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语用失误分析
摘要: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在语言当中的一种体现。

委婉语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

本文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对委婉语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委婉语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败的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委婉语,正确地使用它们,从而达到顺畅沟通、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委婉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委婉语,就是“采用比喻、借代、迂回、戏谑、抑己等手法来表达那些使人惹人不快、招人厌恶和恐惧的事物;用温和,婉转的说法来替代粗俗、生硬和直率的说法。

” (刘纯豹,2001:2)。

因此从委婉语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Enright (1985:29)指出:“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将是一种有缺陷的交际手段”。

委婉语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形成母语负迁移的现象,最终造成语用的失误。

Miller 曾经指出在交际中,误解的产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听不懂或者是不能解释所听到的话,交际困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听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

语用的失败就是“听者没有理解说话者所说的具体的意思”。

换句话说语用的失误是听者没有明白说话者的真正的意图。

因此就会造成交流的失败(何自然,1988:22)。

1.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使用委婉语造成语用失误的现象
1.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人所采取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符合该语种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说话人不懂得外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把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入外语表达之中而产生的一些语用失误。

例如,教师每年新生入校第一节课都要纠正互相问候的称呼语,即由“Good morning, teacher 改为“Good morning,Miss/Mrs/Mr +姓”。

在这里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就是套用母语形式,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中去了。

1.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双方因不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

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

如果说语用语言失误是语言障碍所导致,那么,社交语用失误则更多是属于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交准则存在差异造成的。

例如一位中国游客在火车上遇到一位美国人便热情攀谈起来:A: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B:I don’t know.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讲究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朋友之间几乎无话不谈,而英美人则以自我为中心,
张扬“individualism”(个性),重视“privacy”(隐私),属于个人的事不想让人知道,更不愿别人过问和干预。

在跨文化交际中,跟英美人谈及婚姻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即所谓“非自由话题”是不得体的,是社交语用的失误。

1.3禁忌语的不恰当的使用
人们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死,身体的某些部位,身体的排泄,性等这些在英语里完全避讳的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些敏感的领域,甚者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

那么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肯定会出现语用的失误现象。

比如“gay”这个单词的误用,如:We have a gay party. “gay”已经变成同性恋代名词,再也没有原来快乐,轻松的意思。

那么A gay party 在也不不是描述一个高兴的快乐的聚会了,而是表示同性恋的聚会。

2. 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委婉语的使用造成语用失误现象的策略分析
Yule(2000)声称“社会关系决定了大部分我们所说的和我们所交流的”,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由社会的因素影响的,所以,如果我们真正的入乡随俗的话,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研究交际的策略:一是从社交语境上分析,二是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 1 跨文化的意识和委婉语的使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际的时候,语言就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一个在一种文化中是合理的理性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传递着不同的语义的时候,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长生误解。

所以,具有跨文化的意识是比较难达到的层面。

委婉语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语言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成功的有效的交际。

而委婉语的使用是达到成功交际的有效方式之一。

2. 2 比较英汉两种文化中委婉语使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尽管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委婉语在禁忌语方面还是或多或少的有些相似性的。

因此两种文化中都有一些概念或者是事物是不能直接提到的。

比如对死的避讳。

如英语中“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go to a better world”等等。

汉语中也有很多‘死’的代替词“去世”,“逝世”,“故去”,“作古”,“谢世”,“与世长辞”,“见马克思”,“见上帝”,等等。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性或者是差异性更重要。

2.2.1英汉委婉语体现的是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以集体利益的价值观为中心的,任何的个人利益都不能高于社会和集体利益的。

而西方文化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

不妨以对待“老”的态度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老,敬老”的传统价值观。

称呼高龄或德高望重者,通常在其姓氏后加一
个“老”字以示恭敬,如“张老、李老”等。

称年龄大的人为“老同志,老师傅,老干部”。

与之相对的是英美文化中体现的则是“轻老”的价值观。

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老年生活意味着子女不在身边没人照顾同时又没有经济保障,也象征着过着孤独无依无靠的晚年生活。

因此,英美人最怕老,最忌old(老)一词。

于是在西方社会出现了许许多多关于“老”的婉称,如elderly(上了年纪), 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等等,而这些表示几乎没有出现我们经常或者是熟知的“old”这个词。

2.2.2英汉委婉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宗教背景
在汉文化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人们大多数信奉的是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道教的宗教思想表达的是隐居,淡泊,世外桃源的生活态度,反映在死亡上委婉语上是“仙逝、别驾、遁化、仙游”等。

佛教讲究的是生死轮回,认为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进入西方的极乐世界,从而摆脱轮回之苦,享受人间天堂。

他们对死亡的委婉表达有“迁化、示化、圆寂、舍生、归净土”等。

西方人大部分信奉的是基督教,天主教。

他们更注重的是自身的罪孽,以便求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可以与上帝同在。

反映在死亡的委婉语上有be 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go to a better world 去了一个更好的世界),be in heaven(在天堂)等。

可见,由于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委婉语在表达上差别还是很大的。

如果遇见西方人,和他们大谈特谈地狱轮回,那么他们会很迷惑。

如果和不太了解西方宗教的中国人整天谈论赎罪的问题,那么中国人也会莫名其妙。

因此有些文化是各自所独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