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洞沟景区中文导游词

水洞沟景区中文导游词

导游词语音版1编号001 博物馆概况,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到水洞沟景区参观游览,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名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它摒弃了传统展馆的展示形式,以大型雕塑、超大型半景画、幻影成像、实景、文物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等技术,再现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和灾难骤起被迫迁徙的活动场景,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展示形式的先河,馆内包含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区,其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编号002 序厅雕塑:《发现》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博物馆的序厅,眼前这组大型雕像,名为《发现》。

它向我们表达的是:三万年前,一群远古人携带着狩猎工具离开自己原本的生活环境,不远万里来到了今天叫做水洞沟的地方,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喜万分,这里草木葱茏,犀牛、野驴、原始牛在茂密的草丛中悠然地吃着青草,羚羊、转角羊在湖与沙漠之间的灌木丛中享受着饱含露珠的肥美嫩叶,显然这里非常适宜人类居住,这支原始人就地宿营,拉开了宁夏历史的序幕……编号003 现在我们通过前言了解一下水洞沟文化:水洞沟地区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古生物化石。

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 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此后又经过多次考古发掘, 出土了五万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动物化石。

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石制品、工具以及石器制作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和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从水洞沟出土的石器、装饰品的制作工艺、精致程度分析,在三万年前,宁夏水洞沟人的生产已达到了同时代最先进、最高水平,使用着领先的、精美的石制工具。

这种现象, 为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所仅有。

宁夏人民因水洞沟而感到骄傲,中国人民为此而自豪。

水洞沟文化产生于荒蛮,影响于后世。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通过全面展示史前水洞沟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场景,使大家对水洞沟文化遗址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以增强人们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三万年以前的水洞沟人, 会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珍爱感到欣慰。

编号004 人类演化史之食物来源与工具演变人类从原始人进化到现代人,历经了漫长的过程,这里您可以看到人类进化的立体演绎场景:向我们打招呼的古猿告诉我们,采摘树上的果实是古人类最早的食物来源之一,发明了石器以后才有了狩猎活动,铁器的出现促进了农耕的发展,现代人生产工具的多样性,使得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信息时代,生产已经达到了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程度,追求的是时间和效率······工具的不断更新促使人类文明的脚步不断地加快!从人类进化场景可以看出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类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依次是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水洞沟人属于晚期智人阶段,距今约3万年-1万年,他的体貌特征介于第三四个模型之间,也就是说水洞沟人经历了旧石器晚期和新时器时代,主要从事采摘和狩猎活动,生产工具开始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变革。

编号005投影人类进化根据形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人类最初是大型灵长类动物,它们用四肢攀爬树木,双手辅助行走。

在进化的过程中,双手解放出来,两足直立行走,上身比例减小,脑容量逐渐增大,下颌骨收缩,面部趋于扁平,体毛渐渐退去,最后就变成我们如今的模样。

水洞沟人属于晚期智人,也被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是原始人的最后一个阶段。

人类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共经历了250万年的漫长历史。

006 石器介绍工具是人力肢体的延伸,是人类得以有效生存的基础。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制作工具的材料以石头为主,较晚出现了骨、角等材料,由于其他材料易腐朽而难于保存。

人类留下来的大量石器成为了考古研究者的主要分析材料,他们以此探求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存方式。

人类开始制造石器工具大约是在250万年左右。

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办法,是把一块石头加以敲击或碰击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

打制切割用的带有薄刃的石器,则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先从石块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

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边缘不太平齐。

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

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

压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

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首先,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

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

这就成了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与打制的石器相比,通过打磨增强了石器刃部的锋度,减少了使用时的阻力,使工具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术的发明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重要成就,穿孔的目的在于制成复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天地变得日益广阔起来。

但由于当时人们所能支配的物质只不过是石、木、骨、角和利用天然纤维简单加工而成的绳索等,这就限制了工具的创造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的旧石器形状,与后面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区别?编号007宁夏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全国文物保护100处重大遗址之一。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水洞沟还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万里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编号008水洞沟地理概况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边缘,遗址北可见长城,自古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边界,现在是宁夏和内蒙鄂尔多斯的分界线。

长城之南有一条被季节性河流冲刷出的边沟,由于地下水补给,一条小河常年流淌不停息,小河将原本平坦的台地切割成两壁峭立的峡谷,大概是依水而居的关系吧,遗址的大多数具体地点都在边沟的崖壁上发现。

长城、深沟、峡谷可谓深沟高垒,它们和藏兵洞共同构成了明代的边防重镇。

为了保护长城、遗址和恢复生态环境,水洞沟公司建了一座拦水坝将深沟分成东西两段,坝的西面是芦化谷,东面是红山湖。

自东向西千万年流淌不息的河水,孕育了水洞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集大漠风光与江南秀色与一体的独特景观。

编号009水洞沟的古环境特征根据水洞沟更新世晚期地层出土动物化石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可以认为,在水洞沟文化时期,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地势平缓的草原荒漠地带,贺兰山云杉曾有一定量的扩展,曾经还活动着披毛犀、普氏野马、野驴、鹿、水牛、普氏羚羊、鸵鸟等动物,我国北方东部河谷、平原区的冷湿环境也影响到了水洞沟地区,形成流水与湖泊相连的小环境。

三万年前,地球属于第四纪冰期时代,当时的水洞沟水草丰美,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碧绿的湖面波光粼粼,周围草木葱茏,犀牛、野驴、原始牛在湖边的草丛中悠然地吃着青草,羚羊、转角羊在湖与沙漠之间的灌木丛中觅食着饱含露珠的肥美嫩叶,成群的鸵鸟在沙丘中急速行走。

湖边、草原上,青壮年不分男女都要手持棍棒和石器去打猎。

他们使用的武器太原始了,有时,奔波一天,连一只野兽也猎获不到,只好靠挖些植物的根茎和采摘野果和草籽度日。

一旦捕到动物,他们如同过节一样喜笑颜开,剥去兽皮,大家围坐在一起,在熊熊篝火上烤食,吃到高兴,便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编号010披毛犀已绝灭的一种哺乳动物,曾是旧石器时代水洞沟人主要的狩猎对象。

披毛犀体表披有御寒的长毛和浓密的绒毛。

这类动物头骨长而且大,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额上和鼻上各长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长大,向前倾斜伸出。

它的生活时代大约距今200万年—1万年。

披毛犀对于水洞沟的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19年,比利时神父肯特途经水洞沟时,在崖壁上发现了一具披毛犀头骨化石,随后告诉了他的好友,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随后桑志华和德日进对水洞沟的考察和发掘,揭开了水洞沟沉睡几万年的神秘面纱。

编号011 张三小店我们看到的这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和2011年元宵晚会上与李咏、周涛同台主持节目的李咏2都是由同一家公司—即西安超人公司创作的。

塑像中看到身材修长的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而体态壮实的这位是博物馆学家桑志华,这位提着茶壶、端着茶碗的小伙儿就是小店的主人张三,屋里隐约可见的那位是张三的妻子,名叫“紫怡”,据说和章子怡长得很像呢。

1923年6月11日,桑志华连同他的同窗好友德日进从天津出发,沿着黄河左岸西行,穿过乌拉山到达水洞沟,住进了“张三小店”,对水洞沟进行了科学考察和发掘。

当天晚饭后,桑志华和德日进就耐不住内心的急迫,沿着沟底往里走,当他们走到与长城并行的一处断崖时,突然发现断崖上有磷火闪现,丰富的考古知识使他们立即判断出那里一定有尸骨。

他们很快返回小店,找到张三,给了他5块银元,要了一把大梯子,在夜色中爬到崖上去挖。

第一个晚上,他们就挖到了一件动物头骨化石。

后来十几天的时间里,桑志华和德日进雇当地农民一共挖出了300多公斤的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石器,由于当时中国身处战乱年代,无法提供先进、适宜的研究条件,他们将石制品精心编号后,装入木箱,运回法国进行深入研究。

1928年,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事实向世界宣布: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这一论断的终结。

水洞沟的此次发现震惊了欧洲考古界,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一直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从西方迁徙而来的民族。

编号012文物出土类型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水洞沟出土的古动物化石,从这些展示出来的动物化石可以看出远古时代动物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庞大,这是水洞沟出土的大角鹿,这种古鹿的角大得惊人,角面的宽度,通常有2.5米,所以叫它大角鹿,它是远古水洞沟的主要捕猎对象。

肿骨鹿(也称肿骨大角鹿)、是大角鹿属的一种。

它的个体大小如麋鹿。

头骨和四肢骨也很粗壮。

下颌骨有明显的肿厚现象,因而得名肿骨鹿。

原始牛头,从这个牛角可以看出,当时的野牛体型庞大,据专家推算,若将它还原出来,重量约为2吨,相当于一个未成年小象的重量。

普氏野马体型健硕,体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编号013水洞沟出土石器展示1、勒瓦娄哇石核最早发现在法国巴黎勒瓦娄哇佩雷,因此取名勒瓦娄哇石核,属欧洲旧石器中期莫斯特文化,由尼安德特人创造的石器打制技术,在打制石片之前,将原始石料的石皮剥离,留下石头内部,我们一般称之为石核,再把石核经过精心修理使之一面平整一面隆起,像一个倒置龟甲,这样的石核产片率很高,一般均在四片以上,形成石片多边有薄刃,可直接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