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巧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邬左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摘 要:运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经验总结。
虫类药物在功效方面主要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经活络、缓急止痛等作用。
在临床主要应用于胸痹心痛的心血瘀阻型、痰浊壅塞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痰浊阻络型。
虫类药物还应根据病情缓急轻重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及用药方法,从而使药物发挥最好疗效。
关键词:中药治疗;虫类药物;胸痹心痛中图分类号:R256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231(2004)06-0467-02 虫类药特指昆虫类药物,是祖国传统医药学中动物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虫类药的应用源远流长,且历代均有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对虫类药的研究和开发,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虫类药物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充分显示出它的独到之处。
现就运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详辨功效特点力求用药准确 虫类药物种类繁多,功效主治各有所长,需详查明辨,方能扬长避短,真正做到用药准确,有的放矢,故将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的功效特点细分如下。
111 活血化瘀 水蛭、 虫、蛴螬、虻虫等皆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具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即祛邪不伤正之特点。
如《本经》认为水蛭“主治恶血、瘀血……利水道。
”《本草汇言》曰:“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
”《本草经百种录》曰:“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112 化痰散结 僵蚕、蜈蚣、全蝎、地龙、白螺壳、青娘子等虫类药物有散结通络,化痰行瘀,宣通胸阳,疏理气机之功。
朱振亨认为白螺壳可以“治痰积及胃脘痛。
”《饮片新参》认为其可以“化热痰,治膈气疼痛,利水热。
”《本草纲目》认为青娘子“消瘰疬,下痰结。
”113 通经活络 虫类药能够对心胸血脉,经络之瘀滞有疏通搜剔的作用,使痰瘀尽消,络道通畅而恢复心主血脉之功,其通经活络之力,与化瘀、祛痰等作用相辅相成。
《本经》认为蛇虫“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通利血脉及九窍。
”《本草经疏》亦曰:“主积聚 瘕一切血结为病”。
114 缓急止痛 虫类药物又多有熄风镇痉,缓急止痛之功效,可以缓解急性疼痛,治疗胸痹心痛如蜈蚣、地龙、九香虫等。
《现代实用中药》认为九香虫“适用于……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
虫类药物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血脉经络,这一特点恰与心主血脉之理相一致,因此能针对胸痹心痛之痰瘀痹阻脉络之病机,发挥其治疗作用。
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特异性强,功效全面,具有植物药无可比拟的优势。
2 强调审证求因治病必求其本 诊病应首先详审证候,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继而寻求病因,然后在明确病因及证候的基础上,立法选方遣药,使方药之矢,以中病证之的。
根据胸痹心痛的证候特点和病势转归,恰当选择不同的虫类药物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211 心血瘀阻型 症见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本型应重用水蛭、 虫等,作为方中君药,入煎剂一般10~15g,研粉冲服,可用5~8g;若疼痛剧烈,可在方中再加入蜈蚣4~6条,全蝎10~15g,以镇痉止痛。
常用方:水蛭12g, 虫8g,赤芍、川芎各15g,丹参24g,桃仁、炒延胡索、五灵脂各12g,檀香10g,甘草5g。
水煎服。
212 痰浊壅塞型 症见胸闷隐痛,气短喘促,脘痞痰多,舌质白腻,脉滑。
本型因痰浊阻滞,致使气机不畅,故治以宽胸化痰,理气止痛。
应用虫类药物为方中臣药,如僵蚕、地龙等功善化痰通络,清热痉。
常用方:瓜蒌30g,清半夏12g,僵蚕15g,地龙、檀香、炒延胡索、川芎各12g,甘草3g。
水煎服。
213 气虚血瘀型 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懒言,动则加剧,舌质淡黯或有瘀斑,脉弱而涩或结代。
本型治当补益心气,散瘀止痛。
虫类药物可作方中佐药,如用地龙、九香虫等理气行血止痛。
因气以通为贵,故补气药须佐理气之品,方能补而不滞,发挥“气为血帅”的生理作用。
常用方:生黄芪60g,当归尾6g,川芎15g,地龙10g,九香虫6g,葱根20g,水煎服。
214 气阴两虚痰瘀阻络型 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止,久治不愈,心悸心烦,倦怠乏力等,舌体胖,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弱或结代。
本型治当益气养阴,通络止痛。
此证属久病入络,用一般药物难以取效,可用虫类药物为方中使药,搜剔络道,引诸药直达病所,以期显效。
如用蜈蚣、穿山甲等,但用量宜小,缓缓图之。
常用方:生黄芪、童参、麦冬各30g,赤芍15g,檀香12g,丹参30g,砂仁、穿山甲各6g,蜈蚣1条。
水煎服。
自拟肾气丸加减方在虚证高血压病中的运用陈丽英,张曼韵,张蓓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200080) 摘 要:目的:用温阳利水的方法自拟肾气丸加减方治疗虚证高血压病。
方法:治疗组用自拟肾气丸加减方,每日1剂,水煎温服。
对照组用珍菊降压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13%。
对照组,总有效率7510%。
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经统计学处理(P<01001)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综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两者治疗高血压病的长处,采用平肝潜阳治则,加上温阳利水的中药,既能获取利尿降压的理想效果,又可避免西药利尿剂的副作用,从而进一步证实并扩展了肾气丸方在虚证高血压病中的临床运用。
关键词:高血压病;肾气丸加减方;虚证中图分类号:R2591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231(2004)06-0468-02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故又名金匮肾气丸。
因该方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附子、桂枝八味药组成,故又称八味肾气丸。
由于该方以附、桂为主药,因而一般作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
《黄帝内经》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已经有所认识,为温阳利水治法的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灵柩・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风,懈怠安卧。
”认识到肾虚是造成眩晕的根本原因。
肾为水脏,主津液,津液依赖肾阳的蒸化而升清降浊。
肾阳虚。
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水饮内生,上蒙清窍,发为眩晕。
因此温补肾阳便能达到利水降压的目的。
对于高血压病,现代医学一般并用降压药与利尿药治疗,然而长期使用利尿药容易产生副作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通常以平肝潜阳为治则,但是由于不注重使用温阳利水治法,因而对有些病人的疗效不尽如人意。
有鉴于此,笔者在临床过程中,综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二者的长处,采用中医清降之剂的治则,吸取现代医学运用利尿药的思路,而启用既使长期服用 临床上除辨证用药外,还应根据病情的轻重,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如胸痹心痛发展到真心痛,此时病情危重,多出现元气耗脱,心脉痹阻的征候,治疗应在重用人参等大补元气药物的同时,重用水蛭15g,娱蚣4条,以活血化瘀,搜剔络道,镇痉止痛,常获显效。
亦可同时用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水蛭注射液静脉点滴。
3 根据病情缓急选好给药途径 胸痹心痛的病情轻重缓急差别很大,轻时可基本如常人,而重时则可危及生命。
因此,治疗时,还应在给药方法及给药途径上认真选择,正确运用,从而做到根据病情,慢病缓给,急重病快给,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药效,据胸痹心痛的病情分为如下3期。
311 胸痹心痛缓解期 心痛每周最多发作1次,并且疼痛程度较轻,范围很小。
平素略感胸闷气短,此期应常服片剂、散剂或胶囊等成药。
以使病人服药方便、持久。
如我院自制四虫片(蜈蚣、全蝎、 虫、地龙)与他药配伍应用,每获显效。
312 胸痹心痛发作期 每周或每天疼痛发作2次以上或数月无心痛,突然爆发剧烈心痛,且疼痛范围广,伴随症状多,此时多用汤剂治疗,可将虫类药研粉配于辨证施治的方药中冲服,往往起效迅速。
313 真心痛(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期 此期疼痛剧烈,病可危急,应用起效快、作用强静脉或肌肉注射剂型的药物,疗效最为理想,应用方法如上述。
或者口服汤剂与静脉注射配合使用,以便达到治病救急的目的。
4 病案举例 周某,男,56岁。
2004年2月3日初诊。
胸痛10余年,加剧3天。
13年前因突然胸中剧痛,憋闷窒塞,气短喘促,大汗淋漓。
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经住院治疗65天,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
诸症消失出院,一直正常工作。
3天前因劳累而突然发作剧烈胸痛,日发3次,含化硝酸甘油后缓解,疼痛持续3~5min,伴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心烦少寐,纳呆食少,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细数,偶有结代。
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缺血;偶发室性早搏。
诊断:中医:胸痹心痛,证属气阴两虚、痰瘀内阻。
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法:益气养阴,祛瘀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生黄芪30g,人参12g,麦冬、全瓜蒌各30g,水蛭10g,僵蚕、檀香、砂仁、石菖蒲各12g。
水煎服,1日1剂。
同时,用参麦注射液(三九制药厂)6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日1次。
用药10天诸症消失,停静脉用药,继服中药汤剂,上方加丹参15g,又继服药20天后,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较前明显好转;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
遂停用汤剂,改服成药,心可舒片5片,日3次,四虫片5片,1日3次,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编辑:李兴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