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谦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
刘思谦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批判夫权制的同时,也在追问人是什么、女人是什么和我是谁。
这是“五四”以来至今女性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
受肖瓦尔特“女性主义批评至今尚无理论基础,它是在现代的理论风暴下依靠经验幸存的孤儿”的启发,她把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基础和起点定位在“女性经验”上。
几千年的文学史是女性经验不在场的历史,男性叙述为经验主体和言说主体,基本上无视女性的生存经验,他们虽然也写女性,但基本上是按照他自知或不自知的性别偏见来写女性,这种状况至今也没有完全改观。
在他们笔下,女性经验是以被扭曲被遮蔽的形式而不在场的。
女性评论家以经验主体的身份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感知和评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揭穿了一些男作家以自己的性别偏见任意涂抹女人的经验的荒谬。
这就是女性文学批评以女性经验为基础和起点的意义。
女性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写作经验、阅读经验,在女性文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女性经验通过媒介进入公共知识领域时,无论研究者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不能无视她的存在。
但是,作为一种个人化行为的女性经验是否正确,在多大意义上超越了她的个人性,从而代表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女性经验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女性经验只有放在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阐释意义。
对此,刘思谦在方法论中引入了价值论,把女性经验放在广阔的有关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论框架中,对丰富复杂的女性个人经验做出价值判断和哲学的审美的提升。
女性经验作为主体意识的显现,它强调这种经验在女性写作中的权利和价值,赋予这种经验以理论的权威性。
依靠这种经验的天然的亲和力,女性阅读者很容易与女性文学取得思想共鸣和相通的审美感受。
女性文学研究以女性经验为起点,研究与性别有关的问题,就必然以性别视
角切入文本。
性别视角,应是包括男女两性的视角。
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人的视角。
即把自然性别为女或为男的人都作为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的视角,是一种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广阔的而不是狭隘的人类悲悯和人文情怀。
把它作为价值论引入女性文学批评方法,就是一种具体的以性别作为分析范畴的价值基点、批评视野,决定了我们应该肯定什么反对什么,也决定了我们对文本意义的发现和阐释。
女性文学研究应该成为一个跨学科、交叉性的学科,是由于女性文学文本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的。
可以说,一切有关人的学科都跟它有关。
如文艺学、美学、女性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大众传播等,但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女作家或者文本———的特点来具体地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
通过对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刘思谦把女性文学的研究理路定位在女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而且人文主义是女性主义的价值基点、灵魂。