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影视美学一、引言电影《嘉年华》,英文片名《Angels Wear White》是一部独立类型电影。
导演是文晏,职业制片人,导演。
其代表作是《水印街》。
“嘉年华”(Carnival)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后来成为古罗马农神节的庆祝活动,再后来成为欧洲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嘉年华”的定义渐渐由一个传统节日,转化为在大型游乐设施里辅佐以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公众娱乐盛会,汉语“嘉年华”是欧美国家“狂欢节”的英文音译,意思如同中国的“庙会”。
电影《嘉年华》中文片名中的“嘉年华”可以理解为“嘉,年华”,意为美好的年华,如同是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孟小文和小米都处于最好的年华,天真,快乐,轻松,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只是青春的烦恼忧愁罢了。
但同时另外一个层面,“嘉年华”也是一场狂欢,一场关于社会、关于家庭、关于人的狂欢,每个人都在这场狂欢里身披光鲜的外衣,同时也拥有着各式各样的秘密。
不谙世事的“主人公”们在光怪陆离的社会必然会受到诱惑或伤害。
“嘉年华”这个片名是带着对这场狂欢讽刺的意味的,也是带着对这个社会或深或浅的反思的。
英文片名《Angels Wear White》是带着一种指向明确却包含广泛的意义,整体意义可以理解为纯洁。
但“Angels Wear White”的意思除了想表达白色代表的“纯洁”以外,更多的是想表达现在社会对于女性“纯洁”的定义过于狭隘,仿佛结婚以前,以及当穿上婚纱的时候才是是纯洁的,婚后或者经历了“性”的过程后就不纯洁了,对于纯洁一词带有了某种特定性,而这种特定性却只针对女性。
这种词汇的某种固化的思维特定性其实是父权社会的一种无意识的构造,电影中主人公小米和孟小文都是纯洁的,所有女性也不应该被社会评判纯洁与否。
而文晏导演也在采访中提到英文名为什么不用直译的原因是因为Carnival并不能完全地概括电影的含义,尽管嘉年华其实是把Carnival音译成中文,但嘉年华三个字表意上出现了一种特别美好的、像花样年华的意思。
但是这层意思在Carnival英文词里面其实是没有的,Carnival只是一种狂乱、狂欢的意思,所以当时文晏导演觉得如果直译成Carnival其实不够,Carnival这个词其实是少了一个层面,所以放弃了这种直译,于是开始单独去想英文片名。
当后来文晏导演想到“Angels Wear White”的时候,她觉得有双重的意义,就是说一方面是指纯洁,另一方面这个纯洁在当今社会又不仅仅只是纯洁这个意义了。
所以,就是这个英文片名也达到了导演文晏所希望达到的那种双重的效果,既映题又应景。
影片《嘉年华》基本故事情节是围绕一场“性侵”案件展开,以主人公孟小文和小米分别担任构成整部电影两条叙事线索的两个视角——“当事人”和“旁观者”,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女性的意识觉醒的故事。
故事整体以小见大,以女孩的青春成长的烦恼为出发点,去探讨了女性意识和良性社会的应有的基本机制。
贯穿整部影片的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奇观——“梦露”,而在影片中对于“梦露”的物化标志有三个:第一个是巨大的“梦露”塑像,第二个是“金色发套”,第三个是“白裙子”。
二、玛丽莲·梦露的标志性意义玛丽莲·梦露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好莱坞五十年代的性感女神,一生出演过三十余部电影,电影角浅析《嘉年华》里的“梦露”意象文/陈良慧摘 要:在大众面前“梦露”是无脑美人的代名词,但在《嘉年华》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个自由、美丽、勇敢、强大的象征。
梦露飞起来的裙摆、洋溢的笑容彰显着她的自由美丽,那不在意世人目光的种种风采颇具魅力。
电影《嘉年华》里的女性都是独立的,个性的,充满反抗意识和力量的,所以社会不应该定义女性,女性也不应被框架所束缚,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当这些基本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或是道德管制。
关键词:独立电影,《嘉年华》,女性,意识形态觉醒,“梦露”112(下)2018.07色多半以迟钝、天真的“金发无脑”的性感银幕形象出现。
尽管梦露在60年代尝试过转型,但20世纪福克斯公司却以时代潮流导致梦露在她为期36年短暂的一生里都没有逃离“梦露式性感”的定义:金发、天真、愚蠢、美丽、红唇、白皮肤,这些成为梦露的代名词,提到玛丽莲·梦露就会想起她身着一袭白色连衣裙站在人行道上,被地下通风口喷上来的冷气掀起裙摆露出双腿,她伸手压住裙摆这一经典造型,这个造型被称为“梦露式性感”,来自比利·怀德执导的电影《七年之痒》中的这一造型,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成为玛丽莲·梦露的招牌形象。
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批评中,梦露的银幕形象常常被视为男性文化贬低女性身体的一种方式。
美国明星研究的重要学者理查德·戴尔在 1987年所著的《梦幻身体》里指出,在五六十年代,对于“什么是性”这个课题,有了新的阐释,并且影响深远。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将性压抑视为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成为反抗清教主义的理论依据。
1953年8月梦露走红,同年12月,梦露成为《花花公子》首位登上封面的女星。
“性”的话语在公共领域得以正常化和公开化。
女性主义运动也同样对此产生了影响。
戴尔在梦露的性感中首先解读出一种“性快感的纯真”,他认为,梦露的形象体现了性感与天性的联系,这使得其性感显示出天真纯洁、具有喜剧感和邻家女孩之感、易接近等特点,因而成为当时文化中理想的性伴侣。
但戴尔也指出,这种形象是针对异性恋男性而言的,“通过具化为理想性伴侣,‘梦露’成为排解男性对性自由不安的媒介”。
其次,戴尔注意到了梦露形象中的种族问题。
要成为可欲望的对象,梦露必须是一位白人女性,而金发碧眼又暗示了种族的纯正。
这是因为:“白人女性被认为是白人男性拥有的最高价值的财产,这种拥有将受到其他种族的羡慕”。
最后,梦露的性感也和脆弱、无害相联系,因为脆弱能够唤起男性的保护欲或虐待狂的情感,无害强调了梦露只能是一个性的客体。
这些因素造成了“梦露”形象的固化,“梦露”成为了一个形容愚钝却美丽性感的形象的标志性词汇。
影片中的“梦露”也是“梦露式性感”的造型,塑像高达10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梦露”塑像。
文晏导演在剧本创作中关于“梦露”的灵感来源于她在2014年6月寻找拍摄地点时看到的一则新闻,在广西贵港,有一樽8.18米的玛丽莲·梦露雕像,在构建之初就打出了“全世界最高梦露”的旗号,期待成为贵港的一道风景线。
但在雕像落成之后,由于人们争先恐后地簇拥在她的裙摆下,小心窥探议论着,被认为裙子飞得太高而“有伤风化”,仅仅在商业中心街头矗立了6个月,就被有关部门勒令拆除,“金发性感女神”最后的结局却是如同巨大的垃圾一般躺在了郊外的废品处。
这则新闻给文晏导演很大的触动,同时又觉得,这个“梦露”标志跟她的故事特别契合,她认为“梦露”这个形象在西方社会的注视下已经是非常物化的东西,但是在一个小女孩眼里,“梦露”是一个非常单纯、美丽的女人,是一个小女孩长大以后也许会成为那样的女人。
在文晏导演镜头下的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个小女孩,希望长大后像“梦露”一样美,穿着“梦露”这样的白裙子,所以片中主人公对“梦露”的注视是向往而又特别无辜的,这种与社会传统中对于梦露女性形象的认知的反差就是文晏导演想要表达的电影主题。
三、玛丽莲·梦露与“巨型塑像”第一次“梦露巨像”出现在电影一开始,巨大的“梦露”形象随着女主人公小米一起出现,主人公小米绕着巨大的梦露塑像走了一圈,“梦露”塑像相对于小米而言实在太大,以至于镜头只能拍到“梦露”那穿着白色细高跟的凉鞋,涂着113影视美学红色指甲油的踮起来的双脚,小米弯腰摸了摸“梦露”的红色指甲油,可以看出来小米对“梦露”的新奇和喜欢,这是一种单纯的无辜的喜欢,在小米摸“梦露”指甲油的时候,两个小女生撞了一下正看得入神的小米,开心地比着剪刀手、喊着“茄子”准备拍照。
小米被撞开后,皱了皱眉头,向后退了两步,抬头看了看“梦露”,慢镜头随着小米的视角顺着梦露白净的腿摇到由于飞起来的裙摆而露出的白色裙底,最后小米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拍了一张图片,向后退了两步又拍了一张,图片里只拍到了梦露露出来的双腿和飞起来的裙摆,随后小米心满意足地转身离开。
对于异性恋男性的观众而言,这两个镜头是一种带有“性”暗示的,并且由于“梦露”塑像的成倍放大,使得“梦露”特定的物化含义也成十倍甚至百倍地放大在观众面前,但对于单纯的15岁的女主人公小米而言,这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勇敢展示自己的美的形象。
此时的梦露很新,受到大家的争先恐后追捧,也预示着小米的生活充满着希望。
第二次“梦露巨像”出现在孟小文被其妈妈强行剪去长发后离家出走,去找她的爸爸孟涛时,发现孟涛并没有回应她,于是离开孟涛的家,来到“梦露”塑像的底下。
相对于小米而言,塑像对于小文更加巨大,戴着帽子将自己裹住的小文在塑像下显得格外娇小,小文看向“梦露”的眼神是惊叹的。
小文走到“梦露”脚边,放下鱼缸和书包,枕在书包上躺了下来,然后把鱼缸抱在怀里。
此时“梦露”的塑像,已经不再是塑像,不是标志,而是一个可以为小文遮风挡雨的建筑物。
巨大的飞起来的裙摆在小文眼里更像是一把伞,“梦露”给了孟小文安全感和勇气,象征着一种坚强、强大、独立和勇气。
同时黑暗中的梦露安静而孤独,就如同现在的孟小文的境遇,但是正是这一晚的离家出走,让小文摆脱了母权的掌控。
第三次“梦露巨像”出现是在小米被辞退后,莉莉和小米两个人在沙滩边上聊天,当小米说完“我是黑户,永远都当不上前台”后,此时梦露塑像上贴满了广告,小米去一张张地撕开贴在“梦露”身上的广告,可以看出小米对于梦露是珍视的。
后来手机里刘会长来的信息打断了这一过程。
同时梦露身上出现广告和涂鸦也预示着“梦露”的巨型塑像不再是一个标志性的风景了,随时可能被社会所抛弃,映衬了小米被炒鱿鱼的境地。
第四次“梦露巨像”出现,是塑像正在被切开运走的过程,几十名工人,从梦露的脚开始切割,最终将矗立在沙滩上的巨大塑像运走,预示了接下来的剧情,当天在小米得到刘会长那一万元,同天晚上又被健哥抢走,并且受了重伤,获得的希望再次破灭,境遇更差了。
梦露的切割预示着阉割威胁,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注定被定义、被侮辱、被伤害、被剥夺权利,在男性面前永远处于弱势躯体的一方,没有还手之力。
第五次“梦露巨像”出现在在小米逃走之后的路上,小米穿着白裙子,逃出了健哥的控制,此时的她自由、无所拘束,在她身边,被切割的梦露被绳子捆绑着正要被运走,越走越远,而小米也骑着电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
此时的梦露和小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梦露在被绑架被毁灭的路上,而小米却向着一条光明的路走去,虽然前途未知,但是小米却有了反抗的力量,预示着整个社会的女性群体将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