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起名字所谓“姓名”就是姓氏与名字,它是具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宗族的群体标志,是人类社会维持血统关系与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
姓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起源与民族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名就是参照各种文化法则并结合家族的姓氏给新生儿一个合适的名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含义丰富,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有着最独特、最深厚的起名文化。
中国人对名字非常看重,名字往往寄寓着长辈对晚辈的某种殷切期望与祝愿。
因此,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要符合易理,更要饱含文化底蕴。
可见起名字在中国人内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名多是“姓+名”构成。
“姓”具有相对稳定性,子随父姓,代代相传,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更改;名多为长辈所取,名字确立之前,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本文所说的“名字”专指姓后的“名”。
“名”字的来源最早的时候,人们是有姓无名的,见面的时候就是互相点点头打招呼,这个在白天没有问题,可是到了晚上怎么办呢?互相看不见,打招呼就需要互相称呼一下,于是出现了“名”。
“名”字是:名=夕+口,下边一个“口”,意思是晚上开口打招呼。
中国人起名字的方法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还包含着父母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早在周朝时期,中国人已经在取名方法上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名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充分反映了中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现在常见的取名方式有20多种。
取名的故事:中国古代有三个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人们称他们为“三苏”。
他们是父子兄弟,父亲苏洵在为两个儿子起名时,特地写过一篇《名二子说》。
苏洵说“轼”,是车前的横木,是用来靠着往远处望的,它的重要性,比不上车轮、车身等,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辆完整好看的车子。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是外表看上去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辙”是车轮子在地上压过的痕迹,时间长了就成了车道。
说到车的好处,自然不会联系到辙,然而发生了车祸时,同样不会牵连到辙。
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又不会惹祸。
长辈对后代期望、关爱,全包含在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字中。
“轼”“辙”这两个字偏旁相同字义相关,可见古人在取名格式和斟酌字义上是多么的谨慎与重视。
纷繁的取名方式,使中国姓名文化绚丽多彩。
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则,是大多数人取名时所遵循的,这反映着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传承。
中国人取名字常常从这些方面来考虑:1.符合时尚2.有所忌讳3.区别性别4.注重形式5.注重谐音中国人的名字,不同时代的时尚特点非常强烈。
“太甲、太乙。
仲丁”,一看这样的名字我们就知道这是生活在商朝的人。
那时的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天干地支。
所以历代商王都以十干取名。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处在原始泛神阶段,另外当时的渔猎技术和畜牧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人们特别爱用动物的名字来起名,如董狐、阳虎、乐羊、西门豹、项燕等。
两晋南北朝时,用虚词、梵语、道化词取名成为当时的时尚,如“之乎者也”的“之”,就非常时髦,出现过一大批以“之”为名的出名人物,如王羲之(大书法家)、顾恺之(大画家)等。
唐宋时诗词盛行,风气开放,取名方式和格式众多,但也有特点可寻。
如“文”(文明)、“德”(品德)、“忠”(忠心)、“信”(讲信用)等弘扬品德的字,以及“老”(年老)、“叟”(年长的男性)、“翁”、“父”(甫)等表示年长的词大量的进入人名。
到明清时,科举考试盛行,大家都想通过考试当官,于是“魁”(夺魁---得第一)、“奎”、“元”、“第”、“光”、“禄”、“士”大量出现在人名中。
现代人起名字也充分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如:“王汉民”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建国”“解放”等名的大量出现。
则记载了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时代巨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中更是出现大量“卫东”“红卫”等名字,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则有“卫星”“超英”“跃进”等名字流行。
有所忌讳在取名时中国人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忌讳的东西,比如:意思不好的字,如“死”、“杀”;难写的、不常用的字;谐音不好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字;长辈或名人的名字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避免惹出政治上或伦理上的麻烦,还有希望在传世和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谬误。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文化氛围变化,取名忌讳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
区别性别中国姓名文化具有男性起名多选表现阳刚之美的字,如:虎、豹、大鹏、高山、万里、海、宏伟、雄、飞、建功、弘业、杰、天、刚、剑、锋、利、强、勇、胜等,如:王海涛、李小龙、胡一虎。
女性起名多选表现阴柔之美的字,如:妮、娜、媛、婷、婉、菊、梅、芳、芬、莉、俊、丽、爱、娟、雅、洁等,如:柴静、吴晓莉、邓丽君,金妮娅。
这些汉字都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使人望名而辨性。
注重形式一般来说,中国人的名字常常是一个字或两个字,加上单姓和复姓全称,就成了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如:王芳、李志伟、欧阳奋强等。
中国人取名字非常讲究寓意,即用各种取名方法选字前提下,又兼重式,以雅致、响亮、形体美观为首选,追求义、音、声、形皆美。
这种特色,是汉字文化的音韵与造型的艺术性所提供的。
例如:姓石的取名“石磊”,形式好看,意思是像石头般坚强;姓金的取名“金鑫”,自然是希望财富多多。
有一位著名电视主持人名叫:胡一虎,形式上笔画是:多-少-多,语音上姓与名的第二个字同韵:hú-hǔ;含以上:一只独一无二的虎,既辨别了性别又表达了希望。
注重谐音汉字的一字便是一个音节,往往又是一个词或一个词根,因此和姓连在一起,形成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整体,从而提供一种简洁、流畅而又富有韵味的审美感受。
如:朴雪花,取“飘雪花”的谐音和意思,吴迪,取“无敌”的谐音和意思,谐音的美感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特色之一。
1、字音美起名讲究字音,讲究声、韵、调的搭配。
也就是所起的名字,叫起来要好听,要响亮,使名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有的名字看起来意思很好,也很文雅,但听起来与另外一个不雅、甚至非常粗俗的词句类似,就会使人很不舒服。
例如“博才”听起来像“破财”,“王国均”听起来像“亡国君”,“韦君智”听起来像“伪君子”。
另外,起名还讲究字音的雅韵,尽量避免声母、韵母相同,避免同声组合,如“汪文威”、“姚朝涛”、“胡谷琴”这些名字读起来就不太好听。
试想,一个声韵哑仄的名字和一个声韵响亮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如何呢?情形往往是这样的:读到哑仄、听来模糊的名字,会使人联想到名字的主人同样消沉、颓唐、无精打采、疲沓困顿,甚至联想到他身体瘦弱、个头矮小……相反,一个读来响亮、听来清晰的名字,会使人联想到名主目光炯炯有神,举止自信有力,性格刚毅,胸襟开阔,浑身充满朝气。
2、字形美中国人起名讲究字形。
就是写出来的字要好看,好认,避免用繁难字和怪僻字起名。
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符号,如果别人不认识,这种交往就会很不方便。
这样的字写起来既麻烦也很不好看,名字中繁字多了,会造成黑白失调,黑糊糊一片,透不过气来,令人产生憋闷感。
怪僻字,有的甚至在字典上也查不到,也许有人认为,用一般人不认识的字起名字,就会给人一种有学问、有教养的好印象,其实不然。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名字认不出来时,必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甚至不愿与他交往。
有位心理学家作过统计,若用比较怪僻的字起名的人,一般社交能力都差,且80%的人性情孤僻。
看来,起名讲究字形美是颇有必要的。
3、字义美根据字义起名,即根据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愿望、追求、性格、爱好等起名字。
所谓名字的字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名字的本意,即实实在在的意义。
这种含义大多包含着起名者对被起名者的希望、追求、祝愿、也可能包含着起名者的个性特征和爱好;另一方面,名字的意义还包括寓意,即借其他事物以寄托本意。
一)、人名起名的艺术:1、借石攻玉、七彩生辉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即可以借外地的石料,琢磨玉器。
起名也借助外力,兴意联想,展开构思。
这种由借鉴生发联想,、启动思想、展开构思、推动美名制作的方法,就是借石攻玉法。
某人姓江,江与山关系密切,江姓的名字可以围绕江与山的关系展开联想,由“水同天”作他山之石,一气攻下了江映山、江照山、江崇山等几块闪光的玉石。
光谱的七彩能幻化出世界的万紫千红,用色彩编织名字,使名字绚丽多彩、闪耀出无尽的光辉。
因为色彩词具有色彩鲜明、形象的特点,可以体现个性、抒发情感,而且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可以使名字的内涵更为丰富。
如“袁丹”这个名字,比起“袁红”,就给人一种热情、活泼、充满活力、颇有深度的感觉。
2、写生寄意、随意巧合这里的“写生”,是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风物的描写。
通过这类写生,寄托主人的情怀。
选择适当的写生词语,联合姓氏进行艺术加工,就可以制成优美的名字。
如“高山睛”:高山一样的深情。
用“睛”字以比直接用“情”更含蓄、更富深意。
又如“任春蕾”,表示孩子出生的时候正是春雷滚动之时。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中生妙”。
起名也是一样。
正如一位文学家说过:思想深刻,但巧合却新鲜有趣。
有时冥思苦想,按部就班、却不得好名,但有时随意巧合,灵机一动,随手拈来,竟得佳名。
如:“六曾”,作家黎烈文出生时,曾祖父刚好整整六十岁寿辰,曾祖父给他起乳名“六曾”,表示他是曾祖父六十岁出生的曾孙。
3、动画生神、点石成金通过描绘活动的变化的场景与画面,使描绘的画面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神采飞扬、感染力强,并且容易理解,具有启示性,内涵相当丰富。
如“尹飞燕”这个名字,“云”成为燕飞的场所,与“尹小燕”这个名字相比,就变陈旧为新颖、变单薄为丰满、变狭窄为开阔、变抽象为形象、变平淡为神奇、变直露为含蓄,为名字增加了神气和光彩。
4、巧用典故、思理悟道即利用姓名在字义的内在联系,将某些成语典故简缩而成姓名。
这样的姓名显得很高雅,也很特别,耐读、耐听、耐看、耐想。
正因为这样,这种起名方法运用起来,比较困难,非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不行。
这方面的例子有:石成金(点石成金)、温知新(温故而知新)、成方圆(无规矩不成方圆)、万长青(万古长青)、古色香(古色古香)、阳春雪(阳春白雪)、任人贤(任人唯贤)、马鹏程(鹏程万里、马到成功)等。
5、虚实相生、对立统一著名豫剧演员牛得草,原名牛俊国。
李春芳老人给他起名时说:“姓猴的有叫猴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自由攀登;姓朱的,有叫朱得康的,猪得了糠,可以膘肥体壮,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牛儿得了草,负重劲行,辛勤耕作,韧力无穷。
”随后,李老先生接着说:“我还为你想了一个字和号,字为‘料足’,号为‘饮水’。
牛得草、牛料足、牛饮水。
草、料、水,三者俱得,小牛,你前途无量呀。
”可见,“牛得草”这个名就很好地利用了“牛”姓的字面之义,而配以“得草”,使之成为一个很完整的意思,真可谓挖空心思。
这一类名字像山泉那样出自天然,像泥土那样本色原味,格外亲切、别有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