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拱券结构的技术演变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杨天宇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建筑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而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结构,更是在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中年复一年地不断变革。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注1)。
它是整个建筑的支撑体系,也是建筑的安全保障。
所以自“建筑”诞生起,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结构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发展几乎主导了之后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变化。
由于建筑技术的限制,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成熟度都在不断深化。
原始社会的建筑形式简单,建筑功能单一,其建筑结构也仅停留在石材与木材的简单堆砌或拼接。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的结构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室内空间更加宽敞高耸,同时丰富的柱式还增添了建筑的美感,从而使建筑结构拥有艺术性。
这种艺术性甚至影响后世几千年,直至今日。
到了古罗马,建筑结构的成就更是空前,拱券结构技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其更加适应各种功能需求。
而当建筑技术发展到今天,建筑结构更加安全可靠,复杂多样。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催生了许多结构奇特的建筑,诸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国国家体育馆等等。
本文就将通过抽取建筑结构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类型——拱券结构,并就其发展与应用进行分析,来更好地体味建筑结构,从而加深对建筑技术这一课题的认识。
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拱券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
其外形呈圆弧状,是利用块状材料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结构而构成的承重体系。
拱券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纪的两河流域,之后的巴比伦,亚述,印度等时期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使拱券技术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的,则是古罗马时期。
光辉的拱券技术是古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和成就,使拱券在古罗马能得到巨大发展则大致源于几大原因。
首先就是古罗马相对同时期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首先催生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古罗马人最先发明了混凝土技术。
由于国境内多火山,混凝土开采运输廉价方便,可大量使用奴隶,而且混入碎石作骨料后,既节约材料也可减轻结构重量,所以混凝土技术迅速发展,又因为其凝结能力强,坚固,不透水等众多优势,大大促进了拱券结构的发展。
第二,生产力的进步使当时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时房屋需要众多的承重墙来
帕特农神庙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支撑,而这样会使室内空间利用不当,内部空间狭小,建筑物的功能也受到一定的局限,于是,拱券就有了长足的发展,十字拱以及穹顶就够应运而生。
这个时期诞生了众多伟大的建筑精品,包括罗马城内的万神庙,其穹顶的直径甚至达到了43.3米,高度也是达到了43.3米。
而城内从多的公共建筑,包括公共浴场,巴西利卡,还有一些住宅和宫殿也大量的运用了拱券技术。
拱券的不断发展逐渐摆脱对承重墙的依赖,继而在拜占庭时期出现了帆拱这种结构形式,帆拱独特的发券方式使外墙不必承受侧推力,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立面处理,都更加自由灵活了。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帆拱运用的杰出典范,它的穹顶高15米,直径32.6米,通过帆拱架在4个7.6米宽的墩子上。
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它们的侧推力又各由斜角上两个更小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挡。
室内的光照处理十分生动,阳光透过彩色玻璃使室内氛围趋于神秘梦幻。
室内空间也是更加高敞宽阔,四周层次井然。
这套结构关系明确,层次分明,期中拱券技术也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拱券技术的继续发展,建筑物的结构也是越来越庞大,气势越来越恢弘。
在中世纪出现了尖十字拱以及飞扶壁技术,这类结构使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的中厅可以达到30米甚至是40多米的高度,对室内采光以及氛围的营造都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14、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建筑技术在发展的同时,也融入了时代精神。
最具标志性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无论是设计建造,技术成就,还有艺术特色都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以这个穹顶的建成为开端,拱券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多样,也就是因为有了建筑技术的提高,才能为后世留下坦比哀多的雄健饱满,圣彼得大教堂的恢弘大气,各种精美的建筑才能屹立于世。
½ ¾
1.圣彼得大教堂穹顶
2.佛罗伦萨大教堂
3.万神庙穹顶
4.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
拱券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拱券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了日常建筑的各个部分,作为重要得承重结构,拱券还被广泛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物之中,各种大跨度的建筑都离不开一个坚固可靠的拱券结构,这里简要归纳总结几个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西进之门
首先是美国圣路易斯市的“西进之门”(GATEWAY ),作为一个单纯的纪念性建筑,“西进之门”仅以一个巨大的拱券作为建筑的整体,简洁而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是美国向西开发的一个象征。
它是美国最高的独自挺立的纪念碑。
这座闪闪发光的用钢制成的圆弧造型,拔地而起,有将近200米高,跨度也是将近200米,和高度完全一样。
这座60年代建成的纪念碑将拱券技术运用地淋漓尽致,拱形的结构也使它结构合理,坚固可靠,据说根据设计要求,拱门顶端的正常摆动幅度可在46公分之内,但据科学家计算,“大拱门”即使遇到时速80公里的大风,其摆动幅度也仅有5公分。
由于拱券自古以来就被赋予
一种力量的美感,而当拱券仅以孤立的形式单独抽取出来后,就更加
凸显了这一特性,这一刀圆弧有如彩虹屹立天际,三角形的横截面使拱门的光影变幻莫测,站在纪念碑下的人无不为其雄壮坚强所折服。
只有依靠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这座拱门才得以矗立。
港湾大桥
港湾大桥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杰克逊海港,号称世界第二单孔拱桥。
这座大桥整个工程的全部用钢量为5.28万吨,铆钉数是600万个,最大铆钉重量3.5斤,用水泥9.5万立方米,桥塔、桥墩用花岗石1.7万立方米,建桥用油漆27.2万升。
整个大桥桥身长度(包括引桥)1149米,从海面到桥面高58.5米,从海面到桥顶高达134米,万吨巨轮可以从桥下通过。
桥面宽49米,可通行各种汽车,中间铺设有双轨铁路,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
原来还铺设有轨电车车轨两条,后因交通拥堵把它拆除,划出8条汽车道。
大桥的钢架头搭在两个巨大的钢筋水泥桥墩上,桥墩高12米。
两个桥墩上还各建有一座塔,塔高95米,全部用花岗岩建造。
圣路易斯西进之门
悉尼大桥的最大特点是拱架,其拱架跨度为503米,而且是单孔拱形,这是世界上少见的。
将拱券技术应用在桥梁上是增加跨度,提高桥梁高度,增加通航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国有
很多古桥都是应用了拱
形结构,包括著名的赵州桥、玉带桥等等。
而港湾大桥则是钢结构的单孔拱桥,无论其跨度或是高度都是古桥无法达到的,同时这里的拱形结构还极大地增强了桥梁的牢固度,使桥梁更加坚固可靠,抗震性更加优秀。
抛物线的形式也使大桥看起来非常优美,由于悉尼海港大桥和悉尼歌剧院相邻,人们将歌剧院和大桥联成一体欣赏时,雄伟和婀娜、深色和浅色、直线和曲线构成了一副反差强烈又协调一体的美丽图画,真是相映成辉。
今日的悉尼大桥,北端弯成一个大弧形,连接北上的高速公路,南端一直伸入悉尼市区。
每当夜幕降临,大桥的钢架上就亮起了万盏灯火,远远望去,五彩缤纷,灿烂夺目。
中国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这个巨大的穹顶展现了在现代建筑科技下的顶尖的结构建造技术。
其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
悉尼港湾大桥
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
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将整个建筑包裹在一片晶莹剔透中。
巨大的蛋形结构使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小结
拱券结构,作为人类建筑结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对世界建筑的发展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甚为深远。
拱券结构无论在扩展室内空间,丰富内部功能,增强结构可靠性方面还是增加建筑美感上,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所以对于拱的恰到好处的应用对做好一个建筑有着很大的帮助。
写在最后的
建筑技术概论这门课对我影响很大,秦老师的第二节课——建筑结构与建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对建筑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而有了写这篇论文的思路,查阅一些资料以及通过自己的分析后,体悟到建筑结构不仅仅只是建筑的“骨骼”,也是建筑的基础,建筑的灵魂所在。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会更加注意建筑结构在建筑构造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更好的方案。
注1:定义来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外国建筑史(第三版)陈志华
部分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