善情况项目区原排灌沟渠全是土质结构,年久失修,淤塞、弯曲、梗阻现象严重,涵闸、斗门未配套,渠道渗漏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率低,沟与沟之间脱节,排水不畅,农田地下水位高,原利用大沙河内圩渗水作为灌溉水源,由于大沙河河床逐年降低,导渗沟内已基本无渗水,灌溉水源紧缺,旱涝渍害时有发生。
现在在**河**河左岸尖**下游**米处建设灌溉站和穿堤涵箱各**座,正常情况下自流引**河水入圩灌溉,干旱年成提水灌溉。
**河水进入**涵厢后进入排水斗沟南侧和北导渗沟南侧的东西向斗渠然后输向南北向农渠最后入毛渠浇灌农田,自上而下统一配水,分片灌溉,沿途配套建设了渡槽、分水闸、放水口等农田配套建筑物。
项目区西北高东南低,布设斗、农、毛三级排水沟,雨季田间涝水及时排入毛沟汇入农沟最后通过排水斗沟排出项目区。
项目区排涝标准可达到**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出,灌溉保证率达**%。
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全面改善了项目区的排水灌溉条件。
4.3.2 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通过房屋拆迁,拆迁了分布在田块中间的零星村庄,建设了中心村庄,总拆迁面**平方米,(其中楼房**平方米)。
设置**个居民点和**个小学用地。
建设了村庄道路,配套建设了居民用水、供电、排水设施。
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庄、渠等综合治理,项目区随处可见“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优美田园景观,全面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农村居住环境。
4.4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4.4.1项目区土地整理复垦后,耕地总面积增加到**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住宅用地**公顷,占**%;其他农用地**公顷,占**%。
具体见下表(单位:公顷)4.1.2、土地权属调整原则(1)公正、公平,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2)坚持各村位置和土地总面积整理前后基本不变;(3)尊重传统,集中连片,界线清晰;(4)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经营。
4.1.3、土地权属调整具体措施土地整理前,**土地整理中心和**镇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进行调查登记,核实土地的地类、面积、界线和权属。
项目区内土地均属区内各村集体所有,区内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由各农户经营,各农户与村集体签定了承包责任书。
各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坐落、四至、面积、期限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在承包协议书中均有记载。
项目区内土地地类、面积准确,各村、各农户之间的土地权属关系清晰、界限分明。
项目工程完成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整理后土地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并公告。
土地整理后,村与村之间少量不规则的村界、相邻两村的插花地可采用在村界两侧等面积、等质量原则调整,不相邻村的插花地可采用等面积、等质量原则通过各自相邻的村依次调整;农地权属在稳定经营承包权的基础上,按整理前后土地数量质量相当原则进行调整;整理后的新增耕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使用,或承包给土地经营大户,但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
土地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由**镇组织所涉及村、组依上述原则进行。
由于项目区土地都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仅涉及土地数量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