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家校沟通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家校沟通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管理探索Һ㊀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家校沟通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①
吴㊀宜
摘㊀要:家校沟通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意义重大ꎬ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家校沟通中出现的问题ꎬ提出构建新时代家校共育长效机制和搭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家校沟通平台两种解决策略ꎬ从而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ꎬ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ꎬ最终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ꎬ培养社会责任感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ꎮ
关键词:家校沟通ꎻ策略ꎻ机制ꎻ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F812+G4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9-0043-02
一㊁引言
«礼记»有云: 古之教者ꎬ家有塾ꎬ党有庠ꎬ术有序ꎬ国有学ꎮ 可见ꎬ古人认为家庭是育人的摇篮ꎬ学校是教育的主体ꎮ家庭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ꎬ对学校教育及各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影响ꎮ2018年9月10日ꎬ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ꎬ办好教育事业ꎬ家庭㊁学校㊁政府㊁社会都有责任ꎮ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ꎬ要给孩子讲好 人生第一课 ꎬ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ꎮ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ꎬ家庭教育已经不再是 孟母三迁 式的个体行为ꎬ而是党和国家都关注和关心的社会效应ꎬ家校沟通正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ꎮ小学阶段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ꎬ家校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ꎮ二㊁家校沟通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的一致性ꎮ 整合家庭教育㊁学校教育ꎬ加强家校沟通ꎬ形成教育合力ꎬ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ꎮ这对于基础教育的小学而言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ꎮ
第一ꎬ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ꎻ
第二ꎬ有利于小学生责任心的养成ꎻ
第三ꎬ有利于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ꎻ
第四ꎬ有利于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案ꎮ
三㊁家校沟通的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教育属基础教育ꎬ其目的应侧重于孩子的成长与健康发展ꎬ因此家校沟通的目的也在于洞悉孩子心灵的呼唤ꎮ然而ꎬ«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ꎬ家校沟通过多聚焦于孩子的成绩ꎮ许多教育培训机构一直在宣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ꎻ更有一些官本位的家长觉得:学而优则仕ꎻ传统思想观念较重的家长认为:万般皆下品ꎬ唯有读书高ꎮ家长们一味追求孩子们在学习上奔跑的速度ꎬ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穿过玉米地ꎬ却未曾想过ꎬ孩子穿过玉米地时ꎬ身上留下的伤痕ꎮ所以ꎬ新时代教育的问题不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ꎬ而是家庭教育的越位ꎬ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教育ꎬ其根源在于家校沟通出现了问题ꎮ(一)家长群的跑偏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ꎬ家长群迅速崛起成了家校沟通的新宠ꎬ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ꎮ诚然ꎬ这本该是家校
沟通的重要平台和桥梁ꎬ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ꎬ这个新宠逐
渐演化为有老师的家长群和没有老师的家长群ꎬ有老师的家
长群慢慢地变成了作业布置群及家长批改㊁检查作业群ꎬ没
有老师的家长群变成了讨论上什么辅导班㊁参加什么竞赛的
群ꎬ且愈演愈烈ꎬ其根源在于家校沟通不畅ꎮ2018年2月ꎬ教
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
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教基厅 2018 3号)ꎬ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ꎬ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
学挂钩的行为ꎬ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㊁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
责任ꎮ然而ꎬ这个通知ꎬ鲜有家长知晓ꎬ仍然有大量的孩子参
加校外辅导班及各类辅导竞赛ꎬ家长乐此不疲ꎬ孩子疲于
奔命ꎮ
(二)对减负的误解
减负ꎬ似乎是一个伪命题ꎮ是给教师减负ꎬ还是给学生
减负?或者说ꎬ学校减负ꎬ家长增负ꎮ表象上看ꎬ是给教师减
负ꎬ一般来说ꎬ小学下午3:00~4:00就放学了ꎬ教师就下班
了ꎻ而这个时间点ꎬ家长们都在努力地工作ꎬ孩子只能去校外
辅导班ꎬ参加各类培训ꎬ有文体方面的㊁有科普方面的㊁有竞
赛方面的ꎬ于家长而言ꎬ属无奈之举ꎮ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
面ꎬ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课外学习㊁锻炼㊁交流的氛围ꎬ2017年3月ꎬ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 2017 2号)ꎬ要求各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ꎬ做好课后服务工作ꎬ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㊁自主阅读㊁体育㊁艺术㊁科普活动ꎬ以及娱乐游戏㊁拓展训练㊁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㊁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ꎬ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ꎮ但孩子们仍然奔波于学校和辅导班ꎬ为何?因为家校沟通不畅ꎮ
四㊁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的解决策略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快乐㊁健
康成长成才ꎬ学校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ꎬ理清工作思路ꎬ充分
利用新媒体技术ꎬ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ꎬ相互协作㊁相互补
充㊁相互促进ꎬ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环境㊁模式㊁资源相互整
34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 十三五 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1029)ꎮ
合ꎬ促使二者协同发展ꎬ从而使得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教学方面形成合力ꎬ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和系统研究ꎬ构建一个新时代家校沟通的长效育人机制ꎬ搭建一个由单一的静态数据到多维动态数据的家校沟通平台ꎮ
(一)构建新时代家校沟通的长效共育机制
«论语»有云: 吾日三省吾身ꎮ 孔子主张与他人的契合ꎬ但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己ꎬ我是否做到了ꎬ或者说ꎬ我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所以ꎬ但凡家校沟通出现不畅时ꎬ责任大部分在于学校ꎬ毕竟ꎬ学校是教育的主体ꎮ为此ꎬ学校应以发展的眼光有层次地推进家校沟通工作ꎬ不断完善家校沟通体制ꎬ构建新时代家校沟通的长效共育机制ꎬ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ꎬ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推进家长进课堂机制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ꎬ70%以上的班主任报告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困难是 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ꎬ50%以上的班主任报告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困难是 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不一致 ꎮ因此ꎬ在新形势㊁新观念的引导下ꎬ有必要让家长走进小学课堂ꎬ体验学校的教学方法ꎬ感受学校的教育理念ꎬ以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趋于一致ꎮ
2.倡导亲子运动会机制
亲子运动会可以有效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ꎬ增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ꎬ也能更好地使家长融入学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当中ꎬ更好地与学校沟通交流ꎬ调动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ꎮ同时也可以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更好地展示自己ꎬ有效地增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健康意识ꎬ有效帮助孩子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㊁增强体质㊁健全人格㊁锤炼意志ꎮ
3.提倡共读一本书机制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ꎬ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6本ꎮ这个数据说明ꎬ家长的阅读量远远低于我们的孩子ꎬ长此以往ꎬ家长与孩子就会失去共同语言ꎬ形成代沟ꎮ为此ꎬ我们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ꎬ共同赏析书中精美的语句ꎬ共同体会作者的情感ꎬ共同揣摩文章表达方式的细节ꎬ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ꎬ活跃孩子的思维ꎮ定期请家长写下读书笔记交于学校ꎬ以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ꎬ同时也给孩子立个榜样ꎬ使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ꎮ
(二)搭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家校沟通平台
家校沟通ꎬ需要家长和学校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ꎬ各种微信群㊁QQ群等给家校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ꎬ但其不足之处ꎬ前文已论述ꎬ此处不再赘述ꎮ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ꎬ要发展 互联网+教育 ꎮ落到实处就是ꎬ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ꎬ搭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家校沟通平台ꎬ将学校各类信息及时向学生及家长公布ꎬ以便于学校和家长可以进行无缝沟通ꎮ另一方面ꎬ平台可以收集学生及家长的各类反馈信息ꎬ建立完善的学生家庭信息资料库ꎬ方便学校和家庭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ꎮ
大数据工作很难做ꎬ但是很有意义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 十三五 规划建议提出: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ꎬ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ꎮ 因为 大数据很忠诚ꎬ它真实记录人们的每个足迹ꎬ深藏功与名ꎻ大数据很任性ꎬ它的分析有根有据ꎬ拒绝流言蜚语ꎻ大数据很友好ꎬ它提供各种权威参考ꎬ它创造绿色经济ꎬ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ꎮ 大数据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及浏览日志等相关信息进行多维数据分析ꎬ并结合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技术ꎬ连接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㊁教务管理系统㊁图书管理系统等(如图1所示)ꎬ将学生的学籍信息㊁课表信息㊁成绩信息㊁借书信息推送给每一个孩子及家长ꎬ同时将孩子喜爱的图书推荐给他们ꎬ实现由单一静态数据到多维动态数据的交互ꎬ从而让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得以快速㊁稳定㊁健康㊁持续发展ꎬ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的教学目标

图1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家校沟通平台的后台五㊁结语
良好的家校沟通ꎬ能够有效拉近家校距离ꎬ改善家校关系ꎬ使每一位家长了解教育㊁理解教育㊁支持教育㊁深入教育ꎮ通过构建新时代家校沟通的长效育人机制ꎬ在新媒体环境下搭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家校沟通平台ꎬ激发学校和家长的活力ꎬ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ꎬ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ꎬ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ꎬ促进家校共育ꎬ为培养德㊁智㊁体㊁美㊁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ꎮ
参考文献:
[1]罗良庆.家校合作引新力三方协同促发展[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ꎬ2018(Z2):95-97.
[2]康丽颖.家校共同担责合作走向共育[N].中国教育报ꎬ2018-09-27(012).
[3]鲁云林ꎬ朱丽娟.论新形势下的 家校关系 家校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ꎬ2018(48):4-5.
[4]张志刚ꎬ马军军.新媒体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现代交际ꎬ2017(24):130ꎬ129.
[5]徐德兰.阅读教学需要应有的深刻[J].基础教育参考ꎬ2015(22):52-53.
作者简介:
吴宜ꎬ女ꎬ江苏射阳人ꎬ硕士ꎬ南京苏杰学校助理研究员㊁教务部副主任㊁教研室副主任ꎬ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ꎮ
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