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3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3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3)科技与环境 科技是改造、利用自然的手段 ——增强开发环境能力 ——改变环境组成、结构、物质循环 ——有利于保护环境 科技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组织层次 基本单元——区域 功能:行政、经济 地域:东部、中部、西部 经济体:长三角、珠三角、APEC 经济水平:发达、不发达 地形:山区、平原、湖摈 层次体系——系统、子系统:国家、省、市、县、乡(行政) 调控—— 区域内部规划、配置 区域分工、协调 区域联合、协作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
原则 — 公平性 时间上理性分配 空间上平等互补 持续性 共同性 人类内部、人类—自然 互利共享 特征 —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换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以改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环境伦理观 资源观 价值观 道德观
(3)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生存支持系统
发展支持系统
环境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智力支持系统
生存资源(水、气、土、生物) 农业投入 物能、资本 区域发展成本 区域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质量 区域环境水平 区域生态水平 区域抗逆水平 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安全水平 社会进步水平 教育 科技 管理
5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21世纪议程》 ——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中国版 ——中国“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 ——二十章78个方案 战略目标
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 农 业可持续发展 工、 交、通信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源生产、消费 管理体系 科学技术 人类居住区 教育 消除贫困 人力资源 防灾减灾 卫生、健康 水资源、海洋 资源保护 土地、矿产 市场机 生物多样性 政府宏观调控
(2)指标
生态需求指标(ER)—— 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人类活动强度指标(HAI)—— 全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发展指数(HDI)—— 收入、寿命、教育—生活质量指标(联合 国开发署创立) 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模型(WMSD)—— 社会、经济全面评价,世行 资助(美) 调节国民经济模型(ANP)—— 考虑环境成本的绿色GDP 可持续发展模型(DSD)—— 中美学者研究,考虑发展中国家特点
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开发强渡小于 自然承载力 替代品开发速度
Hale Waihona Puke 行动计划: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2. 中国环境保护战略.1992. 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1993. ——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1993.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与对策.1994. ——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1994. ——中国林业21世纪议程.1995.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1996.
“三同步”战略: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重点战略任务: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工业污染防治 集中控制、综合利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集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能源利用率提高 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保护 造林 生物多样性保护 战略措施: 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 加强环境法制、环境管理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未来几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首先强调经济发展 ——重视环境的承载能力 ——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化 ——环境退化的原因达成共识:社会、经济因素 ——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目标 ——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接受 环境问题全球化 环境与发展不可分割,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活动 发展 社会行为 人口 文化 科技 政治 道德
(1)经济与环境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产品 环境是经济的制约因素 负载有额律 经济是环境的主导 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生产水平影响环境 (2)人口与环境 人口激增是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 人处于环境中心地位,是开发环境的动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制约因素 ——保持适度人口有利于开发环境、保护生态 ——计划生育是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