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一、案例背景:
教育是新知识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现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状态依然存在。
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缺少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下面请我们来关注本节课导入的教学过程。
二、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做一个剪纸数学实验。
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一把剪刀、一张三角形纸片。
并依次剪去一个角,观察每一次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较低的起点,使每个学生能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运用教具的直观演示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立刻进行动手操作,班级气氛很快地活跃起来。
一些学生急不可奈地发言开来……之后我叫了两位学生回答。
生1:每剪去一个角,图形多了一条边,分别从三角形依次变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2:我与生1相同。
我对这两位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给予鼓励。
此时,班上一位思维较活跃的生A高高地举起了手,大胆地说:“我有不同意见,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仍然是三角形。
”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看着他。
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愣了一下,但我就势引导:“你怎么想的?”
生A:从边上开始剪和从顶点上开始剪都是剪去一个角,但结果却是不一样。
(如下图)
然后我叫生A到讲台前演示他的操作并给予他很高地评价和鼓励。
我因势利导,提出:“若我们剪去四边形的一个角,它又会如何变化呢?全班学生就纷纷动手操作,并很快议论起来了。
之后,我叫了一位学生回答,并上台进行了演示。
生:四边形有可能变为三角形、五边形或仍然是四边形。
(如下图)
师:那N边形(N大于3的自然数)又怎么样呢?
生:可能会变为N—1边形,N边形,N+1边形
(我对生A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讲台是开放的,学习的主动权是学生,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就这样平息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使这节课最后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体验中求得了新知识,我认为也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三、案例分析:
就本节课来讲,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案:(1)学生举手,老师不予理睬。
长期以往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
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或解法后赶紧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不去想,不去问,更不会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3)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创设平等交流的氛围,先肯定学生敢“思”敢“问”的积极态度,再分析学生“问题”的合理部分或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让更多的学生“思”“问”“议”,这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案例反思与评价:
(1)创设情境,启动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数学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创设情境正是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若在本节课中生A提出的问题教师置之不理或一笔带过,不仅会创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抑制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
这样才能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2)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状态和问题出发组织教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关于课堂的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也是富有个性的,不存在一模一样的课堂。
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告诫我们“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同样的,“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
课堂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变化的场景,随时注意整堂课的节奏、内容等。
真正的课堂是应该出现种种“想不到”的。
如果课堂的凡事凡物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掌控之内,那么课堂中生命的灵动也就没了。
课堂也就开始步入压抑、死气沉沉的状态了。
教师的教学也就逐渐成为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了。
因此本堂课解决了生A提出的问题,导致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这动态化地处理课堂,改变教案、教参的状况。
不但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的精神。
可见,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需要给学生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需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身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