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读《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宋立宁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75 )
【摘 要】《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念,认为个体意识必须融入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一个时代或社会的自我意识。
本文作者认为意识形态不能等同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社会的意识不仅仅包括统治阶级的意识,还包括其它阶层和个体的意识【关键词】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社会意识;社会形态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念,这篇文章的阅读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程,在我费尽心力的理解了其中部分艰涩概念的同时,也对其中的部分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姑且表达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粗浅思考吧。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在维系社会生活、阶级统治和社会形态上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说,意识形态融合在我们出生以来接收的一切信息之中,对我们造成潜移默化并持续不断的影响,将我们塑造成符合意识形态的样子,统治者因此具有统治阶级的思想,被统治者也因此能够理所当然并以为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
在这个方面来说,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国家机器,如果说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是通过硬性的方式维护国家稳定,那么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软性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国家的统治,通过学校、宗教、媒体等等渠道,进行一种类似于“催眠”、“洗脑”的教育与宣传,在维护统治的方面作用甚至比军队更加重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类似于一种催眠的幻觉,让人作为一个个体,而在意识形态中认为自己是主体,从而愉快自觉的履行自己的任务,他将意识形态与“无意识”并列,人们并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而不知不觉间已经被他所同化,正是这一点让我有些不敢苟同,因为如果这样来看,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意被削弱了,而且这样的话人岂不是带有一种无法避免的悲剧感吗?
这种悲剧感正是我难以接受的,因为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之中,人在意识形态面前似乎是毫无还手之力——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如果连意识到它都无法做到,当然更无法决定面对他的态度和应对。
似乎人一出生——或者更进一步的说,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注定了日后要接受的意识形态,而无法做出自主的选择,沉浸在虚妄的幻觉之中。
这固然会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稳固,但作为人这个个体而言,却一直被蒙蔽在虚假的幸福之中,无法看清真相,或许真相其实并不重要也没有意义,但作为人来说想要把握自己的生活是最基本的追求,千百年来人类正是为了这个而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发展,如果这一切始终仍笼罩在意识形态的幻境之中,人从来不曾清醒,岂不是太过悲哀了吗?
意识形态是如何将人从个体变为主体呢?我姑且用比较通俗简单的方法转述阿尔都塞的描写,意识形态向人发出质询——这时人尚且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的,在人回应了意识形态的质询,合乎意识形态的规范时,他便被意识形态所接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也从个体转变成了主体。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回应意识形态的质询,必然有人拒
绝回应,保留自己的个体性,不融入意识形态之中,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但作为不被意识形态所承认个体,他们往往无法融入社会,会被社会上所排斥,进而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
这是因为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大体上合并了,并且他提出意识形态是没有历史的,亦即认为意识形态无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但这里有一个矛盾,从远古到现在社会形态不断发生改变,从奴隶制到封建社会,又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按照阿尔都塞的理论,意识形态塑造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意识,使他们无意识中接受自己的地位,那么社会形态应该十分稳固。
但是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始终与阶级相联系,而在社会中绝不会只存在一个阶级,因此意识形态也是阶级斗争的场所,甚至与现实中的战场交锋、统治阶级改变相比,新生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它还未成为统治阶级时已经存在,而被推翻的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不会马上消失,他们会在意识形态的领域继续斗争,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可以说比现实中物质上的斗争更加持久也更加激烈,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
从上述分析来看,关于意识形态与人的个体性之间的矛盾,或者可以发现阿尔都塞有所欠缺的地方。
意识形态是一个时代或社会的自我意识,但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社会的意识不仅仅包括统治阶级的意识,还包括其它阶层和个体的意识。
个体总可以划分入不同的阶层或阶级之中,也就是说统一阶级内部的个体意识和该阶级的意识确实有很大的共同性,但首先我们不能就此将两者等同,其次社会上区别于统治阶级的其它阶级仍然存在,因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即阿尔都塞在文章中所描述的意识形态,进行质询的时候不可能得到全部社会成员的回应。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篇文章无疑是在哲学范畴之中的,其中揭示的道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实际样貌,但正如我在上面提到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带来了个人主体性的悲剧,哲学是窥见真实的学问,但真实未必就是美好,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者活在蒙蔽之中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这点感慨并不深刻,也不太符合这篇文章探讨的内容,但这确实是我读过阿尔都塞先生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后的真是感想。
参考文献:
[1]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La Pensée,1970,6,151.[2]邓细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宋立宁,女,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擅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西比较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