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五、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征与培养
中学生的创造力的特点: (1)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 但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趋势,13岁 (初一)和17岁(高二)表现出两个下降期; (2)小学生的创造力还带有更多地幻想性的特征,而中 学生的创造力则更多地带有现实性特征,他们的创造性思 维和创造性想象多是从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出来的; (3)中学生的创造性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他们 常常能够主动地提出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4)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已经表现为“以发散性思维为主,发散性思维 与聚合性思维协调发展”的特征,此外,思维的独立性、 批判性、独创性、深刻性等品质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体育锻炼 1.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展 2.加强体育锻炼增进肌肉和体力的发展 3.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心肺功能的发展 4.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 (二)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三)保证睡眠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开展青春期性生理知识教育
(二)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思维的敏捷 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 方面入手。
(三)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中学生的想象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有研究认为,14~17岁是中学生想象力发 展的顶峰期。中学生有意想象能力发展更强,创 造性想象能力更加丰富,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 实,想象更富有逻辑性。中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 确立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围绕目的去展开想象。 想象的创造性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性想象日益占 据优势地位。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生 的想象逐渐摆脱具体性、虚构性,变得更符合逻 辑性,更接近现实。具体培养措施可参阅第三章 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第一节 中学生身体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是指11、12岁至17、18岁的青少年, 包括初中生与高中生; 其中初中生是处于11、12岁至14、15岁的 少年期,高中生是处于14、15岁至17、18 岁的青年初期。 通常我们把中学生统称之为青少年。
一、中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一)身高、体重发育增快 (二)肌肉发育显著、体力增强 (三)心脏、肺功能增强 (四)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成熟 (五)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的成熟 (六)身体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已获充分发展。在感觉方面, 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和听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 区别各种颜色和音高的能力明显提高,中学生的 视敏度已发展到一生的最高水平,15岁前后,视 觉和听觉感受性甚至会超过成人。同时中学生的 运动觉和平衡觉也在不断发展。 在知觉方面,首先,中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 性提高;其次,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然后, 中学生知觉的逻辑性增强;最后,中学阶段,学 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在观察方面,中学生的观察更具有目的性、持久 性、精确性和概括性。
一、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一)人格倾向逐步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1.由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2.兴趣逐渐深刻与稳定。中学生兴趣发展的特 点表现为:(1)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已从 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2)兴趣由不稳定逐 步向稳定发展;(3)兴趣广泛且具有中心兴趣, 中心兴趣将逐步成为爱好。 3.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与发展。中学 生将经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准备阶段、 观察与探索阶段、定向与确立这样三个阶段。中 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是理想、信念、价值观 形成的关键阶段,要格外关注。
(二)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加强中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的培养 2.要善于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的 规律克服内部干扰 3.加强对各种注意品质的训练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有意识记迅速发展; 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词的抽象记忆能力进一步发展; 记忆水平接近高峰值。
第四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身体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与教育 第四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第五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六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展的特点,掌握促进中学生身体发 展的方法。 2.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 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与规律 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 3.了解情绪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4.了解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 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理解人格的结构和特征,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 好的人格。 6.了解品德心理结构,掌握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掌握矫 正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方法,促进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7.掌握中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地人际交往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自我认识与评价的发展。中学生已经能够较为 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自己。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实现了由依附性向独立性,由具体性向抽象性、概括性的 转变,并且自我评价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都发生着质的变化。 2.中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成人感明显增强,自尊心显著增强,内心体验 日益丰富和深刻。 3.中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 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还不很成 熟、不很稳定。中学生在对行为的自我控制方面由自发性、 冲动性向自觉性、计划性方向发展。
(二)中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1.教师要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 2.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奉献自 己的爱,体验道德感 3.指导中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理智感 4.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审美活动以体验美 感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其调适
(一)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有焦虑、抑郁、恐 惧、易怒、冷漠等。 (二)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 调节方法主要有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 合理情绪疗法、转移注意法、发泄情绪法、 控制情绪法等。
第四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人格是一个人总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具有倾 向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既具 有自然性的一面,又具有社会性的一面,是自然 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格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 一定的可塑性,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人格 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是独特性与共同 性的统一。 中学阶段是人格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不成熟到成 熟的发展阶段。在埃里克森的人格的心理社会发 展理论中,中学阶段是个体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时 期,需要克服角色混乱。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 关键阶段,对人的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四、中学生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开始 迅速发展,但水平不高,仍带有经验成分,处于 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之中,其发展明显落后 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阶段是辩证逻辑思 维从迅速成长到初步掌握的关键期;思维的独立 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 性等问题;同时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 开始有明显表现,自我对思维的调控过程逐渐增 强。
(二)性格特征渐趋稳定 中学生已经形成许多较稳定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中 学生已表现出相当明显的性格类型,就内外倾向来 说,中学生性格的内倾型和外倾型已逐步定型。 (三)自我意识的高涨 自我意识的高涨突出表现在:(1)中学生的内心 世界日趋丰富,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将 很多心思用于内省。(2)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 增强,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再盲 目听从成人的教导。(3)中学生在个性上出现主 观、偏执,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去别人的 意见。他们把主观上的偏执看成是有主见的表现。 (4)表现出反抗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 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二)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第一,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发展 意义识记的能力,要求他们在识记新知识时,善 于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意义学习,因为理解 是记忆的基础; 第二,让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培养有意 识记的能力; 第三,教给中学生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养成自我 检查的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第四,重视对中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包括记忆 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等方面; 第五,组织中学生有效复习,防止遗忘。
一、中学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活动的丰富性。中学生的情绪活动更加丰富,更 加趋于复杂化,表现为情绪带上了文饰的、内隐的、曲折 的性质,面部表情不再是内心世界的显示器。 2.情绪体验的跌宕性。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 也容易激怒。 3.情绪活动的心境化。中学生情绪在时间上比小学生有 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引起的反应能够较长时间的留在 心头,这种延长了的情绪状态则会转为较稳定的心境。 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1)复杂与简单共存;(2)强 与弱共存;(3)波动和稳定共存;(4)外露与含蓄并 存。
(二)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逐渐产生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 情感 2.产生自相矛盾的情感 3.情感的社会性更加丰富和明朗 4.表现出人格化的情感 5.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感
二、中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中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应该是:情绪稳 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 持良好的心境状态;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有着积极的道德 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中学生良好的情绪的培养 1.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 3.充分地投入生活和体验生活
(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加强观察的目的性教育 2.培养中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3.养成在观察中进行思维的习惯 4.教给中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 5.在观察中加以语言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