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主要皮瓣的解剖
52
2.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耳后皮瓣
皮瓣设计 以耳后皱襞为轴设计皮瓣,皮 瓣近端在上,远端在下,范围 包括耳廓背面,耳后无毛区皮 肤及颞浅血管在内的筋膜血管 蒂。皮瓣的血供由颞浅动脉的 分支与耳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支 提供。为保证皮瓣的血供,使 颞浅血管的顶支连于皮瓣上。 皮瓣血供蒂的下界可分离到颧 弓,轴心位于颧弓或外耳道水 平处,皮瓣可旋转360度,其 半径可达10~14cm。
23
2)肌肉大于皮肤:用于皮肤缺损范围小,而 深部组织缺损范围大的组织修复,其中超出 皮肤部分的肌瓣填塞死腔,皮肤覆盖创面。 另外在肌瓣移位行功能重建时,也常带一小 块菱形皮肤,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便于肌 瓣滑动。
24
3)肌肉小于皮肤:用于修复以皮肤缺损为主的 创面。皮肤超出肌肉范围主要位于肌腹两侧, 而不是在肌肉末端以远,设计时应注意。
有4种类型: 1)肌肉皮肤蒂肌皮瓣; 2)肌肉皮下蒂肌皮瓣; 3)肌肉蒂肌皮瓣; 4)血供神经蒂岛状肌皮瓣
18
1)肌肉皮肤蒂肌皮瓣:形成肌皮瓣时,不切断 基部皮肤和肌肉。肌皮瓣的皮肤不仅有来自肌 肉的血供,而且接受来自皮瓣蒂部的皮肤的血 供,形成双重血供的肌皮瓣,血供更加稳定, 但是皮瓣旋转弧较小。
45
颞 浅 血 供 蒂 岛 状 头 皮 瓣 修 复 眉 毛 缺 损
46
47
(三)耳后皮瓣
耳后动脉的应用解剖:出现率恒 定,89.6%在下颌角平面上方 19.2mm处起自颈外动脉,其余 起自枕动脉。在乳突前方上升, 分为枕支和耳支,分布面积 26cm2,耳后静脉:出现率91% ,无大干者15%,与动脉密切伴 行者51.7%。
25
(三)组织瓣的设计
设计是否合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以皮瓣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1.皮瓣设计中的“点”、“线”、“面”、“弧” 1)“点”:指皮瓣旋转的轴点,即皮瓣血管蒂的位置,也是 皮瓣动脉干的起点,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皮瓣切取后围绕轴 点旋转来修复受区缺损。某些皮瓣的营养血管,可分别在皮 瓣远近两端形成轴点,使皮瓣可向不同方向转移。 2)“线”:指皮瓣设计的轴心线,即皮瓣的中心线,如轴型 皮瓣轴心血管行走的体表投影线或肌皮瓣肌肉部分的纵轴线。 3)“面”:指轴心血管供养皮瓣的范围,也是皮瓣切取的最 大范围,超过此范围可致皮瓣部分坏死;还指解剖游离平面 (即皮瓣掀起的层次) 4)“弧”:指皮瓣的旋转弧。皮瓣围绕轴点旋转时,远端所 能到达的位置。旋转弧为转移皮瓣的覆盖范围。
10
(二)肌皮瓣
1.肌肉的血供类型: 5种基本类型
A.单血管蒂型: 只有一组进入 肌肉的血管蒂, 以此为血管蒂 可以制作理想 的肌(皮)瓣, 如腓肠肌内外 侧头(肌上方 进入)、阔筋 膜张肌(旋股 外侧动脉横支, 肌中1/3进入)
B.主要血管加次要血管 型:一条主要血管及一 些次要血管入肌。结扎 次要血管,以主要血管 为蒂可形成肌(皮)瓣, 但皮瓣远端血运不可靠 ,如股薄肌(旋股内侧 动脉或股深动脉分支, 主要动脉由肌上1/3进入 )、股二头肌(股深动 脉第一穿支从中部进入 )、半腱肌、胸锁乳突 肌、腓骨长短肌等
额瓣应用
1.修复面颊皮肤缺损
皮瓣设计:在全额 皮瓣切口内,视面 颊皮肤缺损大小。 设计稍大的额瓣, 皮下组织蒂的宽度 距颞浅动脉干两侧 不小于1.5cm
41
皮瓣切取:沿设计切口,由额瓣 远端切口,直至骨膜上,继而切 开上下缘,将掀起的皮瓣剥离至 近端。在额瓣近端与瓣蒂相交处 切开皮肤,保留皮下组织与其下 的额支,以免损伤。
30
2. 皮瓣推进: 用于修复皮瓣远 侧或近侧部位的 创面,采用V-Y 方式闭合创面, 皮瓣推进时可采 用屈曲关节的方 法来避免血管蒂 受到牵拉。
31
3.皮瓣旋转:用 于较远距离或相 反方向部位的创 面修复,皮瓣最 大旋转角度可达 180度。
32
4.皮瓣交叉:对 有些创面无法用 邻近皮瓣修复, 又无理想的血管 可利用作游离皮 瓣移植时,可选 择健肢交叉移植 进行修复。
头颈主要组织瓣的解剖及应用
1
一、组织瓣的血供特点及类型
组织瓣包括皮瓣、肌(皮)瓣、骨瓣、筋膜瓣 等。 皮瓣Skin flap: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在受床 上通过来自未经触动的动静脉循环而成活。
2
(一)皮瓣
1.皮肤的血供:直接皮动脉、肌皮动脉
直接皮动脉:
从深部动脉干直接 发出,通常与静脉伴 行,穿深筋膜后,在 浅筋膜内平行走很长 一段,分支营养皮下 和皮肤,血供呈轴型 分布。 颞浅动脉、耳后动脉、 枕动脉皮瓣
8
轴型皮瓣:以直接 皮动脉或深部动脉 干为轴心形成的皮 瓣。切断皮瓣蒂部 皮肤,可形成仅包 含营养血管的岛状 皮瓣 皮瓣切取范围不 受长宽比例限制, 转移方便,应用范 围广。
9
肌皮瓣:是将 肌连同浅层皮 肤一起切取的 复合组织瓣。 血供是深部血 管限供养肌肉, 再径肌皮穿支 营养皮肤,呈 立体血供形式。
11
C.双血管蒂 型:肌肉由 两条几乎平 行的血管供 应,以者两 支血管为蒂 可分别形成 两个肌(皮) 瓣。如臀大 肌(臀上、 下动脉)、 腹直肌(腹 壁上下动脉) 等
D.节段性血管蒂 型:肌肉由许多 细小的血管供应, 呈节段性分布, 由于缺乏主要血 管蒂,不易形成 肌(皮)瓣,如 胫骨前肌、胫骨 后肌、趾长伸肌、 缝匠肌等
35
(二)以颞浅动脉及分支为蒂的皮瓣
颞浅动脉的应用解剖: 在颧弓上缘下方7.66mm处浅 出于皮下,外径2.0mm,在颧 弓下方22mm处分为额顶两终 支。额支恒定,外径1.6mm, 分布面积99.9cm2, 其中在无发 区分布31.4cm2,占前额的 56.67%. 顶支出现率96%,外 径1.46mm, 分布面积 52.47cm2. 额支和顶支的伴 行静脉出现率分别为86%和 98%,外径分别为1.82mm 和 2.02mm。头皮动脉间吻合非 常丰富。
48
49
血管投影线:颧弓上缘之下2cm,乳突后缘之前2cm 的交点作与垂直线呈40度向后上的斜线即为投影线。 耳后皮瓣类型:以耳后血管为蒂的耳后皮瓣 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耳后皮瓣 耳后皮瓣应用 1.以耳后血管为蒂的耳后 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皮瓣设计: 以耳后皱襞 为轴设计皮 瓣,范围包 括耳廓背面 及乳突区皮 瓣 50
27
(四)组织瓣的切取
顺行切取:按解 剖部位先将组织 瓣蒂部主要的营 养血管显露出来, 然后沿血管走行, 由近向远侧切取 组织瓣。
28
逆行切取:按设 计要求先从组织 瓣远端开始,由 远向近切取组织 瓣。
29
(五)组织瓣转移 转移方式有移位、推进、旋转、交叉4种
1.皮瓣移位: 用于修复紧靠 皮瓣的创面, 由于皮瓣与创 面之间无正常 组织间隔,转 移方便。
33
常 用 皮 瓣 示 意 图
34
二、头颈常用皮瓣的解剖及应用
(一)前额正中皮瓣
血管蒂: 滑车上动脉:距正中线1.5cm(跨 眶上缘处)在睑内眦内侧0.3cm, 深段(在额肌内)2.6cm,浅段 4.3cm,同名静脉神经伴行 眶上动脉:出眶上孔,深段2.4cm, 浅段2.6cm,同名动脉神经伴行 皮瓣宽2~4cm,长6cm, 蒂部包括 2条动脉,可带额肌,旋转180度 亦不造成血运障碍,供区可拉拢 缝合,不需植皮,疤痕较小.是修 复鼻全部或缺损的最理想供区
15
垂直分别型:肌皮动脉来自肌肉下方,在途 中向肌肉发出分支,并贯穿肌间或肌肉,其 终支供应皮肤,皮肤血供呈随意型,如臀大 肌。
16
水平深一支型:肌皮动脉在肌肉内水平行走, 并向皮肤发出垂直穿支供应皮肤,穿支血管无 特定走向,呈随意型分布。
17
3.肌皮瓣类型: 肌皮瓣由肌肉及浅层皮下组 织和皮肤构成,根据蒂的构成不同可形成 不同类型的肌皮瓣。由于肌肉皮肤血供的 多样性,蒂的构成对肌皮瓣的血供有很大 影响。
26
2.皮瓣设计方法:以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骶部褥疮 为例说明 1)标明旋转轴:作髂后上 棘与大转子连线ab,该线 中上1/3交点“o”即臀上 动脉出梨状肌上缘处为皮 瓣旋转轴。 2)确定轴心线:即ab连线。 3)测量旋转半径:即”o” 点至皮瓣最远端”c“的距 离,oc要稍大于 od。 4)设计皮瓣大小:根据受 区创面大小及形状,在轴 心两侧设计皮瓣。
13
2.肌肉皮肤血供的多样性: 肌皮动脉依不同部 位肌肉有不同分布类型,形成皮肤和肌肉的基 本血管构筑的多样性
水平浅一支型: 肌皮动脉走行 于肌肉之上, 向上、下发出 皮支和肌支, 其皮肤血供呈 轴型分布,如 面部表情肌
14
水平二支型:肌皮动脉分为两条,肌支、皮 支单独走行,分别供应皮肤和肌肉血供,如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因有单独的皮支,皮肤 血供也呈轴型分布。
36
37
38
以额支为蒂可制作额部皮瓣(前额皮 瓣),以顶支为蒂可制作头皮瓣,可越 过中线,以颞浅动脉干为蒂可制作颞区 皮瓣,动脉位于颞筋膜浅面,可采用皮 瓣、筋膜瓣、颞肌筋膜瓣、颞肌瓣、颞 肌肌皮瓣等。 优点:知名血管、行程表浅、位置恒定、 血运丰富,部位邻接面部,颜色质地相 近,组织蒂长而松软,转移灵活 缺点:皮瓣切取后需植皮,有碍面容
蒂部游离:将皮瓣蒂部皮肤翻 开,其下颞浅动脉蒂与周围皮 下组织蒂一并游离。在面颊缺 损上缘与颞部切口下缘之间的 皮下制备隧道。
42
皮瓣转移
将额瓣由颧弓上 皮下隧道引至面 颊缺损区,一期 修复完成,供区 创面进行游离皮 片移植。皮瓣通 过隧道时避免蒂 部扭转,张力不 应过大。
43
2.修复面部洞穿性缺损:折叠皮瓣法
12
E.主要血管加节段性血管蒂型 :主要见于附着在躯干与肢体 间的薄肌。由一条主要血管接 近肌的止点处,一些位置恒定 ,起于人体固有的节段性动脉 如肋间动脉、腰动脉的小支自 肌的起点入肌:入:胸大肌( 胸肩峰动脉)、背阔肌(胸背 动脉)斜方肌(枕动脉分支) 等,可根据需要形成不同方向 的肌(皮)瓣
3
1.前肌间隔皮动脉 2.直接皮动脉 3.后肌间隔皮动脉 4.肌皮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